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载药性的创伤敷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16957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10: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载药性的创伤敷料,涉及创伤敷料技术领域,包括载体布,所述载体布的顶部设置有创伤敷料布,所述创伤敷料布的内侧设置有PA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载药性的创伤敷料


[0001]本技术涉及创伤敷料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载药性的创伤敷料。

技术介绍

[0002]创伤敷料是指在皮肤受到损伤后,能够作为暂时性的创面遮蔽物,在创伤愈合期间,使伤口免受外界环境的刺激,防止伤口恶化,为创面修复提供一个有利环境的医疗护理产品。
[0003]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号为:CN201620057789.9的
“ꢀ
创伤敷料结构”,包括:接触层,具有若干个第一孔洞,且所述若干个第一孔洞为非连续式封闭孔洞;吸收层,设置在接触层的一面上,且具有若干个第二孔洞。其中,接触层与吸收层为一体成形,且由聚氨酯类所制成,并且若干个第一孔洞的孔径小于若干个第二孔洞的孔径。本技术的创伤敷料结构可使伤口保持在湿润环境但不会造成伤口浸润,并且具有不使伤口沾黏、预防疤痕产生的特性,因而不需要经常更换敷料,以避免干扰伤口的愈合过程并减少伤口受到细菌感染的风险,进而加速伤口的愈合。
[0004]但是现有的临床所常用的医用敷料产品可以被粗略的划分为传统敷料和新型功能性敷料。其中传统的敷料虽然这一类型的敷料原材料来源广、成本低、制作简单,但是它们都只能为创面提供基本的物理屏障作用,且在使用过程中对伤口渗出物吸收和引流不畅,导致伤口非常容易发生感染,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粘连伤口,导致更换时容易再次损伤创面,影响伤口愈合。而现有市场存在的新型医用敷料则面临着引起机体免疫反应、病原感染、机械性能差,极易破损、价格昂贵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在使用过程中对伤口渗出物吸收和引流不畅,导致伤口非常容易发生感染,在使用过程中很容易粘连伤口,导致更换时容易再次损伤创面,影响伤口愈合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具有载药性的创伤敷料。
[000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载药性的创伤敷料,包括载体布,所述载体布的顶部设置有创伤敷料布,所述创伤敷料布的内侧设置有PAN

SPA层,所述PAN

SPA层的顶部设置有PU/PAN

SPA层,所述PU/PAN

SPA层的顶部设置有PU层。
[0007]优选的,所述创伤敷料布的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气孔,所述透气孔的底部贯穿于载体布的底部。
[0008]优选的,所述PAN

SPA层为纳米纤维交错制成。
[0009]优选的,所述PU/PAN

SPA层为聚丙烯腈材质交错制成。
[0010]优选的,所述PU层则为聚氨酯材质交错制成。
[0011]优选的,所述创伤敷料布无纺布材料压制而成。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0013]1、本技术中,其创伤敷料具有吸液保湿性能,可吸收渗出物但不在敷料表面
渗出,同时维持伤口和敷料间最佳的湿环境,生物相容性高,无毒、无菌、无过敏、对人体无毒性和其他刺激性,抗、抑菌性佳,有效防止伤口的感染。
[0014]2、本技术中,创伤敷料可允许气液交换,促进伤口组织修复,低粘附性,避免敷料和伤口的粘连,方便更换时的揭除,降低对伤口处新生组织的伤害,同时也能减少疼痛,载药性,加速伤口愈合、抗炎、抗菌。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载药性的创伤敷料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载药性的创伤敷料的分层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提出一种具有载药性的创伤敷料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0018]图例说明:1、载体布;2、创伤敷料布;3、PAN

SPA层;4、PU/PAN

SPA层;5、PU层;6、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0]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21]实施例1
[0022]如图1

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具有载药性的创伤敷料,包括载体布1,载体布1的顶部设置有创伤敷料布2,创伤敷料布2的内侧设置有PAN

SPA层3,PAN

SPA层3的顶部设置有PU/PAN

SPA层4,PU/PAN

SPA层4的顶部设置有PU层5,创伤敷料布2的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气孔6,透气孔6的底部贯穿于载体布1的底部,PAN

SPA层3为纳米纤维交错制成,PU/PAN

SPA层4为聚丙烯腈材质交错制成,PU层5则为聚氨酯材质交错制成,创伤敷料布2无纺布材料压制而成。
[0023]在本实施例中,聚氨酯(PU)以其结构易于设计和加工而成为合成材料中发展较快的材料之一。PU(聚氨酯)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高弹性、耐磨性、润滑性、耐疲劳性、生物相容性、生物稳定性和可加工性等特点,被广泛用作生物医学材料。
[0024]壳聚糖(CS)是甲壳素脱乙酰化的产物,是地球上仅次于纤维素的最为丰富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由 于 C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无毒性、成膜性、稳定性 和载药能力强等特点,其制备简单,成本低,及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满足临床需要的生物力学性能,不易引起异体免疫反应。
[0025]PAN (聚丙烯腈)亲水性和可纺性较高,所得纳米纤维膜蓬松柔软,产量高,但纯 PAN 纳米纤维膜的回弹性和力学性能较差。可将 PU 与 PAN 混纺,结合者的优势来改善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
[0026]SPA(聚丙烯酸钠)是一种高吸水性树脂,具有十分优越的吸水、保水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SPA 组分的引入,可以大幅度的提升纤维膜的吸水保水性能。
[0027]PU(聚氨酯)/CS(壳聚糖)复合材料是一类很有发展前途的新型高分子材料。CS(壳聚糖)与 CS(壳聚糖)复合可以改善PU(聚氨酯)材料的可降解性及细胞亲和性,同时改善CS(壳聚糖)的力学性能;CS(壳聚糖)中的氨基与PU(聚氨酯)中的羰基形成氢键,使PU(聚氨酯)和CS(壳聚糖)结合紧密,得到力学性能较好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制成的纳米纤维膜柔软光滑,具备较好的力学性能,是静电纺丝中常用的原料。
[0028]聚合物大分子型抗菌剂PHGC掺混于纳米纤维膜中,PHGC与纳米纤维中的聚合物结合牢固,不易被液体沥滤、浸出,避免抗菌剂渗出到伤口内影响人体安全,抗菌时效长,对机体无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载药性的创伤敷料,包括载体布(1),其特征在于:所述载体布(1)的顶部设置有创伤敷料布(2),所述创伤敷料布(2)的内侧设置有PAN

SPA层(3),所述PAN

SPA层(3)的顶部设置有PU/PAN

SPA层(4),所述PU/PAN

SPA层(4)的顶部设置有PU层(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载药性的创伤敷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创伤敷料布(2)的表面均匀开设有多个透气孔(6),所述透气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昱茜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中医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