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效自动化上引连铸炉,包括熔炼炉、超冷器和智能牵引系统,所述智能牵引系统包括牵引机架、驱动总成和电气通讯,所述牵引机架前后两侧均设有上牵引轴、下牵引轴和固定卡座,所述上牵引轴上间隔设有上牵引辊,所述下牵引轴上间隔设有下牵引辊,所述固定卡座设置在下牵引辊的下方,所述固定卡座固定超冷器,一侧的上牵引轴、下牵引轴由一驱动总成同步驱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熔炼炉、超冷器及牵引机架进行改进,通过中央触摸式操作控制屏对整体上引铸造进行操作控制,可实现自动化程度更高、运行成本更低,因而运行效率更高,寿命更长,可以适应更高要求的合金杆坯的连续铸造加工生产。的连续铸造加工生产。的连续铸造加工生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自动化上引连铸炉
[0001]本技术涉及铜合金生产
,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自动化上引连铸炉。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工业发展,客户要求高效自动化上引连铸炉的自动化程度更高、运行成本更低,因而运行效率更高,寿命更长,可以适应更高要求的合金杆坯的连续铸造加工生产,尤其是大规格的、含有易挥发性元素的合金的连铸生产,如线径达30mm的大规格Cu
‑
Mg合金、Cu
‑
Cr(0.5
‑
0.6%)
‑
Zr(0.1%)合金的连续铸造生产。
[0003]传统上引连铸炉尚无法在产量或质量等方面达到这些要求,更加安全、环保,可以有效的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工作的危险性,很好的实践以人为本的理念。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高效自动化上引连铸炉,通过中央触摸式操作控制屏对整体上引铸造进行操作控制,可实现自动化程度更高、运行成本更低,因而运行效率更高,寿命更长,可以适应更高要求的合金杆坯的连续铸造加工生产,尤其是大规格的、含有易挥发性元素的合金的连铸生产,如线径达30mm的大规格Cu
‑
Mg合金、Cu
‑
Cr(0.5
‑
0.6%)
‑
Zr(0.1%)合金的连续铸造生产。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0006]一种高效自动化上引连铸炉,包括熔炼炉、超冷器和智能牵引系统,所述智能牵引系统包括牵引机架、驱动总成和电气通讯,所述牵引机架前后两侧均设有上牵引轴、下牵引轴和固定卡座,所述上牵引轴上间隔设有上牵引辊,所述下牵引轴上间隔设有下牵引辊,所述固定卡座设置在下牵引辊的下方,所述固定卡座固定超冷器,一侧的上牵引轴、下牵引轴由一驱动总成同步驱动;
[0007]所述熔炼炉包括感应炉主体,石英沙炉衬浇筑在感应炉主体的侧壁和炉底,熔沟外设有熔沟石墨保护套,在炉底炉衬上铺设有石墨砖;
[0008]所述超冷器包括内铜管、中铜管、外钢管和石墨结晶模具,所述内铜管外套设有石墨套管,内铜管的底部设有内铜管锥型端,所述石墨结晶模具一端设有与内铜管锥型端相匹配的石墨结晶模具锥型端,另一端螺接石墨帽,所述中铜管底部设置多排孔,外钢管和中铜管之间形成环柱进水腔体与进水口相通,所述进水口设置石墨网。
[0009]优选的,所述感应炉柱体主体内设有成型砖,中部的成型砖将炉膛分隔成熔炼仓、净化仓和保温仓三部分,牵引机架设置在保温仓上方;两侧的成型砖外侧与侧壁炉衬接触,所述成型砖底部与石墨砖接触。
[0010]优选的,所述内铜管锥型端与石墨结晶模具锥型端热压配。
[0011]优选的,所述感应炉主体的炉膛侧壁设有石墨卸料阀,所述石墨卸料阀包括阀杆、阀帽和定位销,所述阀帽套设置阀杆的底部,所述阀杆和阀帽通过定位销连接,阀杆周向对应定位销设有沟槽,所述阀杆头部设有手柄,阀杆内部设有第一卸料孔,所述阀帽上设有第
二卸料孔,所述第一卸料孔和第二卸料孔均为偏心孔。
[0012]优选的,所述感应炉主体对应石墨卸料阀设有钢套,所述钢套设置在炉膛的侧底部,所述石墨卸料阀安装于钢套内,所述石墨卸料阀与钢套之间的间隙填充石棉。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4]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熔炼炉通过设置熔沟石墨保护套、石墨砖同时对“炉脚”与“炉身”的炉衬石英沙整体保护,铜液没有“浮沙”,熔沟熔沟石墨保护套耗损减轻,炉衬的烧结不用等待,熔炼的效率高,上引合金杆质量缺陷少,合金稳定性高,熔炉寿命长,节约经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率;
[0016]利用石墨材料制作的泄料阀,极大便捷熔炉转炉或关炉时不需对炉内合金铜液长时间上引抽取,避免了抽取废料杆的报废,现通过泄料阀可快速清理炉内铜液,并可得到充分再利用,效率高、废料小、浪费低,极大地节约生产成本。
[0017]2、超冷器在外钢管进水口设置石墨过滤网,对循环冷却水杂质过滤,对进水增压;外钢管管壁设手柄,便捷炉工安全装卸超冷器;
[0018]在中铜管底部设置多排孔,增加一次冷却区的水压,流速快;加强对一次冷却区冷却;
[0019]在内铜管表面设置节状的石墨套管,增加二次冷却面积;防止内铜管外壁水垢、腐蚀物产生;延长结晶器寿命;
[0020]在内铜管底部设置锥形口与锥型结晶石墨模具配合连接,锥型状增加冷却面积;无传统的螺纹槽则铸造冷却结晶均匀;铸坯内部合金含量稳定无偏析;冷却充分;铸坯机电性能稳定;锥型连接上引连铸与内铜管无缝衔接;适用于上引垂直铸造技术。
[0021]3、通过中央触摸式操作控制屏对整体上引铸造进行操作控制,可实现自动化程度更高、运行成本更低,因而运行效率更高,寿命更长,可以适应更高要求的合金杆坯的连续铸造加工生产,尤其是大规格的、含有易挥发性元素的合金的连铸生产,如线径达30mm的大规格Cu
‑
Mg合金、Cu
‑
Cr(0.5
‑
0.6%)
‑
Zr(0.1%)合金的连续铸造生产。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驱动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牵引机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熔炼炉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熔沟石墨保护套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石墨卸料阀的结构原理图。
[0028]图7为超冷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8为图7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9为外钢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10为图9的侧视图。
[0032]图11为中铜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12为内铜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13为石墨结晶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14为烘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15为超冷器的烘烤状态示意图。
[0037]其中:熔炼炉1;石英沙炉衬1.1;成型砖1.2;轻质保温砖1.3;铬纤维毯1.4;感应炉主体1.5;石墨砖1.6;开口1.7;熔沟石墨保护套1.8;感应线圈1.9;水套1.10;熔沟1.11;口字型铁芯1.12;支撑台1.13;熔炼仓1.14;净化仓1.15;保温仓1.16;石墨泄料阀1.17;阀杆1.17.1;阀帽1.17.2;定位销1.17.3;沟槽1.17.4;手柄1.17.5;第一卸料孔1.17.6;第二卸料孔1.17.7;钢套1.18;石棉1.19;
[0038]超冷器2;冷端凸帽2.1;出水口2.2;石墨网2.3;进水口2.4;内铜管2.5;石墨套管2.6;外钢管2.7;手柄2.8;中铜管2.9;贴合石墨保护套2.10;贴合保温棉2.11;石墨结晶模具2.12;石墨帽2.13;螺纹口2.14;内铜管锥型端2.15;石墨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自动化上引连铸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熔炼炉、超冷器和智能牵引系统,所述智能牵引系统包括牵引机架、驱动总成和电气通讯,所述牵引机架前后两侧均设有上牵引轴、下牵引轴和固定卡座,所述上牵引轴上间隔设有上牵引辊,所述下牵引轴上间隔设有下牵引辊,所述固定卡座设置在下牵引辊的下方,所述固定卡座固定超冷器,一侧的上牵引轴、下牵引轴由一驱动总成同步驱动;所述熔炼炉包括感应炉主体,石英沙炉衬浇筑在感应炉主体的侧壁和炉底,熔沟外设有熔沟石墨保护套,在炉底炉衬上铺设有石墨砖;所述超冷器包括内铜管、中铜管、外钢管和石墨结晶模具,所述内铜管外套设有石墨套管,内铜管的底部设有内铜管锥型端,所述石墨结晶模具一端设有与内铜管锥型端相匹配的石墨结晶模具锥型端,另一端螺接石墨帽,所述中铜管底部设置多排孔,外钢管和中铜管之间形成环柱进水腔体与进水口相通,所述进水口设置石墨网。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自动化上引连铸炉,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冬宁,彭勇,路超,花思明,何宇,于婷,王国迎,沈华,赵德胜,杨玉军,寇宗乾,孟宪浩,郭杨杨,李颖,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建电气化局集团康远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