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囊体加筋注浆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69399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囊体加筋注浆施工方法,包括双囊体、注浆管、排气管、承力钢管、注浆液,所述的双囊体包含内囊和外囊,所述的外囊外壁间隔有多个算盘珠形圆环体,所述的内囊插有第一注浆管,内囊和外囊间对称设置有第二注浆管和排气管,内囊和外囊下口由囊袋卡固定;在混凝土基础上加固位置有开孔,基础以下地基对应开孔处钻有桩孔,所述的带注浆管、排气管的双囊体插入桩孔,依次自第一、第二注浆管向内囊及内囊与外囊间注入浆液,内囊的注浆管拔出插入承力钢管;将混凝土基础上的开孔和承力钢管内用灌浆料灌实;通过该施工方法形成的双囊体加筋注浆桩,具有竖向和水平二个方向的高承载力,基础复位受控,对土壤不产生污染。对土壤不产生污染。对土壤不产生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囊体加筋注浆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础加固方法,尤其涉及双囊体加筋注浆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在现有的土木工程领域,由于特殊地质环境条件的多样性,经常会出现地质勘察结果与工程实际地质环境条件不符、使用过程环境设计计算条件不符的情况及后期建筑使用功能及配套升级改造对地基基础及周边土体的扰动,造成一些建筑后期产生了影响使用功能或结构安全的不均匀沉降,为了保证结构安全和建筑使用功能,经常需要对原有基础进行地基加固,多采用注浆加固的方式加固地基。
[0003]在传统的注浆加固工艺中,多采用原土直接与钻杆喷出的浆液混合加固工艺,该工艺在施工中存在一个高压浆液切割土体及浆液与土体混合搅拌过程,被加固的土体与浆液混合物在固化形成承载能力前,存在一个土体由固态向流塑状态保持过程,在该过程中被加固影响范围内土体承载力显著降低,存在危及基础或建筑物产生二次沉降和破坏的风险。
[0004]针对传统工艺的不足,开发的囊体注浆技术,该技术采用先钻孔,孔内安装内置注浆管的筒形单层囊体,囊体内注入浆液,浆液固化后形成具有一定强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囊体加筋注浆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根据设计要求在需加固的混凝土基础(11)顶壁上放线标出注浆点位置,然后在注浆点位置处的混凝土基础上钻一个比外囊(2)最大外径大10~15cm的基础孔(12);步骤二、以所述的基础孔的圆心为中心在混凝土基础以下土体中钻一个比外囊的外径小3

5cm的桩孔(14),桩孔深度比设计注浆加固深度大2~10cm;步骤三、截取与桩孔的深度相同长度的双层囊体,所述的双层囊体包括内囊(1),在所述的内囊外间隔套有外囊(2);然后将内囊和外囊下口用囊袋卡(5)固定封口,所述的囊袋卡顶部设有环形凹槽(15);再在内囊中插入第一注浆管(3

1)且第一注浆管的底部管壁嵌入囊袋卡顶部的凹槽内;在内囊与外囊之间的两侧分别插入第二注浆管(3

2)和排气管(4);最后将内囊和外囊的上口固定在第一注浆管上部外壁上,在所述的排气管内上下间隔设置有多个无线电磁排气阀(6),在所述的排气管的顶部安装有顶部阀门(7),在所述的第二注浆管上部设有上口阀门(8);在位于双层囊体内的第一注浆管上开有多个第一注浆孔(13

1)并在第二注浆管上开有多个第二注浆孔(13

2);所述的外囊的外壁为上下依次间隔连接的多个算盘珠形圆环体(2

1);步骤四、将安装有第一注浆管、第二注浆管和排气管的双层囊体通过基础孔放入桩孔内,同时使囊袋卡插入桩孔底部的土体内,第一注浆管、第二注浆管和排气管的顶部高出混凝土基础顶壁15

20cm;步骤五、向第一注浆管内注入内部的注浆液(9),内部的注浆液沿第一注浆孔流入内囊,当内部的注浆液从第一注浆管与内囊的绑扎处的间隙冒出后,停止注浆;待内部的注浆液初凝未形成强度前松开内囊和外囊与第一注浆管之间的绑扎并拔出第一注浆管,然后由内囊上口向内囊中插入承力钢管(10);内部的注浆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建东王丽梅黄春生孙旭平张振禹张海庭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