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水套(12)在中央具有多个第1冷却水入口部(16),在安装排气部件的气缸盖的一个侧面侧具有2个第1冷却水出口部(17)。第1冷却水出口部(17)的在气缸列方向上位于两侧的第1冷却水出口部(17)彼此的间隔,大于第1冷却水入口部(16)中的在气缸列方向上位于两侧的第1冷却水入口部(16)彼此的间隔。第1内螺纹部(19)形成为向第1水套(12)内凸出,在气缸列方向上位于2个第1冷却水出口部(17)的内侧。在气缸盖(11)形成为从第1内螺纹部(19)的前端朝向第1冷却水入口部(16)所处一侧延伸的鼓出部(21)向第1水套(12)内凸出。向第1水套(12)内凸出。向第1水套(12)内凸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内燃机的气缸盖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内燃机的气缸盖。
技术介绍
[0002]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利用螺栓将排气管的安装凸缘固定的气缸盖。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气缸盖以沿着气缸列的方式在内部形成有水套。专利文献1的气缸盖形成为用于安装排气管的凸台部向水套内凸出。
[0003]然而,关于专利文献1公开的气缸盖,水套内的冷却水的流动方式不固定。因此,关于专利文献1公开的气缸盖,上述凸台部的周围的冷却水的流动较弱,在上述凸台部的周围的冷却水沉淀的情况下,该凸台部有可能未充分冷却。
[0004]即,关于专利文献1公开的气缸盖,如果上述排气管在运转中变为高温而使得上述凸台部变为高温,则在该凸台部与上述螺栓之间的螺纹部产生疲劳,上述螺栓有可能产生松动。
[0005]即,气缸盖在对用于安装处于高温的排气部件的凸台部进行冷却的方面存有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000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
‑
161129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气缸盖具有:水套,其将从中央的多个入口部导入的冷却水从安装排气部件的气缸盖的一个侧面侧的多个出口部排出;多个内螺纹部,它们形成于上述气缸盖的一个侧面侧;以及多个鼓出部,它们向上述水套内凸出。
[0008]上述出口部形成为在气缸列方向上位于两侧的出口部彼此的间隔大于上述入口部中的在气缸列方向上位于两侧的入口部彼此的间隔。
[0009]上述内螺纹部向上述水套内凸出,并且形成于上述出口部中的在气缸列方向上位于两侧的出口部彼此之间。
[0010]上述鼓出部形成为从上述内螺纹部的前端朝向上述入口部所处一侧延伸。
[0011]由此,气缸盖能够将从水套的入口部流入的冷却水的一部分向内螺纹部的周围引导,能够增强内螺纹部周围的冷却水的流动。因此,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气缸盖能够高效地对安装排气部件的内螺纹部进行冷却。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在铸造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气缸盖时使用的型芯的仰视图。
[0013]图2是在铸造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气缸盖时使用的型芯的斜视图。
[0014]图3是形成气缸体侧的第1水套的第1型芯的斜视图。
[0015]图4是沿着图1的A
‑
A线的第1型芯的剖面图。
[0016]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气缸盖的要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基于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18]图1是从下方观察在铸造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气缸盖11时使用的型芯1的仰视图。图2是从斜下方观察在制造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气缸盖11时使用的型芯1的斜视图。图3是在铸造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气缸盖11时使用的型芯1中的形成气缸体侧的第1水套12的第1型芯2的斜视图。图4是沿着图1的A
‑
A线的第1型芯2的剖面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内燃机的气缸盖11的要部剖面图,且是相当于沿着图1的A
‑
A线的位置的气缸盖11的剖面图。
[0019]此外,实施例的内燃机为直列3气缸,图1~图4所示的型芯1表示在内燃机为直列3气缸的情况下使用的结构。
[0020]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在对气缸盖11进行说明时,在图1~图4所示的型芯1的对应的位置标注标号进行说明。关于对图1~图4所示的型芯1标注的标号中的标注了2位的标号的部位,为了方便而作为与气缸盖11对应的部位进行说明。例如,图1中标注了标号12的部位是相当于气缸盖11的第1水套12的部位。图1~图4所示的型芯1中凹陷的部分是气缸盖11中凸出的部分。
[0021]内燃机的气缸盖11例如由铝合金构成,在一个侧面(气缸盖的一个侧面)侧安装有排气部件(未图示),在另一侧面(气缸盖的另一侧面)侧安装有进气部件(未图示)。
[0022]此外,气缸盖11以如下方式构成,即,使来自各气缸的排气在内部汇合,并使得汇合后的排气在上述排气部件流动。即,气缸盖11在内部形成有使得各气缸的排气汇合的排气集合部。
[0023]上述排气部件例如是排气涡轮、岐管催化剂等。上述进气部件例如是进气歧管。
[0024]利用图1~图4所示的型芯1铸造内燃机的气缸盖11。型芯1在气缸盖11内形成第1水套12以及第2水套13,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为第1型芯2及第2型芯3的总称。
[0025]第1型芯2形成作为水套的第1水套12。如图5所示,第1水套12对作为气缸盖11的下盖14侧(下表面侧)的气缸体侧进行冷却。
[0026]第2型芯3形成第2水套13。如图5所示,第2水套13对作为气缸盖11的上盖15侧(上表面侧)的距气缸体(未图示)较远一侧进行冷却。
[0027]如图2所示,第1型芯2及第2型芯3以在铸造气缸盖11时在上下方向上分离的方式配置于铸模的内部。即,下盖14侧的第1水套12以及位于该第1水套12的上方侧的上盖15侧的第2水套13,以在分离的状态下堆叠的方式形成于气缸盖11的内部。换言之,在气缸盖11的内部由第1水套12及第2水套13形成有上下2层的水套。
[0028]第1水套12具有2个第1冷却水入口部16、以及2个第1冷却水出口部17。
[0029]如图1、图2及图4所示,作为入口部的第1冷却水入口部16沿着第1水套12(气缸盖11)的气缸列方向以直线状排列地形成。第1冷却水入口部16位于气缸盖11的气缸之间。第1冷却水入口部16在与气缸列相正交的方向上形成于第1水套12(气缸盖11)的中央位置。第1冷却水入口部16在与气缸体(未图示)的上盖(未图示)相对的气缸盖11的下盖14开口。第1冷却水入口部16使得冷却水从形成于未图示的气缸体的冷却水通路(气缸体侧水套)流入。
[0030]如图1及图2所示,作为出口部的第1冷却水出口部17位于气缸盖11的一个侧面侧,并且沿着气缸列方向以直线状排列地形成。第1冷却水出口部17a形成于气缸盖11的气缸列
方向的一端侧。第1冷却水出口部17b形成于气缸盖11的气缸列方向的另一端侧。
[0031]上述2个第1冷却水出口部17的间隔形成为,大于2个第1冷却水入口部16的沿着气缸列方向的间隔。换言之,第1冷却水出口部17形成为在气缸列方向上位于两侧的第1冷却水出口部17彼此的间隔,大于第1冷却水入口部16中的在气缸列方向上位于两侧的第1冷却水入口部16彼此的间隔。另外,2个第1冷却水出口部17形成为在气缸列方向上位于2个第1冷却水入口部16的两侧。
[0032]即,2个第1冷却水入口部16形成为在气缸列方向上位于2个第1冷却水出口部17之间。换言之,第1冷却水入口部16形成为位于第1冷却水出口部17中的在气缸列方向上位于两侧的第1冷却水出口部17彼此之间。
[0033]第2水套13具有2个第2冷却水入口部18、以及第2冷却水出口部(未图示)。从第1冷却水出口部17通过的冷却水导入至第2冷却水入口部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内燃机的气缸盖,其中,所述内燃机的气缸盖具有:气缸盖内的水套,其将从多个入口部导入的冷却水从多个出口部排出;多个内螺纹部,它们形成有用于安装排气部件的内螺纹;以及多个鼓出部,它们向上述水套内凸出,上述入口部沿气缸列方向排列形成于上述水套的中央位置,上述出口部沿气缸列方向排列形成于安装上述排气部件的气缸盖的一个侧面侧,并且形成为在气缸列方向上位于两侧的出口部彼此的间隔,大于上述入口部中的在气缸列方向上位于两侧的入口部彼此的间隔,上述内螺纹部设置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田纯,祢津广直,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