【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卷芯、电芯以及电池模组
[0001]本申请要求申请号为:202111015620.9,申请日为:2021年08月31日,专利技术名称为《电池极片、电池模组以及电极片的加工方法》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的优先权。
[0002]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卷芯、电芯以及电池模组。
技术介绍
[0003]传统的圆柱形电芯内一般包括卷芯,卷芯由正极片、隔膜以及负极片绕卷而成,绕卷时会采用卷针,将正极片、隔膜以及负极片排列好之后绕着卷针绕卷,绕卷完成后会把卷针抽出,抽出卷针的工艺难度较大,经常导致最内层的卷绕结构塌陷。如果保留卷针会增加卷芯的生产成本。另外,目前的圆柱形电芯只能通过外部的冷却结构进行冷却,冷却效果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芯、电芯以及电池模组,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卷芯容易塌陷以及难以降温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卷芯,包括:正极片、负极片以及隔膜,隔膜将相邻的正极片和负极片分隔开;绝缘管,具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卷芯,其特征在于,包括:正极片(20)、负极片(30)以及隔膜(40),所述隔膜(40)将相邻的所述正极片(20)和所述负极片(30)分隔开;绝缘管(130),具有第一通孔(131),所述正极片(20)、所述隔膜(40)以及所述负极片(30)卷绕设置于所述绝缘管(130)的周向外侧;第一连接端子(50),套设于所述绝缘管(130)的上端部,所述正极片(20)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50)电性连接;第二连接端子(60),套设于所述绝缘管(130)的下端部,所述负极片(30)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60)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20)包括正极片本体(22)和设置于所述正极片本体(22)上的正极极耳(21),所述正极极耳(21)的高度由最内层至最外层逐渐增加,所述正极极耳(21)的上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50)的侧壁上;所述负极片(30)包括负极片本体(32)和设置于所述负极片本体(32)上的负极极耳(31),负极极耳(31)的高度由最内层至最外层逐渐增加,所述负极极耳(31)的下端电性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端子(60)的侧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50)的上表面和靠近所述绝缘管(130)的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一凹槽(521),所述第一凹槽(521)的宽度在1mm至5mm之间,所述第一凹槽(521)的深度在2mm至10mm之间;所述第二连接端子(60)的上表面和靠近所述绝缘管(130)的表面之间设置有第二凹槽(621),所述第二凹槽(621)的宽度在1mm至5mm之间,所述第二凹槽(621)的深度在2mm至10mm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521)为从上到下逐渐收缩的第一锥形槽;所述第二凹槽(621)为从上到下逐渐扩张的第二锥形槽。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卷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端子(50)包括第一连接段(51)和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段(51)上方的第二连接段(52),所述第一连接段(51)的外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段(52)的外径,所述第一连接段(51)和所述第二连接段(52)之间形成第一台阶面(53);所述第二连接端子(60)包括第三连接段(61)和位于所述第三连接段(61)下方的第四连接段(62),所述第三连接段(61)的外径小于所述第四连接段(62)的外径,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伟伟,郑娅敏,席兵荣,陈斌斌,张新卫,
申请(专利权)人:欣旺达电动汽车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