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极片结构与电池卷芯及包括该卷芯的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07600 阅读:4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极片结构,包括:隔膜、正极片以及负极片。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正极活性涂层和正极耳,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负极活性涂层和负极耳。正极集流体和负极集流体分别设置于隔膜的两侧,正极活性涂层和正极耳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负极集流体的两个相对的表面上均间隔设置有两个负极活性涂层,且两个负极活性涂层之间形成负极空隙,负极集流体包括未设置负极活性涂层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电池极片结构卷绕时,负极集流体的第一端靠近所述卷针放置,负极耳有两个,分别设置于负极空隙和负极集流体的第二端。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池极片结构卷绕成电芯后制成的电池可以有效避免隔膜被刺破,在提高电池安全性能的同时,还能保持高功率性能。保持高功率性能。保持高功率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极片结构与电池卷芯及包括该卷芯的电池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具体涉及一种电池极片结构与电池卷芯及包括该卷芯的电池。

技术介绍

[0002]电动工具用锂离子电池要求具备10C左右的大倍率放电性能,常规的圆柱锂离子电池通常只具备一个正极耳和一个负极耳,内阻高且功率性能差。为了降低内阻,满足电动工具用锂离子电池的高功率要求,通常使用单正双负或双正双负极耳结构的圆柱形锂离子电池。其中双正双负极耳结构的电池功率性能又比单正双负结构的电池功率性能更好,但是这种结构的圆柱电池由于有一个负极耳位于中心孔位置,如图5所示,在大倍率放电时,极耳处温度高(>80℃)且散热慢,高温容易导致隔膜变性(陶瓷层脱落、强度变低),且随着大倍率充放电循环次数增加,负极片膨胀收缩导致隔膜被反复挤压摩擦,正极入位处的隔膜同时也会进一步受到正极片端面的剪切力,容易发生隔膜刺破,导致正负极短路。因此,亟待提供一种电池极片,在解决前述问题的同时,还能够提高电池的功率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池极片,该电池极片在电池中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隔膜,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正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正极活性涂层和正极耳,所述正极集流体设置于隔膜的第一侧,所述正极活性涂层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上,所述正极耳有两个,两个所述正极耳设置于正极集流体上;以及负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负极活性涂层和负极耳,所述负极集流体设置于所述隔膜的第二侧,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负极集流体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间隔设置有两个负极活性涂层;所述负极集流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负极集流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包括未设置负极活性涂层的空箔位置,所述电池极片结构卷绕时,所述负极集流体的第一端用于靠近所述卷针放置,所述负极集流体的第二端用于远离所述卷针放置;所述负极集流体上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的两个负极活性涂层之间均形成有负极空隙;所述负极耳包括第一负极耳和第二负极耳,所述第一负极耳设置于负极空隙,所述第二负极耳设置于负极集流体的第二端的空箔位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集流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正极集流体上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上均设置有第一正极活性涂层、第二正极活性涂层和第三正极活性涂层;所述正极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一正极活性涂层与第二正极活性涂层之间形成有第一正极空隙,所述正极集流体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一正极活性涂层和第二正极活性涂层之间形成有第二正极空隙;所述正极集流体的第一表面上的第二正极活性涂层与第三正极活性涂层之间形成有第三正极空隙,所述正极集流体的第二表面上的第二正极活性涂层与第三正极活性涂层之间形成有第四正极空隙;所述正极耳包括第一正极耳和第二正极耳,所述第一正极耳设置于第一正极空隙或第二正极空隙中,所述第二正极耳设置于第三正极空隙或第四正极空隙中。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极片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片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电池极片结构卷绕时,所述正极片的第一端用于靠近所述卷针放置,所述正极片的第二端用于远离所述卷针放置;所述正极集流体的长度方向为正极集流体的第一端向正极集流体的第二端的延伸方向,所述正极集流体的长度为L,所述第一正极耳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的L/4~L/2处,所述第二正极耳设置于所述正极集流体的L/2~3L/4处,以使所述正极片和负极片卷绕后,所述第一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华丽余鸿梁庆生徐越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