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备抗沉性的充气护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704901 阅读:4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备抗沉性的充气护舷,包括船体和设于船体外侧充气护舷;包括气腔、隔板和用于填充的浮体,充气护舷内设有若干个气腔,根据船体发生碰撞的频度和部位,对气腔的疏密与数量进行优化设计;隔板设在相邻两个气腔之间,在隔板上设有若干个用于连通相连两个气腔之间的连通孔;浮体具备一定的韧性和永久性正浮力,浮体设置在气腔内,浮体的尺寸大于连通孔的尺寸。在充气护舷的外层出现漏气或破损后,由于气腔内设置浮体且浮体无法从气腔内脱离,使得充气护舷仍能够持续提供储备浮力,大幅度提高船艇的抗沉性和使用安全性。另外,简化独立密封的内部气腔结构设计,降低充气护舷的加工和成型难度,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本。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备抗沉性的充气护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充气护舷
,具体涉及一种具备抗沉性的充气护舷。

技术介绍

[0002]刚性充气艇(Rigid inflatable boat)简称RIB,是由刚性艇体(金属或复合材料艇体)与充气护舷组合而成的一种船型。相比非刚性充气艇,刚性充气艇主要有以下优势:(1)艇体自重轻,同功率主机下船艇的航速更高,长期运行经济性好,且便于上舰(舰载艇),在母舰上吊装投放灵活;(2)充气护舷重量轻,降低了艇体的重心高度且储备浮力大;(3)艇体具有优良的抗撞击性,充气护舷的配置使得艇体的抗撞击缓冲有效提高,能够快速靠帮和靠离码头、岛礁等。目前,性能优异的刚性充气艇在国内外军民两用市场广泛使用,在搜救、执法、巡逻、护航、特种作战中发挥着及重要的作用。
[0003]充气护舷是刚性充气艇的标志性配置,充气护舷利用压缩空气作缓冲介质。当船艇冲撞挤压时,护舷柔和变形,不仅吸收能量大,而且作用于艇体的反压力均匀,保护船体,相比非充气护舷来说具有如下优点:(1)高能量吸收。充气护舷的压缩变形量可达到60%以上,而且接触面积随着变形而迅速扩大,其吸收能量的能力较非充气护舷大得多。(2)超低反压力。充气护舷中充的是低压气体,在压缩变形中内压的提高有限。由于接触面积大,作用于船体表面的单位压力很低,每平方米只有几十~上百千牛,与非充气护舷比较,反压力要小很多。(3)倾斜接触适应性好。对船艇来说,必须要有一定角度接岸、接舷的可能性。充气护舷对倾斜接触来说,其适应性要比其它护舷高得多。(4)提供储备浮力。充气护舷浮于水面,对于船舷的位置固定不变。船舶随着海浪起伏摇摆时能起到减摇减振和提供储备浮力的作用。
[0004]充气护舷可查到的典型公开资料如:《一种充气式PVC护舷》CN202935551U,技术专利;《一种抗磨损的充气型橡胶护舷》CN208198776U,技术专利;《一种充气橡胶护舷》CN212667616U,技术专利;《一种高性能军用橡胶护舷及其制备方法》CN107033401A,专利技术专利等。上述文件中,充气护舷主要作用是为小艇提供足够的储备浮力,在小艇布放、回收或与船艇、码头和岛礁靠帮时提供防护,同时提高小艇在高海况条件下的适航性,具有较高的防撞能力和回弹性能,易于维护。但现有充气护舷的设计常采用全充气式结构,设立多个独立的内部气腔,气腔设计为独立密封的气室,以保证某个气腔破损时不会导致整个充气护舷的功能丧失,且每个气腔均设有安全阀或气嘴用于调节护舷气压,实现充放气,现有充气护舷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加工成型费时费力,且需要对每个气腔均进行密封检测,制造和检验成本相对较高。充气护舷在艇首尾和舷侧区域护舷加贴防擦条以免船艇停靠时损坏护舷,舷侧间隔位置设置拉手和救生绳。充气护舷可以通过胶粘连接、螺栓连接及轨道连接等方式与艇体配装。充气护舷的形状尺度根据配装船艇的排水量、艇体主尺度和艇体外型按照规范设计选取,护舷材料多为复合材料。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提供了一种具备抗沉性的充气护舷,大幅度降低常规充气护舷气腔漏气或破损后的浮力损失问题,提高船艇的抗沉性和使用安全性;简化独立密封的内部气腔结构设计,降低充气护舷的加工和成型难度,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
[0006]本专利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具备抗沉性的充气护舷,包括船体和设于船体外侧充气护舷;其特征在于:包括气腔、隔板和用于填充的浮体,充气护舷内设有若干个气腔,根据船体发生碰撞的频度和部位,对气腔的疏密与数量进行优化设计,以确保充气护舷的强度;隔板设在相邻两个气腔之间,在隔板上设有若干个用于连通相连两个气腔之间的连通孔;浮体具备一定的韧性和永久性正浮力,浮体设置在气腔内,浮体的尺寸大于连通孔的尺寸。
[0008]按上述技术方案,船体首尾部的气腔密度大于船体两侧的气腔密度,且在单舷、单层充气护舷上的气腔数量不超过10个。
[0009]按上述技术方案,浮体的数量需要保证充满每个气腔。
[0010]按上述技术方案,附体采用中空的轻质密封浮体或者实心的轻质浮体,浮体的最大尺度以不大于护舷直径的十分之一,浮体采用独立结构或者互相柔性链接的方式。
[0011]按上述技术方案,设于两个相邻气腔之间的隔板采用与充气护舷同质的材料,并且隔板与充气护舷一体化成型加工制造。
[0012]按上述技术方案,隔板还可以采用隔断结构,隔断结构具有连通相连两个气腔、以及阻断相邻两个气腔之浮体的流通的功能。
[0013]按上述技术方案,在充气护舷上设有充气口和安全阀,用以充排气、压力检测和过压保护。
[0014]按上述技术方案,在充气护舷外部还设有防擦条和拉绳,防擦条和拉绳在充气护舷上均沿艇体两侧纵向布置,防擦条采用金属或非金属耐摩表面。
[0015]按上述技术方案,船体的长度不大于20米水面船艇,船型不限于单体,可以是双体或多体船,艇体材料采用钢制、铝合金或复合材料;充气护舷采用单层、双层或多层结构,充气护舷的材料采用耐磨防腐蚀的韧性材料。
[0016]按上述技术方案,根据配装船艇的排水量、艇体主尺度和外型,按照规范设计选取充气护舷的纵向长度、形状和横向直径,充气护舷的储备浮力以不小于100%船艇满载排水量。
[0017]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8]将充气护舷内部设计分隔成若干个气腔,气腔之间通过带有连通孔的隔板相连,在气腔内部填充具备一定的韧性和永久性正浮力的浮体;在充气护舷的外层出现漏气或破损后,由于气腔内设置浮体且浮体无法从气腔内脱离,使得充气护舷仍能够持续提供储备浮力,大幅度提高船艇的抗沉性和使用安全性。而且由于相邻的气腔之间设置隔板和连通孔,将充气护舷内部的若干个气腔连成一体,气腔之间不需要独立气密,简化独立密封的内部气腔结构设计,降低充气护舷的加工和成型难度,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专利技术提供实施例的主视图;
[0020]图2是本专利技术提供实施例的侧视图;
[0021]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实施例的破视图;
[0022]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实施例的充气护舷的侧视图;
[0023]图5是本专利技术提供实施例的充气护舷的俯视图;
[0024]图6是本专利技术提供实施例的充气护舷组成示意图;
[0025]图7是本专利技术提供实施例的气腔隔板和填充物示意图;
[0026]图中,1、船体;2、充气护舷;3、气腔;4、隔板;4

1、连通孔;5、浮体;6、防擦条;7、拉绳。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8]参照图1~图7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具备抗沉性的充气护舷,包括船体1和设于船体外侧充气护舷2,充气护舷采用胶粘连接、螺栓连接及轨道连接等方式与船体紧密结合,实现共形设计,以减小护舷的风阻与浸水阻力。包括气腔3、隔板4和用于填充的浮体5,充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备抗沉性的充气护舷,包括船体和设于船体外侧充气护舷;其特征在于:包括气腔、隔板和用于填充的浮体,充气护舷内设有若干个气腔,根据船体发生碰撞的频度和部位,对气腔的疏密与数量进行优化设计,以确保充气护舷的强度;隔板设在相邻两个气腔之间,在隔板上设有若干个用于连通相连两个气腔之间的连通孔;浮体具备一定的韧性和永久性正浮力,浮体设置在气腔内,浮体的尺寸大于连通孔的尺寸。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抗沉性的充气护舷,其特征在于:船体首尾部的气腔密度大于船体两侧的气腔密度,且在单舷、单层充气护舷上的气腔数量不超过10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抗沉性的充气护舷,其特征在于:浮体的数量需要保证充满每个气腔。4.根据权利要求1

3任一所述的具备抗沉性的充气护舷,其特征在于:附体采用中空的轻质密封浮体或者实心的轻质浮体,浮体的最大尺度以不大于护舷直径的十分之一,浮体采用独立结构或者互相柔性链接的方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备抗沉性的充气护舷,其特征在于:设于两个相邻气腔之间的隔板采用与充气护舷同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健秦安阳张文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