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阴道
‑
菌群共培养微流控芯片及其使用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器官芯片的
,具体涉及一种阴道
‑
菌群共培养微流控芯片及其使用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阴道是保护女性逆行性感染的第一道屏障,阴道上皮细胞受到雌激素的作用,分解糖原变为单糖,乳酸杆菌再进一步分解单糖形成乳糖,构成阴道内的酸性环境,是组成阴道微生态屏障的重要一环。然而阴道炎仍然是困扰女性健康的一大问题,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据报道,约75%的女性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阴道炎,而其中半数会反复感染阴道炎。因此,研究微生物感染阴道的发病机制及其有效药物治疗尤为重要。
[0003]阴道炎一般包括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滴虫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不同类型的阴道炎亦有其特色。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阴道感染,常常呈现慢性感染和反复发作的特性。据最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道,复发性VVC全球发病率高达2%,是世界范围内单一感染病中发病率最高的,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
[0004]滴虫性阴道炎的病原体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阴道
‑
菌群共培养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自上而下依次布置的芯片上层(1)、第一多孔滤膜层(2)、芯片中层(3)、第二多孔滤膜层(4)以及芯片下层(5);所述芯片上层(1)包括上层细菌培养室(1.1)、多功能室(1.2)、上层入口池(1.3)以及上层出口池(1.4);所述上层细菌培养室(1.1)的进口通过第一上层灌流通道(1.5)与上层入口池(1.3)的第一出口连通,所述上层细菌培养室(1.1)的出口通过第二上层灌流通道(1.6)与上层出口池(1.4)的第一入口连通;所述多功能室(1.2)的入口通过第三上层灌流通道(1.7)与上层入口池(1.3)的第二出口连通,所述多功能室(1.2)的出口通过第四上层灌流通道(1.8)与上层出口池(1.4)的第二入口连通;所述芯片中层(3)包括中层培养基灌流室(3.1)、中层入口池(3.2)以及中层出口池(3.3),所述中层培养基灌流室(3.1)的进口通过第一中层灌流通道(3.4)与中层入口池(3.2)的出口连通,所述中层培养基灌流室(3.1)的出口通过第二中层灌流通道(3.5)与中层出口池(3.3)的进口连通;所述芯片下层(5)包括下层培养基主灌流室(5.1)、下层培养基次灌流室(5.2)、第一下层入口池(5.3)、第一下层出口池(5.4)、第二下层入口池(5.5)以及第二下层出口池(5.6);所述下层培养基主灌流室(5.1)的进口通过第一下层灌流通道(5.7)与第一下层入口池(5.3)的出口连通,所述下层培养基主灌流室(5.1)的出口通过第二下层灌流通道(5.8)与第一下层出口池(5.4)的进口连通;所述下层培养基次灌流室(5.2)的进口通过第三下层灌流通道(5.9)与第二下层入口池(5.5)的出口连通,所述下层培养基次灌流室(5.2)的出口通过第四下层灌流通道(5.10)与第二下层出口池(5.6)的入口连通;所述下层培养基主灌流室(5.1)与下层培养基次灌流室(5.2)之间通过第五下层灌流通道(5.11)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阴道
‑
菌群共培养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层灌流通道(1.5)上设置有第一上层阀门(1.9),所述第二上层灌流通道(1.6)上设置有第二上层阀门(1.10),所述第三上层灌流通道(1.7)上设置有第三上层阀门(1.11),所述第四上层灌流通道(1.8)上设置有第四上层阀门(1.12);所述第五下层灌流通道(5.11)上设置有第一下层阀门(5.12)。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阴道
‑
菌群共培养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多孔滤膜层(2)和第二多孔滤膜层(4)均为若干多孔滤膜构成,所述多孔滤膜选自聚碳酸酯膜、纤维素膜、尼龙膜、聚偏二氟乙烯膜、聚醚砜膜、细胞培养膜和聚四氟乙烯膜;所述多孔滤膜的厚度为10
‑
200μm。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阴道
‑
菌群共培养微流控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上层(1)、芯片中层(3)以及芯片下层(5)分别采用独立的微泵控制,微泵采用设定的程序进行参数的调节,流速为10
‑
1000μL/h。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阴道
‑
菌群共培养微流控芯片,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世宣,吴桐,张金金,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