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错式后涵道引射混合器及加力燃烧室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9396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交错式后涵道引射混合器,包括分流环、后涵道引射混合器以及作动装置,其中后涵道引射混合器导流片和分流环引流片交错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调节后涵道引射混合器,使变循环发动机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均满足混合器出口截面处的面积需求。在中等涵道比或较大涵道比工作模式下,使得内涵高温气流与部分外涵低温气流在后涵道引射混合器下游形成较强流向涡,加强了内涵高温气流与部分外涵低温气流在内涵通道内的掺混效果。在小涵道比工作模式下,使得后涵道引射混合器导流片和分流环引流片平行,有效地降低了后涵道引射混合器的流动损失。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具有交错式后涵道引射混合器的加力燃烧室。引射混合器的加力燃烧室。引射混合器的加力燃烧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错式后涵道引射混合器及加力燃烧室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航空航天
,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变循环发动机的后涵道引射混合器及加力燃烧室。

技术介绍

[0002]为了解决航空发动机低油耗与高推比之间的矛盾,变循环发动机概念应运而生。变循环发动机由于可通过改变部件几何结构进而实现气动热力循环参数的改变,因此其兼具多种涵道比发动机的优点,可在不同涵道比条件下以不同模式工作。后涵道引射混合器是变循环发动机的关键部件,通过后涵道引射混合器和模式转换阀、前涵道引射器的协同工作,可实现不同工作状态下的模式转换。同时,后涵道引射混合器对变循环发动机加力燃烧组织也至关重要。经过多年探索,国内外已研发出多款后涵道引射混合器,但是目前公开的后涵道引射混合器专利技术专利,大多注重后涵道引射混合器的面积调节方案,而忽视了内外涵气流掺混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应用于变循环发动机的交错式后涵道引射混合器,其既能实现面积调节功能,又能兼顾内外涵气流掺混效果,从而为加力燃烧室组织燃烧提供有利条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错式后涵道引射混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中心锥(4)、机匣(1)、环绕地设置在所述中心锥(4)与机匣(1)之间的分流环(3)、以及环绕地设置在所述中心锥(4)与所述分流环(3)之间的后涵道引射混合器(2);其中,所述分流环(3)前端的轴向位置靠近于所述中心锥(4)的前端,从而将所述中心锥(4)和所述机匣(1)之间的气体流动区域划分为位于所述分流环(3)与所述机匣(1)之间的外涵区域(b)和位于所述分流环(3)与所述中心锥(4)之间的内涵区域(a);其中,所述分流环(3)上设有气流孔(33)以及沿周向相邻于所述气流孔(33)的引流片(32),所述后涵道引射混合器(2)上设有与所述气流孔(33)相对应的导流片(23),所述导流片(23)被构造为相对于所述气流孔(33)的角度θ可调节,从而调整外涵区域(b)的空气通过所述气流孔(33)进入所述内涵区域(a)的气流通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错式后涵道引射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片(23)相对于所述气流孔(33)的角度θ被配置为:在中等或较大涵道比工作模式下,增大角度θ,从而根据设计需要提高通过所述气流通道从所述外涵区域(b)进入所述内涵区域(a)的流量;以及在小涵道比工作模式下,减小角度θ,从而根据设计需要减少或关闭通过所述气流通道从所述外涵区域(b)进入所述内涵区域(a)的流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错式后涵道引射混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作动装置,被配置为调整所述导流片(23)相对于所述气流孔(33)的角度θ,从而在调大角度θ时,使所述气流通道开启而使加力燃烧室进入中等或大涵道比工作模式,而在调小角度θ时,使所述气流通道缩小或关闭而使加力燃烧室进入小涵道比工作模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错式后涵道引射混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环(3)在所述气流孔(33)的前侧具有与流向呈第一倾角α的分流环前缘(31),所述第一倾角α被构造为使所述内涵区域(a)在所述分流环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玉英何志杰刘广海祝金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