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长距离超临界CO2管道投产工艺系统与充装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CO2输送
,特别涉及一种长距离超临界CO2管道投产工 艺系统与充装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为满足我国碳中和、碳达峰战略的发展需求,在能源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和 环境保护需求逐日增长的背景下,对二氧化碳实施规模性捕集与利用是有效降 低碳排放的优选途径。其中,长距离管道输送是支撑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的关 键途径。二氧化碳临界温度约为31.1℃,临界压力约为7.38MPa,长距离管道 输送时,公认采用压力高于临界压力的超临界输送相态模式,以提高输送的经 济性。另外,二氧化碳存在低温下固态化的特点,纯二氧化碳的三相点为
ꢀ‑
56.6℃、0.518MPa,这是二氧化碳有别于常规烃类介质的显著特征。
[0003]对于常规液相管道,其投产过程中常用水作为管道投产的初始充装介质, 在管道运行中采用油顶水的方式予以替换。与常规液相管道不同,密相输送的 CO2在含水环境下具有较强的腐蚀性,管道本身具有较高的干燥要求,因此不 宜采用水来建立投产前的管道背压。
[0004]由CO2的物性特点可知,在碳钢管道服役的低温条件下(
‑
20℃),CO2形 成液相的压力为1.8MPa左右,表示低于低压力或者低于此温度时,CO2为气相。 由此可见,在满足管道服役温度的前提下,CO2管道在压力低于1.8MPa时均为 气态,建立背压过程中需要管道内部介质进行相态转化。进一步地,在管道初 始无内压的条件下,高压CO2直接引入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1.一种长距离超临界CO2管道投产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置换与一级充压系统、二级充压液化系统、末级充压系统以及仪表检测系统;所述置换与一级充压系统设置于首站,其输入端经CO2提纯管道(1)与上游的CO2液化提纯单元相连,输出端经设置有干线第一截断阀(4)、干线换热器(6)以及干线第二截断阀(7)的干线泵下游管道(5)与外输干线(13)相连,所述置换与一级充压系统用于置换管道内的空气,并建立一级压力;所述二级充压液化系统设置于首站,其输入端经CO2提纯管道(1)与上游的CO2液化提纯单元相连,输出端经干线泵下游管道(5)与外输干线(13)相连,所述二级充压液化系统用于对已建立一级压力的管道进行压力充装,完成二级增压,直至管道内介质全部液化;所述末级充压系统设置于首站,其输入端经CO2提纯管道(1)与上游的CO2液化提纯单元相连,输出端经干线泵下游管道(5)与外输干线(13)相连,所述末级充压系统用于在下游干线内介质全部液化后,利用更大输量的增压外输泵进行下游干线管道压力充装,使干线升压至运行压力,并支持后续运行;所述仪表检测系统设置于首站及沿途各场站,用于对充装过程中的各点位介质压力与温度进行实时监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距离超临界CO2管道投产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置换与一级充压系统包括低压截断阀(2)和低压调节阀(3),所述低压截断阀(2)与CO2提纯管道(1)相连,所述低压调节阀(3)设置于低压截断阀(2)的下游,所述低压调节阀(3)与干线第一截断阀(4)相连,所述干线第二截断阀(7)下游的外输主路(12)设置有清管旁路,所述清管旁路与清管发球筒(10)相连,在所述清管发球筒(10)的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清管旁路第一截断阀(8)和清管旁路第二截断阀(11),在所述外输主路(12)的末端设置有干线第三截断阀(9)。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长距离超临界CO2管道投产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输干线(13)与末站(14)相连,在所述末站(14)设置有放空系统和气体含量检测系统,用于排放置换空气和检测置换气体中的氧气含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距离超临界CO2管道投产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充压液化系统包括中压截断阀(21)、中压泵(22)以及中压调节阀(23),所述中压截断阀(21)与CO2提纯管道(1)相连,所述中压泵(22)设置于中压截断阀(21)下游,所述中压调节阀(23)设置于中压泵(22)下游,所述中压调节阀(23)与干线第一截断阀(4)相连。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距离超临界CO2管道投产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级充压系统包括干线泵泵前截断阀(32)、干线泵(33)、干线旁路截断阀(34)以及干线旁路调节阀(35),所述干线泵泵前截断阀(32)与CO2提纯管道(1)相连,所述干线泵(33)设置于干线泵泵前截断阀(32)下游,所述干线泵(33)与干线第一截断阀(4)相连,所述干线旁路截断阀(34)设置于干线第二截断阀(7)的旁路,所述干线旁路调节阀(35)设置于干线旁路截断阀(34)的下游。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长距离超临界CO2管道投产工艺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仪表检测系统包括设置于各场站的压力变送器和温度变送器,在所述干线换热器(6)上游和下游分别设置有第一温度变送器(41)和第二温度变送器(42),在所述干线第二截断阀(7)的下游设置有第一压力变送器(43),在外输干线(13)上设置有外输管道压力变送器(44)。
技术研发人员:陈俊文,张茂林,陈杰,汤晓勇,谌贵宇,牛念,汪贵,王科钞,唐昊,黄贵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