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可实现蚊虫小剂量取食的饲喂装置,包括:饲喂盒,所述饲喂盒包括盒身和盒盖,所述盒身为上部开口底部封闭的杯状结构,所述盒盖盖合设置在所述盒身的顶部开口处,所述盒身的侧壁设置有通孔;饲喂柱,所述饲喂柱为一端开口的管状结构,且插设在盒身的所述通孔上,以使所述饲喂柱的第一端伸入所述饲喂盒内,其第二端伸出所述饲喂盒外,所述饲喂柱的外壁与所述通孔的内壁密封配合,所述饲喂柱内限定出饲喂液的容置空间;所述饲喂柱的第一端设置有封口膜,所述封口膜上设置有若干个取食孔;所述饲喂柱的第二端为封闭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灵活调整取食位置,有效避免蚊虫排泄物、空气等污染而产生的研究误差。空气等污染而产生的研究误差。空气等污染而产生的研究误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实现蚊虫小剂量取食的饲喂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实验装置
,具体是关于一种可实现蚊虫小剂量取食的饲喂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生物学实验中,饲喂蚊虫的时候,通常是将液体浸透海绵或者棉球然后进行饲喂;这样的饲喂方式不仅所需量大,而且液体与空气接触面积大,极易变质。因此对于获得量少的物质(例如蛋白)饲喂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并且也很难证明是否是该物质对蚊虫生命活动产生影响,另外,蚊虫的排泄物也会影响实验结果。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实现蚊虫小剂量取食的饲喂装置,能灵活调整取食位置,有效避免蚊虫排泄物、空气等污染而产生的研究误差,使用时液体用量在200μL
‑
1000μL,大大减少了提取工作量,使试验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5]本技术所述的可实现蚊虫小剂量取食的饲喂装置,包括:饲喂盒,所述饲喂盒包括盒身和盒盖,所述盒身为上部开口底部封闭的杯状结构,所述盒盖盖合设置在所述盒身的顶部开口处,所述盒身的侧壁设置有通孔;饲喂柱,所述饲喂柱为一端开口的管状结构,且插设在盒身的所述通孔上,以使所述饲喂柱的第一端伸入所述饲喂盒内,其第二端伸出所述饲喂盒外,所述饲喂柱的外壁与所述通孔的内壁密封配合,所述饲喂柱内限定出饲喂液的容置空间;所述饲喂柱的第一端设置有封口膜,所述封口膜上设置有若干个取食孔;所述饲喂柱的第二端为封闭端。
[0006]所述的饲喂装置,优选地,所述盒盖的顶部为网状结构。
[0007]所述的饲喂装置,优选地,所述盒盖的顶部为由尼龙网制成。
[0008]所述的饲喂装置,优选地,所述饲喂盒的底部设置有滤纸,所述滤纸用于放置蚊虫。
[0009]所述的饲喂装置,优选地,所述饲喂柱为200μL
‑
1000μL。
[0010]本技术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其具有以下优点:
[0011](1)本技术结构设计简单合理,制作成本低廉,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能灵活调整取食位置,有效避免蚊虫排泄物、唾液等对溶液污染而产生的研究误差,液体用量在200μL
‑
1000μL,大大减少了提取工作量,使试验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0012](2)本技术通过在盒身侧壁上设置饲喂柱,饲喂柱内放置实验液体供蚊虫自由取食,蚊虫只能吸食饲喂柱中的液体,不会将排泄物留在上面,封口膜的存在有利于防止液体的蒸发,网状结构的盒盖顶部能够防止蚊虫的溺死;
[0013](3)本技术能够按照研究需要和目的对液体浓度种类进行控制,排除了蚊虫溺亡、排泄物等对实验的影响,使实验结果更加精确,具有明显的科研价值。
附图说明
[0014]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0015]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盒盖为盖合状态;
[0016]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盒盖为打开状态。
[0017]附图中各标记表示如下:
[0018]1‑
饲喂盒;101
‑
盒身;102
‑
盒盖;2
‑
饲喂柱;3
‑
封口膜;4
‑
滤纸。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技术,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20]本技术提供一种可实现蚊虫小剂量取食的饲喂装置,通过在盒身侧壁上设置饲喂柱,饲喂柱内放置实验液体供蚊虫自由取食,蚊虫只能吸食饲喂柱中的液体,不会将排泄物留在上面;封口膜的存在有利于防止液体的蒸发。有效避免昆虫排泄物、空气等污染而产生的研究误差,使用时液体用量在200μL
‑
1000μL,大大减少了提取工作量,使试验结果更加科学准确。
[0021]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可实现蚊虫小剂量取食的饲喂装置,包括饲喂盒1和饲喂柱2,饲喂盒1包括盒身101和盒盖102,盒身101为上部开口底部封闭的杯状结构,盒身101内部限定出蚊虫的饲喂空间,盒盖102盖合在盒身101的顶部开口处,盒身101的侧壁设置有通孔;饲喂柱2为一端开口的管状结构,且插设在盒身101的通孔上,以使饲喂柱2的第一端伸入饲喂盒1内,其第二端伸出饲喂盒1外,当然其第二端也可以与盒身的侧壁平齐,饲喂柱2的外壁与通孔的内壁密封配合,饲喂柱2内限定出饲喂液的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内设置有饲喂液;饲喂柱2的第一端为开口端,其开口端设置有封口膜3,封口膜3上设置有若干个取食孔;饲喂柱2的第二端为封闭端。
[0022]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盒盖102的顶部为网状结构。具体地,盒盖的顶部为由尼龙网制成。由此,既可以防止蚊虫飞出,也能够蚊虫的溺死。
[0023]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饲喂盒1的底部设置有滤纸4,滤纸4用于放置蚊虫。
[0024]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饲喂柱2为200μL
‑
1000μL。
[0025]本技术的使用过程为:
[0026]麻醉蚊虫:将羽化后1
‑
3天的蚊虫(饥饿48h)使用CO2麻醉,挑选30只雌性蚊虫备用;
[0027]饲喂柱的安装:将制备好的液体加入到饲喂柱中,用封口膜进行密封,再用无菌注射的器在封口膜上穿刺,使封口膜上具有若干个取食孔,封口膜需要与饲喂柱内放置的饲喂液的顶部贴合,以便蚊虫可以被吸引进而取食,然后将饲喂柱安装在饲喂盒的侧壁上;
[0028]放置蚊虫:将蚊虫放入装置的底部的滤纸上,盖上盒盖,使其苏醒10min。
[0029]观察培养:待蚊虫全部飞起,将装置放入培养箱进行观察。
[0030]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实现蚊虫小剂量取食的饲喂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饲喂盒,所述饲喂盒包括盒身和盒盖,所述盒身为上部开口底部封闭的杯状结构,所述盒盖盖合设置在所述盒身的顶部开口处,所述盒身的侧壁设置有通孔;饲喂柱,所述饲喂柱为一端开口的管状结构,且插设在盒身的所述通孔上,以使所述饲喂柱的第一端伸入所述饲喂盒内,其第二端伸出所述饲喂盒外,所述饲喂柱的外壁与所述通孔的内壁密封配合,所述饲喂柱内限定出饲喂液的容置空间;所述饲喂柱的第一端为开口端,其开口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尘培,周新宇,李春晓,赵腾,邢丹,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