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保险杠连接结构、保险杠及车辆。该连接结构配置成朝向车灯突伸出并具有上边缘、下边缘和端部边缘。该连接结构包括外板和固定于外板内侧的加强件,并通过从加强件内侧突伸出的固定件与车灯连接。该固定件包括邻近端部边缘分别布置于上边缘和下边缘位置处的上卡子和下卡子。上卡子具有上卡接表面,上卡接表面定向成在车辆的XY平面中相对于X方向朝向端部边缘倾斜,且其长条形延伸方向在车辆的YZ平面中与上边缘平行。下卡子具有下卡接表面,下卡接表面定向成在车辆的XY平面中相对于X方向朝向端部边缘倾斜,且其长条形延伸方向在车辆的YZ平面中与下边缘平行。该连接结构能够便于控制其与车灯外罩之间的间隙,因此确保了车身的外部美观性。了车身的外部美观性。了车身的外部美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保险杠连接结构、保险杠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总体涉及机动车辆的零部件领域,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保险杠连接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涉及包括这种保险杠连接结构的保险杠,以及涉及包括这种保险杠的车辆。
技术介绍
[0002]保险杠是车辆中用于吸收和减缓外界冲击力、防护车身前后部的安全装置,其通常与车灯、翼子板等部件固定连接。如图1所示,为了改善车身的外部美观性,一些车型的保险杠1包括从与翼子板3连接的侧部1a朝向车灯2突伸出以与车灯2连接的大致三角形的连接结构10,该连接结构10通过布置于其内侧的固定件(例如卡子、螺钉等)固定连接至车灯2的内壳体(未图示),并且该连接结构10的外表面与车灯2的外罩21之间存在大致V形的间隙,即该连接结构10的上边缘AB、端部边缘BC、下边缘CD与外罩21之间的间隙。
[0003]由于有限的空间布局,位于连接结构10内侧的固定件难以被布置在尽可能靠近端部边缘BC的位置,该“V”型间隙因而很难被控制以便保持均匀,此外,该连接结构10的外表面与车灯2的外罩21的前表面也较难做到保持齐平,这些因素影响了车身的外部美观性,因此不利于使用者的感官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保险杠连接结构,该保险杠连接结构能够便于控制其与车灯外罩之间的间隙,并且能够使该连接结构的外表面与车灯外罩的外表面保持基本齐平,因此确保了车身的外部美观性。
[0005]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保险杠连接结构,配置成从保险杠的与翼子板连接的侧部朝向车灯突伸出并具有适于与所述车灯的外罩互配的上边缘、下边缘和端部边缘,所述上边缘和所述下边缘终止于所述端部边缘,所述保险杠连接结构包括外板和固定于所述外板内侧的加强件,并通过从所述加强件内侧突伸出的固定件与所述车灯连接;所述固定件包括邻近所述端部边缘分别布置于所述上边缘和所述下边缘位置处的上卡子和下卡子;所述上卡子具有长条形的上卡接表面,所述上卡接表面定向成在车辆的XY平面中相对于X方向朝向所述端部边缘倾斜,并且所述上卡接表面的长条形延伸方向在车辆的YZ平面中与所述上边缘平行;所述下卡子具有长条形的下卡接表面,所述下卡接表面定向成在车辆的XY平面中相对于X方向朝向所述端部边缘倾斜,并且所述下卡接表面的长条形延伸方向在车辆的YZ平面中与所述下边缘平行。
[000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卡子和所述下卡子与所述加强件一体成型。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固定件还包括中心连接件,所述中心连接件定位于由所述上边缘和所述下边缘形成的夹角的角平分线上。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中心连接件是塔形卡子,所述塔形卡子包括相对于所述塔形卡子的中间平面对称的两个卡接翼部,并且所述中间平面与所述角平分线重合。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加强件包括第一弱化区域,所述第一弱化区域布置于一方面所述上卡子和所述下卡子与另一方面所述中心连接件之间。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加强件还包括第二弱化区域,所述第二弱化区域布置于所述保险杠连接结构与所述侧部的交界位置处。
[00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保险杠连接结构具有多个有益效果,尤其是:通过上卡子和下卡子的设置以及上卡接表面和下卡接表面的特定定向,能够便于控制该连接结构的上边缘、下边缘和端部边缘与车灯外罩之间的间隙,使该间隙整体保持均匀,并且能够使该连接结构的外表面与车灯外罩的外表面保持基本齐平,因此有利于改善车身的美观性;此外,该连接结构并不复杂,制造方便,成本较低,能够在各种类型的保险杠中得到广泛运用。
附图说明
[0012]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以及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详细描述的优选实施方式被更好地理解,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应当理解到,以下附图不仅用于对本专利技术的解释说明,必要时还有助于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
[0013]图1是一种车身结构的局部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位于车辆前部的保险杠、车灯及翼子板的连接区域;
[0014]图2是图1中的保险杠的大致三角形的连接结构沿YZ平面的内侧示意图;
[0015]图3是图2中的连接结构的塔形卡子的放大示意图;
[0016]图4是图2中的连接结构沿XY平面的俯视示意图;以及
[0017]图5是图2中的连接结构的内侧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详细讨论实施例的实施和使用。然而,应当理解,所讨论的具体实施例仅示范性地说明实施和使用本专利技术的特定方式,而非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
[0019]在本说明书中,在描述时各个部件的结构位置时,“上”、“下”、“左”、“右”、“前”、“后”等方向性表述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各个部件如图中所示布置时,这些方向性表述是恰当的,但图中各个部件的位置改变时,这些方向性表述也应相应改变。
[0020]此外,在本说明书中,X向对应于车辆的纵向方向,Y向对应于车辆的横向方向,Z向对应于竖直方向。此外,“内”、“外”均参照车辆的内外部方向来限定,例如,“内侧”是指朝向车辆内部的一侧,“外侧”是指朝向车辆外部的一侧,“内表面”是指朝向车辆内部的表面,“外表面”是指朝向车辆外部的表面。
[0021]此外,在所描述及所示出的实施方式中,保险杠1是车辆的前保险杠,并且连接结构10是位于保险杠1左侧的左前连接结构。相应地,车灯2为车辆的左前车灯,翼子板3为车辆的左前翼子板。应当理解到,位于保险杠1右侧的右前连接结构相对于车辆的纵向中心轴线与该左前连接结构对称,并且车辆的后保险杠也可布置类似的左后及右后连接结构,这些连接结构都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2]如图1所示,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保险杠连接结构10配置成从保险杠1的与翼子板3连接的侧部1a朝向车灯2突伸出并具有适于与车灯2的外罩21互配的上边缘AB、下边缘CD和端部边缘BC。更具体地,在该车型中,上边缘AB与下边缘CD彼此靠近并终止于端部边缘BC,以形
成大致三角形形状并与车灯2的外罩21之间存在大致V形的间隙。应当理解到,本专利技术不限于这种造型的连接结构。根据一种变型,上边缘AB和下边缘CD可布置成彼此基本平行,又或根据另一种变型,上边缘AB和下边缘CD可彼此靠近并交汇于一点,即端部边缘BC的长度可无限趋近于零,仅构成上边缘AB与下边缘CD的交汇点的倒角。
[0023]如图2至图5所示,该连接结构10包括外板11和板状的加强件12。外板11从车辆前方可见,并且外板11的边缘构成上述上边缘AB、下边缘CD和端部边缘BC。加强件12例如通过超声波焊接等方式固定于外板11内侧,并且该连接结构10通过从加强件12的内侧突伸出的多个固定件与车灯2连接,更具体地与车灯2的内壳体(未图示)连接。
[0024]如图2和图5所示,外板11的上边缘AB的大致中心位置由“E”表示,而下边缘CD的大致中心由“F”表示,加强件12因此可被划分为由边缘EBCF环绕的第一区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险杠连接结构(10),配置成从保险杠(1)的与翼子板(3)连接的侧部(1a)朝向车灯(2)突伸出并具有适于与所述车灯(2)的外罩(21)互配的上边缘(AB)、下边缘(CD)和端部边缘(BC),所述上边缘(AB)和所述下边缘(CD)终止于所述端部边缘(BC),并且,所述保险杠连接结构(10)包括外板(11)和固定于所述外板(11)内侧的加强件(12),并通过从所述加强件(12)内侧突伸出的固定件与所述车灯(2)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包括邻近所述端部边缘(BC)分别布置于所述上边缘(AB)和所述下边缘(CD)位置处的上卡子(13)和下卡子(14),其中,所述上卡子(13)具有长条形的上卡接表面(131),所述上卡接表面(131)定向成在车辆的XY平面中相对于X方向朝向所述端部边缘(BC)倾斜,并且所述上卡接表面(131)的长条形延伸方向在车辆的YZ平面中与所述上边缘(AB)平行,并且,所述下卡子(14)具有长条形的下卡接表面(141),所述下卡接表面(141)定向成在车辆的XY平面中相对于X方向朝向所述端部边缘(BC)倾斜,并且所述下卡接表面(141)的长条形延伸方向在车辆的YZ平面中与所述下边缘(CD)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保险杠连接结构(10),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卡子(13)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子叶,王红日,顾健,殷俊龙,李兵,
申请(专利权)人:标致雪铁龙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