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静脉注射皮肤绷紧辅助装置,包括支撑架、弹性抵顶机构、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支撑架上端设置有开口,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均具有滑动杆、摩擦片和驱动杆,驱动杆与滑动杆固定连接,摩擦片固定连接在驱动杆下端;滑动杆滑动设置在滑动腔内,弹性抵顶机构设置在开口下方的支撑架上,弹性抵顶机构具有抵顶头,抵顶头与支撑架之间设置有驱使抵顶头抵向注射部位背侧皮肤的抵顶弹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更加轻巧,在套设在患者的手掌或者手臂上后,抵顶头在抵顶弹簧的弹性作用下抵紧注射部位背侧的皮肤,摩擦片将注射部位两侧的皮肤绷紧,如此方便医护人员进行静脉注射操作。人员进行静脉注射操作。人员进行静脉注射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静脉注射皮肤绷紧辅助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辅助器具领域,具体涉及的是一种静脉注射皮肤绷紧辅助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医护人员在给病人置入留置针时,都需要将病人的置针位置的皮肤绷紧,从而方便埋入留置针,而目前医护人员通常采用的是一只手置针,另一只手去绷紧病人的置针位置的皮肤;,这样使得医护人员操作更加麻烦,难免会出现偏差,使得留置针埋入的成功率大大降低;
[0003]现有技术中关于静脉注射时将辅助将皮肤绷紧的专利如下:CN211751568U
‑
一种留置针注射皮肤紧绷装置和CN213787636U
‑
一种医用打针用皮肤辅助绷紧装置。其中CN211751568U的主要是对手臂上留置注射时进行绷紧和辅助固定,防止手臂乱动,以及对注射周围进行空气进行杀毒,但是其需要设置较大的架体,不方便医护人员在病房间的携带。而CN213787636U为分体式结构,具有两个可分离的固定卡套和辅助绷紧机构,不仅操作较为麻烦,而且分体式结构容易导致其中一个部件丢失,导致整体报废。
[0004]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静脉注射皮肤绷紧辅助装置,其具有解决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技术问题,提供具有更加方便携带使用,不易丢失的特点。
[0006]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解决方案是:
[0007]一种静脉注射皮肤绷紧辅助装置,其中,包括支撑架、弹性抵顶机构、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所述支撑架上端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均具有滑动杆、摩擦片和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滑动杆固定连接,所述摩擦片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杆下端;所述支撑架朝向开口的两个端部分别形成有滑动腔,所述滑动杆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腔内,所述滑动腔内还设置有将滑动杆向滑动腔内方向缩回的拉簧;所述弹性抵顶机构设置在所述开口下方的支撑架上,所述弹性抵顶机构具有抵顶头,所述抵顶头与所述支撑架之间设置有驱使抵顶头抵向注射部位背侧皮肤的抵顶弹簧。
[0008]进一步,所述抵顶弹簧为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所述抵顶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的端部,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远离绷紧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固定连接。
[0009]进一步,所述抵顶头下端设置有牵拉把手。
[0010]进一步,所述支撑架为一体式支撑架,所述开口下方的支撑架上设置有滑动座,所述抵顶头下端设置有滑杆,所述滑杆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座内,所述抵顶弹簧套设在所述滑动座外侧,所述抵顶弹簧的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抵顶头和所述支撑架抵顶接触。
[0011]进一步,所述抵顶头上表面设置有减压垫。
[0012]进一步,所述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的两个驱动杆相背离的一面分别设置有防滑凸起。
[0013]进一步,所述摩擦片下表面设置有与注射部分侧方皮肤接触的硅胶片。
[0014]进一步,所述硅胶片下表面设置有与所述滑动杆滑动方向垂直的防滑条纹。
[0015]进一步,所述摩擦片下端呈向下凸的弧形形状。
[0016]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涉及的一种静脉注射皮肤绷紧辅助装置,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7]一、使用时将所述支撑架套设在患者的注射部位(如手掌),所述抵顶头抵在注射部位的背侧(如手心),通过将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向内侧捏紧,此时两侧摩擦片受支撑架的带动压紧在注射部分两侧的皮肤上,松开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后,所述拉簧回缩,带动所述摩擦片向两侧张紧皮肤。由于本技术为整体式结构,结构轻巧简单,非常适合携带而且部件不易丢失。
[0018]二、所述抵顶弹簧可以为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在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受弯产生回复力时,驱使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上的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持续压紧皮肤,为摩擦片绷紧皮肤创造条件。所述抵顶弹簧也可以是套设在滑动座外侧的抵顶弹簧,这样所述弹性抵顶机构能够更加纯粹的将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压紧在患者注射部分两侧的皮肤上,由拉簧带动滑动杆滑动实现摩擦片对皮肤进行拉紧。
[0019]三、通过设置牵拉把手,使得抵顶头与支撑架开口之间能够产生足够地供患者注射部分穿过的空间,松开牵拉把手后,所述抵顶头和摩擦片分别从手掌下方和上方抵顶在手掌皮肤上。
[0020]四、通过设置防滑凸起,使得操作设捏紧所述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时防止打滑。所述摩擦片下方的硅胶片起到增大摩擦片与患者的皮肤的摩擦力的作用,从而更好地绷紧皮肤。
[0021]五、所述摩擦片下表面呈弧形形状,相比于平板状的摩擦片,即使支撑架发生变形,弧形的摩擦片也能够紧密的贴合患者的皮肤,从而保证皮肤绷紧效果。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通过设置具有支撑架、弹性抵顶机构、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结构更加轻巧,在套设在患者的手掌或者手臂上后,所述抵顶头在抵顶弹簧的弹性作用下抵紧注射部位背侧的皮肤,所述摩擦片将注射部位两侧的皮肤绷紧,如此方便医护人员进行静脉注射操作。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本技术绷紧皮肤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将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捏紧时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将要绷紧皮肤时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本技术处于弹性自由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第一绷紧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第一绷紧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第二绷紧架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本技术绷紧皮肤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中:
[0032]支撑架1;开口11;滑动腔12;拉簧121;滑动座13;第一架体14;第二架体15;弹性抵顶机构2;抵顶头21;牵拉把手211;滑杆212;抵顶弹簧22;第一弹性片221;第二弹性片222;第一绷紧架3;第二绷紧架4;滑动杆51;摩擦片52;硅胶片521;驱动杆53;防滑凸起531;手掌断面100。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
[0034]如图1至图8所示,其为本技术涉及的一种静脉注射皮肤绷紧辅助装置,包括支撑架1、弹性抵顶机构2、第一绷紧架3和第二绷紧架4,所述支撑架1上端设置有开口11,所述第一绷紧架3和第二绷紧架4均具有滑动杆51、摩擦片52和驱动杆53,所述驱动杆53与所述滑动杆51固定连接,所述摩擦片52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杆53下端;所述支撑架1朝向开口11的两个端部分别形成有滑动腔12,所述滑动杆51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腔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静脉注射皮肤绷紧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弹性抵顶机构、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所述支撑架上端设置有开口,所述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均具有滑动杆、摩擦片和驱动杆,所述驱动杆与所述滑动杆固定连接,所述摩擦片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杆下端;所述支撑架朝向开口的两个端部分别形成有滑动腔,所述滑动杆滑动设置在所述滑动腔内,所述滑动腔内还设置有将滑动杆向滑动腔内方向缩回的拉簧;所述弹性抵顶机构设置在所述开口下方的支撑架上,所述弹性抵顶机构具有抵顶头,所述抵顶头与所述支撑架之间设置有驱使抵顶头抵向注射部位背侧皮肤的抵顶弹簧。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静脉注射皮肤绷紧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抵顶弹簧为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所述抵顶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绷紧架和第二绷紧架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的端部,所述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远离绷紧架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弹性片和第二弹性片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静脉注射皮肤绷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丽文,张胜男,林燕萍,许燕飞,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