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烯多维蓄热保暖絮片及面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3231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墨烯多维蓄热保暖絮片及面料,涉及纺织品,旨在解决使用一段时间后,保暖絮片的保暖性会大幅度下降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蓄热保暖层以及隔热保温层,蓄热保暖层与隔热保温层的厚度比为3:1,蓄热保暖层采用若干保暖纤维丝复合呈絮片结构,隔热保温层与蓄热保暖层内形成有空气滞留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隔热保温层与蓄热保暖层内形成的空气滞留腔,能减缓絮片内的空气流动,起到良好的保暖效果,并且设置的其表面一侧的隔热保温层,能对蓄热保暖层贴合人体积蓄的热量、温度进行隔热,减少热量向外界的流失扩散。减少热量向外界的流失扩散。减少热量向外界的流失扩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石墨烯多维蓄热保暖絮片及面料


[0001]本技术涉及纤维絮片,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石墨烯多维蓄热保暖絮片及面料。

技术介绍

[0002]保暖絮片是服装的主要辅料,主要起防寒、保暖等作用,其质地通常比较柔软。传统的保暖絮片采用的材料有棉絮、羊毛、羊绒和羽绒等天然保暖材料,在这些天然保暖材料中,保暖性最好的当属羽绒,其次是羊绒,再次是羊毛,棉絮在天然保暖材料中保暖性是最差的。多数天然保暖材料吸潮率很高,回弹性差,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保暖絮片的保暖性会大幅度下降,因此在保暖絮片的发展过程中,天然保暖材料不断地被淘汰。
[0003]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烯多维蓄热保暖絮片及面料。
[0005]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石墨烯多维蓄热保暖絮片,包括蓄热保暖层以及隔热保温层,所述蓄热保暖层与隔热保温层的厚度比为N:1,所述蓄热保暖层的厚度大于隔热保温层的厚度,所述蓄热保暖层采用若干保暖纤维丝复合呈絮片结构,所述隔热保温层与蓄热保暖层内形成有空气滞留腔。
[000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热保暖层的厚度是隔热保温层的厚度的三倍,且蓄热保暖层采用保暖纤维丝材质复合形成絮片结构,实现蓄热保暖贴近人体时,能通过保暖纤维丝提高蓄热保暖层的保暖效果,且隔热保温层与蓄热保暖层内形成的空气滞留腔,能减缓絮片内的空气流动,起到良好的保暖效果,并且设置的其表面一侧的隔热保温层,能对蓄热保暖层贴合人体积蓄的热量、温度进行隔热,减少热量向外界的流失扩散。
[000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热保温层与蓄热保暖层之间形成有色差分界线。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隔热保温层与蓄热保暖层之间形成有色差分界线,通过色差分界线结合蓄热保暖层以及隔热保温层之间存在的厚度比,有助于人们对蓄热保暖层以及隔热保温层的辨识,在填充絮片时,具有良好的精度。
[000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蓄热保暖层包括粘接网,所述保暖纤维丝通过针刺的方式复合于粘接网的两侧形成蓬松部,所述粘接网上设有若干网眼。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蓄热保暖层内设置粘接网,通过呈网状结构的粘接网作为基底,便于将保暖纤维丝以针刺的方式复合到粘接网上,具有良好的絮片稳定性,并且网状的结构以针刺形成的蓬松部,有助于形成空气滞留腔。
[0011]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保暖纤维丝包括石墨烯锦纶纤维丝、超细旦丙纶丝或海岛纤维丝,所述隔热保温层采用棉纤维、腈纶纤维或羊绒蛋白纤维针刺而成。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暖纤维丝采用石墨烯锦纶纤维丝,通过石墨烯锦纶纤维丝具备宽谱吸收的光/热转换的能力,几乎对所有的可见光波长,具有吸收、转换成远红外,并且具有高效的远红外发射反射率,故而具备升温快、保暖效果好的特点,实现絮片贴合人体时能瞬间起热。
[0013]一种保暖面料,包括面层和里层,所述面层和里层之间填充有填充絮片,所述填充絮片采用石墨烯多维蓄热保暖絮片。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石墨烯多维蓄热保暖絮片填充在面层和里层之间作为填充絮片,通过面层和里层对填充絮片的保护,提高填充絮片的耐水洗能力。
[0015]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隔热保温层朝向面层一侧设置,所述面层与里层之间通过若干缝合纱线缝合连接,若干交错的缝合纱线之间形成有呈多边形的填料区。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缝合纱线对面层和里层进行缝合,实现面料表面形成均匀分布的填料区,能消除面料中填充料片在洗涤时出现形变而导致填料絮片不均匀的问题。
[0017]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缝合纱线沿填料区的边沿缝合形成锯齿状结构的缝合路径,同向设置的两根所述缝合路径的锯齿部沿其穿织方向对称设置。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两根缝合纱线依次交错形成锯齿状结构的,使得面层和里层具备良好的连接强度,同时交错的锯齿结构能减小填料区之间连接处的缝隙。
[0019]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缝合纱线由若干股聚酯纤维加捻而成。
[0020]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蓄热保暖层的厚度是隔热保温层的厚度的三倍,且蓄热保暖层采用保暖纤维丝材质复合形成絮片结构,实现蓄热保暖贴近人体时,能通过保暖纤维丝提高蓄热保暖层的保暖效果,且隔热保温层与蓄热保暖层内形成的空气滞留腔,能减缓絮片内的空气流动,起到良好的保暖效果,并且设置的其表面一侧的隔热保温层,能对蓄热保暖层贴合人体积蓄的热量、温度进行隔热,减少热量向外界的流失扩散。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中蓄热保暖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中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蓄热保暖层;2、隔热保温层;3、色差分界线;4、粘接网;5、蓬松部;6、面层;7、缝合纱线;8、填料区。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
[0027]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一种石墨烯多维蓄热保暖絮片,包括蓄热保暖层1以及隔热保温层2,蓄热保暖层1与隔热保温层2的厚度比为N:1,蓄热保暖层1的厚度大于隔热保温层2的厚度,蓄热保暖层1采用若干保暖纤维丝复合呈絮片结构,隔热保温层2与蓄热保暖层1内形成有空气滞留腔,隔热保温层2与蓄热保暖层1之间形成有色差分界线3,在本实施例中,N的值为3或4,实现蓄热保暖层1与隔热保温层2的厚度比为3:1或4:1。
[0028]如图2所示,蓄热保暖层1包括粘接网4,保暖纤维丝通过针刺的方式复合于粘接网4的两侧形成蓬松部5,粘接网4上设有若干网眼,保暖纤维丝包括石墨烯锦纶纤维丝、超细旦丙纶丝或海岛纤维丝,隔热保温层2采用棉纤维、腈纶纤维或羊绒蛋白纤维针刺而成。
[0029]在本实施例中,粘接网4采用粘胶纤维丝编织成网状结构,并且粘接网4通过粘胶将石墨烯锦纶纤维粘接,并通过针刺的工艺方式复合于粘接网4的两侧形成蓬松部5,并且蓬松部5内形成的若干间隙作为空气滞留腔。
[0030]蓄热保暖层1的厚度是隔热保温层2的厚度的三倍,且蓄热保暖层1采用保暖纤维丝材质复合形成絮片结构,实现蓄热保暖贴近人体时,能通过保暖纤维丝提高蓄热保暖层1的保暖效果,且隔热保温层2与蓄热保暖层1内形成的空气滞留腔,具体的,蓄热保暖层1内设置粘接网4,通过呈网状结构的粘接网4作为基底,便于将保暖纤维丝以针刺的方式复合到粘接网4上,具有良好的絮片稳定性,并且网状的结构以针刺形成的蓬松部5,有助于形成空气滞留腔,能减缓絮片内的空气流动,起到良好的保暖效果,并且设置的其表面一侧的隔热保温层2,能对蓄热保暖层1贴合人体积蓄的热量、温度进行隔热,减少热量向外界的流失扩散。
[0031]隔热保温层2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烯多维蓄热保暖絮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蓄热保暖层(1)以及隔热保温层(2),所述蓄热保暖层(1)与隔热保温层(2)的厚度比为N:1,所述蓄热保暖层(1)的厚度大于隔热保温层(2)的厚度,所述蓄热保暖层(1)采用若干保暖纤维丝复合呈絮片结构,所述隔热保温层(2)与蓄热保暖层(1)内形成有空气滞留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多维蓄热保暖絮片,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保温层(2)与蓄热保暖层(1)之间形成有色差分界线(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多维蓄热保暖絮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保暖层(1)包括粘接网(4),所述保暖纤维丝通过针刺的方式复合于粘接网(4)的两侧形成蓬松部(5),所述粘接网(4)上设有若干网眼。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石墨烯多维蓄热保暖絮片,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暖纤维丝包括石墨烯锦纶纤维丝、超细旦丙纶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清雷林素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烯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