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9479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2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织机,具备旋转轴,该旋转轴经由设置在各侧框架内的轴承被支撑且架设于一对上述侧框架,且该旋转轴由被各上述侧框架支撑的实心轴状的轴部和位于上述两个轴部之间的中空管状的主体部构成,该织机能够尽量地抑制该旋转轴的振动。该织机具备轴承构造体,该轴承构造体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设于上述侧框架间的上述两个轴部的存在范围的至少一方,且包括用于嵌插上述轴部的滚动轴承和支撑上述滚动轴承的支撑体。承和支撑上述滚动轴承的支撑体。承和支撑上述滚动轴承的支撑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织机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织机,该织机具备旋转轴,该旋转轴经由设置在各侧框架内的轴承被支撑且架设于一对上述侧框架,且该旋转轴由被各上述侧框架支撑的实心轴状的轴部和位于上述两个轴部之间的中空管状的主体部构成。

技术介绍

[0002]在织机中,作为旋转轴的主轴以架设于织机框架中的一对侧框架的形式设置。此外,主轴相对于该各侧框架的支撑例如以如下形式进行:在侧框架内经由轴承被支撑的支撑轴朝向织机框架的内侧突出地设置,通过与该支撑轴连结,主轴经由支撑轴及轴承相对于侧框架被支撑。并且,作为该主轴,也存在整体形成为实心的主轴,但以轻型化为目的,还已知有如下主轴:占据大部分的主体的部分亦即主体部形成为中空管状的部件,该主体部以外的两端的部分的轴部形成为实心轴状的部件。
[0003]并且,作为架设于织机的侧框架的旋转轴,除了上述主轴以外,例如还存在曲柄式的开口装置中的开口轴。而且,也如上述主轴那样,该开口轴也由中空的主体部和实心的轴部构成。
[0004]此外,例如在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具备上述的主轴、开口轴这样的旋转轴的织机的结构。在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织机所具备的主轴,该主轴在其两个端部被各侧框架(织机框架)支撑。再有,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织机具备以在主轴的中间的位置也支撑主轴地设置的轴支承装置(中间承受部件)。而且,该轴支承装置构成为,包括轴承并经由该轴承来支撑主轴。并且,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织机所具备的开口轴,该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织机也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织机相同,具备在开口轴的中间位置支撑开口轴的轴支承装置。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

291380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实公平7

2637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技术所要解决的课题
[0010]然而,由于上述的轴支承装置如上所述地设为在旋转轴的中间位置支撑旋转轴,所以在旋转轴构成为包括上述的中空的主体部的情况下,以支撑该主体部的形式设置。在该情况下,由于该主体部如上所述地是中空管状的部件,所以该轴支承装置一般采用滑动轴承(轴承衬瓦)作为轴承。而且,在使用了这样的滑动轴承的轴支承装置中,通常成为在该滑动轴承与旋转轴之间存在微小的间隙的状态。
[0011]此外,在织机中,在其运转中(织造中),起因于打纬运动、开口运动等,包括支撑旋转轴的侧框架的织机框架整体进行振动。而且,起因于该振动,旋转轴也进行振动。因此,上述的轴支承装置是以抑制该旋转轴的振动为目的而设置的。但是,在该轴支承装置中,由于
如上所述地在滑动轴承与旋转轴之间存在间隙,所以旋转轴在该间隙的范围内振动。
[0012]并且,在织机中,产生因与该运转中的织机的转速的关系而旋转轴共振的共振现象,由此有时成为旋转轴更剧烈地振动的状态。更详细而言,如上所述,织机框架在运转中整体振动,但该振动对应于织机的转速。而且,因对应于该转速的织机框架的振动和包括支撑旋转轴的部分的旋转轴的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的关系,有时产生上述共振现象,成为旋转轴剧烈地振动的状态。
[0013]其中,关于该旋转轴的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如上所述地相对于旋转轴在上述中间位置设有轴支承装置,但由于在该轴承与旋转轴之间存在上述的间隙,所以旋转轴的实质支撑仅是在相对于侧框架被支撑的两端的支撑部分的支撑。因此,包括这样的支撑部分的旋转轴的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不受该轴支承装置的存在的影响(与未设置轴支承装置的情况相同)。
[0014]而且,如上所述,旋转轴伴随着织机框架(侧框架)的振动而振动,除此之外,若产生上述共振现象,则该旋转轴的振动增加而更进一步变得剧烈,有时产生旋转轴、为了支撑该旋转轴而设置在侧框架内的轴承破损的问题。
[0015]鉴于以上的实际情况,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结构:在如上所述地具备由中空的主体部和实心的轴部构成的旋转轴的织机中,能够尽量抑制该旋转轴的振动。
[0016]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0017]本技术以织机为前提,该织机具备旋转轴,该旋转轴以经由设置在各侧框架内的轴承被支撑的方式架设于一对上述侧框架,且由被各上述侧框架支撑的实心轴状的轴部和位于上述两个轴部之间的中空管状的主体部构成。
[0018]在此基础上,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织机的特征在于,具备轴承构造体,该轴承构造体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设于上述侧框架间的上述两个轴部的存在范围的至少一方,且包括用于嵌插上述轴部的滚动轴承和支撑上述滚动轴承的支撑体。
[0019]也就是说,本技术的方案如下。
[0020]本技术是一种织机,具备经由设置在各侧框架内的轴承被支撑并架设于一对上述侧框架且由被各上述侧框架支撑的实心轴状的轴部和位于两个上述轴部之间的中空管状的主体部构成的旋转轴,其特征在于,
[0021]具备在上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上设于上述侧框架间的两个上述轴部的存在范围的至少一方且包括用于嵌插上述轴部的滚动轴承和支撑上述滚动轴承的支撑体的轴承构造体。
[0022]技术的效果如下。
[0023]根据本技术的织机,旋转轴成为如下状态:除了在相对于侧框架的两端的支撑之外,还由轴承构造体支撑,该轴承构造体采用外嵌于旋转轴的实心的轴部(以无间隙的状态嵌合)的滚动轴承作为轴承。因此,该旋转轴的系统成为也包括该轴承构造体的形式。并且,在本技术中,该轴承构造体嵌装于轴部即可(设于轴部的存在范围即可),其位置能够在该轴部的存在范围内任意地设定。而且,该旋转轴的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根据该轴承构造体的位置而变化。换言之,根据该轴承构造体的位置来决定该旋转轴的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
[0024]此外,在制造、销售织机的方面,包括转速的该织机的运转条件通常预先由用户提
供,并在设计该织机之前掌握。因此,基于该掌握的织机的运转条件,对于旋转轴的系统,能够求出产生上述共振现象的固有振动频率。在此基础上,在本技术的织机中,能够如上所述地在旋转轴的轴部的存在范围内任意地设定轴承构造体的位置,因此能够根据该求出的产生上述共振现象的固有振动频率,以旋转轴的系统的固有振动频率与其不一致的方式设定轴承构造体的位置。而且,通过像这样设定轴承构造体的位置,能够防止织造中的上述共振现象的发生,能够防止起因于旋转轴剧烈振动的旋转轴、轴承的破损。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示出本技术的前提的织机的一例的织机的简要主视图。
[0026]图2是示出本技术的织机所具备的轴承构造体的一例的轴承构造体的主视图。
[0027]图3是图2所示的织机的A

A线剖视图(轴承构造体的侧视图)。
[0028]符号说明
[0029]1—织机,2—框架,3—侧框架,3a—侧壁,4—前上撑条,5—主轴(旋转轴),5a—一个轴部,5c—另一个轴部,5a1—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织机,具备经由设置在各侧框架内的轴承被支撑并架设于一对上述侧框架且由被各上述侧框架支撑的实心轴状的轴部和位于两个上述轴部之间的中空管状的主体部构成的旋转轴,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名木启一田村公一林伦也
申请(专利权)人:津田驹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