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管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73200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4 09:5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绕管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包括筒体组件、中心筒及换热管,中心筒设于壳腔内,中心筒外螺旋状地环绕多层换热管;每层换热管均包括多根换热管,每根换热管缠绕成圆筒螺旋状,圆筒螺旋状的换热管对应的圆筒的内径D1定义为第一直径,圆筒螺旋状的换热管对应的圆筒的外径D2定义为第二直径,且至少一层换热管中的至少两根换热管对应的第一直径不同,及/或,至少一层换热管中的至少两根换热管对应的第二直径不同。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能够加大同一层的相邻的换热管之间的管间距,缓解因脏堵和垢堵引起壳程介质流速减慢的问题,能够降低成本,同时能够增加壳程介质的紊流度,加强换热性能。性能。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绕管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
,特别是涉及绕管式换热器及制冷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绕管式换热器安装于制冷系统中,用于进行热交换,多根换热管螺旋式地缠绕于中心筒外,具有设计紧凑、占地面积小、换热效果好的特点。
[0003]而现有的绕管式换热器,壳程介质在壳腔中流动,由于水质不佳会引起脏堵和垢堵,为了使得壳程介质能够顺利地流动,需要加大每层换热管之间的间距,层间距的增大会导致壳程介质的流速降低,影响绕管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绕管式换热器,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包括筒体组件、中心筒及换热管,所述筒体组件内具有容纳壳程介质的壳腔,所述中心筒设于所述壳腔内,所述中心筒外螺旋状地环绕多层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用于容纳管程介质;每层所述换热管均包括多根换热管,每根所述换热管缠绕成圆筒螺旋状,圆筒螺旋状的所述换热管对应的圆筒的内径D1定义为第一直径,圆筒螺旋状的所述换热管对应的圆筒的外径D2定义为第二直径,且至少一层所述换热管中的至少两根所述换热管对应的第一直径不同,及/或,至少一层所述换热管中的至少两根所述换热管对应的第二直径不同。
[0006]如此设置,能够加大同一层的所述换热管之间的管间距,缓解因脏堵和垢堵引起壳程介质流速减慢的问题,加强抗堵和抗垢能力,并且,所述绕管式换热器的整体体积无需加大,能够降低成本,同时能够增加壳程介质的紊流度,加强换热性能。
[000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至少一层所述换热管中的至少两根所述换热管对应的第一直径不同,且同一层所述换热管中的每根所述换热管对应的第一直径与相邻的所述换热管对应的第一直径不同,同一层所述换热管中的多根所述换热管靠近所述中心筒的内侧面形成波浪形;及/或,至少一层所述换热管中的至少两根所述换热管对应的第二直径不同,且同一层所述换热管中的每根所述换热管对应的第二直径与相邻的所述换热管对应的第二直径不同,同一层所述换热管中的多根所述换热管远离所述中心筒的外侧面形成波浪形。
[0008]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加强壳程介质的紊流效果。
[000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同一层所述换热管中的相邻的所述换热管的螺旋方向相同,且相邻层的所述换热管的螺旋方向相反。
[0010]如此设置,不仅能够防止相邻的所述换热管形成干涉,又能够强化所述换热管之间的壳程介质的紊流度,强化换热,提高换热效率。
[001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筒体组件上开设有管程进口,所述管程进口内设有分液组件,所述分液组件连接于每根所述换热管的入口。
[0012]如此设置,能够使得管程介质均匀地分配给各根所述换热管。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分液组件为分配器,所述分配器上开设有多个分液孔,多个所述分液孔分别一一对应地与所述换热管的入口连通。
[0014]如此设置,能够使得管程介质均匀地分配给各根所述换热管。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筒体组件上开设有管程出口,所述管程出口与所述壳腔连通,所述管程出口内设有集气组件,所述集气组件连接于每根所述换热管的出口。
[0016]如此设置,能够将管程介质收集,从而流入制冷系统中进行下一步工作。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腔的内壁与所述换热管之间设有包扎筒。
[0018]如此设置,防止壳程介质从最外层的换热管与壳腔的内壁之间直接流至筒体的另一端,从而影响换热效果,同时能够减小防止筒体的内壁与换热管之间的摩擦力,防止换热管被摩擦破裂从而产生泄漏。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换热管内设有螺纹。
[0020]如此设置,能够增加换热管的换热面积。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筒体组件包括筒体组件包括筒体、第一封盖及第二封盖,第一封盖、第二封盖分别设于筒体的两端,所述第一封盖、所述第二封盖与所述筒体围设成壳腔。
[0022]本专利技术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23]一种制冷系统,包括上述的绕管式换热器。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绕管式换热器,通过将至少一层所述换热管中的至少两根所述换热管之间的第一直径及/或第二直径设置为不同,从而加强同一层换热管中的换热管之间的管间距,缓解脏堵或污垢引起的壳程介质流动阻力增大的问题,并且,能够加强壳程介质的紊流度,加强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绕管式换热器的透视图;
[0026]图2为图1中的C处的放大图;
[0027]图3为中心筒及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图3中的A

A处的剖视图;
[0029]图5为图4中的B处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6为中心筒及换热管的侧视图。
[0031]图中各符号表示含义如下:
[0032]100、绕管式换热器;101、第一端;102、第二端;10、筒体组件;11、壳腔;12、第一壳程接管;13、第二壳程接管;14、筒体;15、第一封盖;16、第二封盖;17、管程进口;18、管程出口;20、中心筒;30、换热管;40、分液组件;41、分配器;411、分液孔;412、毛细管;413、进液头;414、出液头;415、分液锥体;50、集气组件。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4]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0035]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或/及”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0036]请参见图1,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绕管式换热器100的透视图。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绕管式换热器100,该绕管式换热器100安装于制冷系统中,用于进行换热。绕管式换热器100既可以作为蒸发器使用,又可以作为冷凝器使用。
[0037]具体地,绕管式换热器100包括筒体组件10、中心筒20及换热管30,筒体组件10内具有壳腔11,换热管30呈螺旋式且分层地环绕于中心筒20外侧,中心筒20及换热管30设于壳腔11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管式换热器,包括筒体组件(10)、中心筒(20)及换热管(30),所述筒体组件(10)内具有容纳壳程介质的壳腔(11),所述中心筒(20)设于所述壳腔(11)内,所述中心筒(20)外螺旋状地环绕多层所述换热管(30),所述换热管(30)用于容纳管程介质;其特征在于,每层所述换热管(30)均包括多根换热管(30),每根所述换热管(30)缠绕成圆筒螺旋状,圆筒螺旋状的所述换热管(30)对应的圆筒的内径D1定义为第一直径,圆筒螺旋状的所述换热管(30)对应的圆筒的外径D2定义为第二直径,且至少一层所述换热管(30)中的至少两根所述换热管(30)对应的第一直径不同,及/或,至少一层所述换热管(30)中的至少两根所述换热管(30)对应的第二直径不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层所述换热管(30)中的至少两根所述换热管(30)对应的第一直径不同,且同一层所述换热管(30)中的每根所述换热管(30)对应的第一直径与相邻的所述换热管(30)对应的第一直径不同,同一层所述换热管(30)中的多根所述换热管(30)靠近所述中心筒(20)的内侧面形成波浪形;及/或,至少一层所述换热管(30)中的至少两根所述换热管(30)对应的第二直径不同,且同一层所述换热管(30)中的每根所述换热管(30)对应的第二直径与相邻的所述换热管(30)对应的第二直径不同,同一层所述换热管(30)中的多根所述换热管(30)远离所述中心筒(20)的外侧面形成波浪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管式换热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晓晓钟建法戴杰史俊茹
申请(专利权)人:盾安环境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