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乌药烷倍半萜中间体、由该中间体制备的乌药烷型倍半萜多聚体及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化学及合成
,尤其涉及乌药烷倍半萜中间体、由该中间体制备的乌药烷型倍半萜多聚体及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乌药烷倍半萜及其多聚体结构丰富,并且在抗菌、抗炎、抗病毒及抗肿瘤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生物活性(Nat.Prod.Rep.,2011,28,594;Chemistry&Biodiversity.2013,10,1754)。截至目前已分离鉴定该类化合物100余种,并且不断有新的具有类似结构的化合物被分离、发现。
[0003]生源合成上的相关报道参见Phytochemistry.,1990,32,2332;Phytochemistry.,1993,32,1347;Phytochemistry.,1998,47,231等,从这些现有报道可以看出,目前乌药烷倍半萜多聚体是由一个关键的三烯化合物通过分子间的Diels
‑
Alder、[6+6]环加成、去质子化串联Michael加成异构化得到二聚体化合物,三聚体则由Shizukaol J与上述三烯经过Diels
‑
Alder反应制备。
[0004]目前,针对乌药烷倍半萜二聚体中的[4+2]型二聚体骨架均采用双烯体与亲双烯体经Diels
‑
Alder反应得到,之后再经一系列转化实现该类化合物的制备。未见碳碳单键连接型二聚体、[6+6]型二聚体以及三聚体合成方法的报道。
[0005]自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乌药烷倍半萜中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体具有下式(18A)、(18B)的结构:其中,R1选自氢或者羟基保护基;R7选自氢或者烷基或者卤代烷基。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羟基保护基R1选自甲酰基、乙酰基、三氟乙酰基、取代或未取代苯甲酰基、对甲苯磺酰基、甲氧或乙氧或叔丁氧或异丁氧或三氯乙氧羰基或芴基甲氧羰基、取代或未取代苄氧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硅基、叔丁基、甲基、烯丙基、炔丙基、苄基、4
‑
甲氧基苄基、甲氧基甲基、甲硫基甲基。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体,其特征在于:所述R7选自甲基、一氘代甲基、二氘代甲基、三氘代甲基、一氟代甲基、二氟代甲基、三氟代甲基、乙基、2
‑
氯乙基、2,2
‑
二氯乙基、2,2,2
‑
三氯乙基、2
‑
溴乙基、2,2
‑
二溴乙基、2,2,2
‑
三溴乙基、2
‑
氟乙基、2,2
‑
二氟乙基、2,2,2
‑
三氟乙基、异丙基。4.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间体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1)式(14)化合物发生重排反应,得到化合物(15);(2)将化合物(15)还原,再将羟基保护得到为化合物(16);(3)然后发生氧化反应,将化合物(16)转化为化合物(17A)和(17B);(4)化合物(17A)和(17B)发生消除反应,分别得到化合物(18A)和(18B);反应式如下:其中,R1选自氢或者选自羟基保护基如甲酰基、乙酰基、三氟乙酰基、取代或未取代苯甲酰基、对甲苯磺酰基、甲氧或乙氧或叔丁氧或异丁氧或三氯乙氧羰基或芴基甲氧羰基、取代或未取代苄氧羰基、取代或未取代硅基、叔丁基、甲基、烯丙基、炔丙基、苄基、4
‑
甲氧基苄基、甲氧基甲基、甲硫基甲基;R7选自氢或甲基、一氘代甲基、二氘代甲基、三氘代甲基、一氟代甲基、二氟代甲基、三氟代甲基、乙基、2
‑
氯乙基、2,2
‑
二氯乙基、2,2,2
‑
三氯乙基、2
‑
溴乙基、2,2
‑
二溴乙基、2,2,2
‑
三溴乙基、2
‑
氟乙基、2,2
‑
二氟乙基、2,2,2
‑
三氟乙基、异丙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重排反应,在碘单质、N
‑
碘代丁二酰亚胺、N
‑
溴代丁二酰亚胺、N
‑
氯代丁二酰亚胺或二溴海因存在下进行,反应温度为
零下40℃至室温。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发生还原反应时,所用还原试剂选自四丁基硼氢化铵、四甲基硼氢化铵、硼氢化锌、硼氢化钠、三仲丁基硼氢化锂、三仲丁基硼氢化钾、氢化铝锂、三乙基硼氢化锂、三叔丁氧基氢化铝锂、二异丁基氢化铝,反应温...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