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造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70112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3-01 09: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铸造装置,其以电磁泵为主要要素,以包围电磁泵上部的喷嘴的上部的外周面的方式具备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及加热器,其中,从喷嘴与其上的供料器之间泄漏的熔融金属的检测精度高,且泄漏的熔融金属不会到达或难以到达加热器。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40)由第一电极板(41)、配置于其下方的第一绝缘板(42)、配置于其下方的第二电极板(43)、配置于其下方的第二绝缘板(44)、检测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是否电导通的传感器(45)、以及从喷嘴(28)的外周面水平地伸出的凸缘部(48)构成。第一电极板、第一绝缘板与喷嘴的外周面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第二电极板及第二绝缘板以与喷嘴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延伸。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延伸。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延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铸造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以电磁泵为主要构成要素的铸造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通过电磁感应作用汲取并排出熔融金属的电磁泵被实用化。并且,已知有以电磁泵为主要构成要素的铸造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0003]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电磁泵的泵轴是倾斜的,但泵轴为铅垂的电磁泵也被实用化。
[0004]基于图5对泵轴为铅垂的电磁泵进行说明。
[0005]即,如图5所示,以往的铸造装置100以电磁泵102、供料器103、模具104为主要的构成要素。
[0006]此外,电磁泵102在上部具有喷嘴101。供料器103配置在喷嘴101之上。模具104配置在供料器103之上。
[0007]通过电磁感应作用,汲取熔融金属105。熔融金属105经由喷嘴101和供料器103注入到模具104的型腔106中。
[0008]图5的6部放大图表示在图6中。
[0009]如图6所示,喷嘴101与供料器103的接缝由密封件107密封。
[0010]以包围喷嘴101的上部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110。
[0011]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110由作为环状的圆盘的第一电极板111、第一绝缘板112、第二电极板113、第二绝缘板114、测量第一电极板111与第二电极板113之间是否电导通的传感器115构成。
[0012]在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110中,为了使泄漏的熔融金属通过,在喷嘴101的外周与第一电极板111等之间设置有间隙α。
[0013]如果是密封件107健全而不发生熔融金属泄漏的状态,则第一电极板111与第二电极板113之间被第一绝缘板112绝缘,不电导通。
[0014]由于电磁泵102的喷嘴101与供料器103的压接状态的变化等,有时密封件107的密封性能降低。
[0015]此时,如图7所示,熔融金属105通过密封件107而泄漏。泄漏的熔融金属116使第一电极板111和第二电极板113成为电导通状态。于是,第一电极板111与第二电极板113电导通,从而由传感器115检测到熔融金属泄漏。
[0016]当由传感器115检测到熔融金属泄漏时,基于该检测信号,采取铸造装置100的停止处置。即使电磁泵102停止,在熔融金属105的压力下降之前也需要一定程度的时间。
[0017]即使电磁泵102停止,在压力降低之前,熔融金属105的泄漏也不停止,如假想线所示,泄漏的熔融金属117流下。该泄漏的熔融金属117与加热器118反应,使加热器118损伤。损伤的加热器118需要更换为新的加热器,需要更换作业,更换费用增加。
[0018]在谋求更换作业以及更换费用的削减的方面,期望泄漏的熔融金属116不会到达或难以到达加热器118的构造。
[0019]另外,在图7中,在泄漏的初始阶段,泄漏的熔融金属116为微量。微量的熔融金属116沿着喷嘴101的外周面流下。在该熔融金属116的厚度比间隙α小时,熔融金属116可能在不与第一电极板111和第二电极板113的双方或一方接触的状态下流下。即使是微量的熔融金属116,当到达加热器118时也会导致加热器118的损伤
[0020]从保护加热器118的观点出发,也希望提高传感器115的检测精度。
[0021]因此,期望传感器115的检测精度高且泄漏的熔融金属116不会到达或难以到达加热器118的构造。
[0022]现有技术文献
[0023]专利文献
[002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

86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25]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26]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从喷嘴与供料器之间泄漏的熔融金属的检测精度高、且泄漏的熔融金属不会到达或难以到达加热器的构造。
[0027]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28]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是一种铸造装置,其具备:电磁泵,其汲取熔融金属并从上部的喷嘴向上方排出;供料器,其载置于所述喷嘴并对所述熔融金属进行引导;以及密封件,其配置于该供料器与所述喷嘴之间,所述铸造装置的特征在于,
[0029]该铸造装置具备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该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检测通过所述密封件而泄漏的熔融金属,
[0030]该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以包围所述喷嘴的上部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在比所述密封件靠下的位置,
[0031]所述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由第一电极板、配置于该第一电极板之下的第一绝缘板、配置于该第一绝缘板之下的第二电极板、配置于该第二电极板之下的第二绝缘板、检测所述第一电极板与所述第二电极板是否电导通的传感器、以及从所述喷嘴的外周面水平地伸出的凸缘部构成,
[0032]所述第一电极板、所述第一绝缘板、所述第二电极板以及所述第二绝缘板与所述喷嘴的外周面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
[0033]所述第二绝缘板载置于所述凸缘部。
[0034]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是一种铸造装置,其具备:电磁泵,其汲取熔融金属并从上部的喷嘴向上方排出;供料器,其载置于所述喷嘴并对所述熔融金属进行引导;以及密封件,其配置于该供料器与所述喷嘴之间,所述铸造装置的特征在于,
[0035]该铸造装置具备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该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检测通过所述密封件而泄漏的熔融金属,
[0036]该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以包围所述喷嘴的上部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在比所述密封件靠下的位置,
[0037]所述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由第一电极板、配置于该第一电极板之下的第一绝缘板、配置于该第一绝缘板之下的第二电极板、配置于该第二电极板之下的第二绝缘板、检测
所述第一电极板与所述第二电极板是否电导通的传感器、以及从所述喷嘴的外周面水平地伸出的凸缘部构成,
[0038]所述第一电极板以及所述第一绝缘板与所述喷嘴的外周面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
[0039]所述第二电极板以及所述第二绝缘板以与所述喷嘴的外周面接触的方式延伸,
[0040]所述第二绝缘板载置于所述凸缘部。
[0041]专利技术效果
[0042]在技术方案1的专利技术中,第一电极板、第一绝缘板、第二电极板以及第二绝缘板与喷嘴的外周面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在此基础上,第二绝缘板载置于凸缘部。
[0043]泄漏的熔融金属积存于以凸缘部的上表面为底面且以规定的间隙形成的空间。
[0044]经由积存的熔融金属,第一电极板与第二电极板电导通,泄漏的熔融金属被传感器迅速且可靠地检测。
[0045]即,通过在凸缘的上方积存熔融金属,能够提高传感器的检测精度。
[0046]此外,通过凸缘防止熔融金属直接向加热器流下,由此减少了熔融金属到达加热器的可能性。
[0047]因此,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从喷嘴与供料器之间泄漏的熔融金属的检测精度高、且泄漏的熔融金属不会到达或难以到达加热器的构造。
[0048]在技术方案2的专利技术中,第一电极板及第一绝缘板与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铸造装置,其具备:电磁泵,其汲取熔融金属并从上部的喷嘴向上方排出;供料器,其载置于所述喷嘴并对所述熔融金属进行引导;以及密封件,其配置于该供料器与所述喷嘴之间,所述铸造装置的特征在于,该铸造装置具备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该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检测通过所述密封件而泄漏的熔融金属,该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以包围所述喷嘴的上部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在比所述密封件靠下的位置,所述熔融金属泄漏检测机构由第一电极板、配置于该第一电极板之下的第一绝缘板、配置于该第一绝缘板之下的第二电极板、配置于该第二电极板之下的第二绝缘板、检测所述第一电极板与所述第二电极板是否电导通的传感器、以及从所述喷嘴的外周面水平地伸出的凸缘部构成,所述第一电极板、所述第一绝缘板、所述第二电极板以及所述第二绝缘板与所述喷嘴的外周面之间具有规定的间隙,所述第二绝缘板载置于所述凸缘部。2.一种铸造装置,其具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本桥直恭伊藤康之金木智高桥光俊富田陆浩松本巧
申请(专利权)人:助川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