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93719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20:0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装置,装置包括储热模块、风冷换热器、与风冷换热器配套的冷却风机、工质泵、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工质出口、储热模块、风冷换热器、工质泵、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工质入口依次连接形成工质回路,储热模块中设有相变储能材料,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感应加热设备中各功率元件的实时表面温度T1、以及风冷换热器出口的实时工质温度T2,控制器与冷却风机、工质泵及温度传感器相连,根据T1调节工质泵转速以控制工质回路的工质流量、根据T2调节冷却风机转速,实现冷却装置的换热量与感应加热设备热负荷的动态匹配,较传统冷却方案在换热性能上有显著提升。有显著提升。有显著提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感应加热设备冷却
,尤其是一种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感应加热技术是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和焦耳热效应发展而来的一种加热方式,相较于传统加热方式具有绿色清洁、安全高效的特点,且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及芯片的快速发展不断更新换代,目前已在冶金、机械制造、电子工业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0003]感应加热设备由感应加热电源与感应线圈构成,前者将三相工频交流电转变成单相高频交变电流提供给感应线圈,并在感应线圈周围产生交变磁场,而置于感应线圈中的工件内部产生涡流,在焦耳热效应作用下实现工件的加热。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感应线圈、整流电路、可控硅(IGBT或MOSFET)和电容器等功率元件会产生巨大的热量,若不能做到及时散热,会严重影响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0004]目前针对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均采用水冷方式实现,通常以感应加热设备的瞬时最大发热量作为设计依据设计冷却系统,而感应加热设备在实际运行中并非一直维持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具有明显的间歇工作特点,工频运行的冷却装置一直处于负荷高位不能实现与感应加热设备热负荷的实时匹配,导致能耗过度浪费,而大功率冷却装置也存在体积庞大的问题,此外在感应加热设备感应加热的启停阶段功率发生陡变时,会对功率元件造成热冲击,影响设备工作寿命和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装置,目的是提高感应加热设备换热性能并减小功率元件热冲击。r/>[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本申请提供一种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装置,包括储热模块、风冷换热器、与风冷换热器配套的冷却风机、工质泵、控制器和温度传感器,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工质出口、所述储热模块、所述风冷换热器、所述工质泵、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工质入口依次连接形成工质回路,所述储热模块中设有相变储能材料,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感应加热设备中各功率元件的实时表面温度T1、以及风冷换热器出口的实时工质温度T2,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冷却风机、所述工质泵及所述温度传感器相连,并根据T1调节工质泵的转速以控制工质回路的工质流量、根据T2调节冷却风机的转速,实现冷却装置的换热量与感应加热设备热负荷的动态匹配;
[0008]所述储热模块的结构包括导热壳体,其内设有仿生微流道、仿生导热肋片和相变储能材料;
[0009]所述仿生微流道由上下平行布置的两层具有相同结构的流道构成,每层流道包括至少一组并联设置的流道单元,所述流道单元由一级流道及与之垂直相连的二级流道构成,工质从储热模块的入口端进入被均匀分配至上下两层流道,分别先后流经所述一级流
道及所述二级流道,最后汇合于所述一级流道,从储热模块的出口端流出;
[0010]所述仿生导热肋片具有六面柱网格结构,均匀分布于相邻的流道单元之间以及每个流道单元的一级流道与二级流道之间,与各级流道外壁紧密连接;
[0011]所述相变储能材料填充于所述导热壳体、所述仿生微流道及所述仿生导热肋片构成的密闭空间内。
[0012]进一步技术方案为:
[0013]二级流道沿与之相连的一级流道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别有多根,且以一级流道为中心左右对称设置,一级流道和二级流道的水力直径满足d2=d1·2‑
k/2
,其中,d2、d1分别为一级流道22和二级流道25的水力直径,k为分形维数。
[0014]所述风冷换热器由多个单元堆叠而成,每个单元包括直管微通道层和歧管通道层,歧管通道层的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百叶窗翅片板;
[0015]所述直管微通道层包括多个横截面为矩形的平直微通道,供冷却工质流通,所述歧管通道层的结构包括沿所述平直微通道长度方向呈蛇形折弯的歧管通道,所述歧管通道的一侧为迎风通道,另一侧为出风通道,所述歧管通道底部和顶部分别设有与上下相邻的直管微通道层连接的百叶窗翅片板,所述迎风通道内设有导流器,用于将流入的气流分为上下支流分别进入所述密集百叶窗翅片阵列,气流进入百叶窗翅片板后与直管微通道层换热后,再汇流至邻近的所述出风通道,沿出风通道流出。
[0016]所述平直微通道与所述出风通道及迎风通道的方向相垂直。
[0017]所述迎风通道沿流动方向呈渐缩状,所述出风通道沿流动方向呈渐扩状。
[0018]所述百叶窗翅片板呈连续折弯板状,每个折弯板表面设有微形窗口,所述微形窗口沿百叶窗翅片板表面呈阵列状排列。
[0019]其中,n≥2,m≥6。
[0020]本申请的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装置,还包括储液罐串联在和排液阀,所述储液罐串联连接在储热模块和风冷换热器相连的管路上,所述排液阀设置在风冷换热器与工质泵相连的管路上。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2](1)本专利技术冷却装置的闭式冷却回路可通过控制器进行变频控制,分别通过跟踪感应加热设备功率元件表面温度及风冷换热器出口工质温度,调控变频工质泵及变频风机对应转速,实现冷却装置换热量与感应加热设备热负荷间的实时匹配,较传统冷却方案在换热性能及体积紧凑度上有显著的提升,具有低能耗、节能环保的优势。
[0023](2)本专利技术冷却装置的蝶脉仿生结构储热模块,利用模块内部固液相变材料融化或凝固产生的大量潜热,有效缓解在感应加热设备功率波动条件下功率元件出现的热冲击现象;而参照自然界中蝶脉结构制成的微流道及导热内肋片具有结构稳定、易于能量利用和强化物质充分接触的特点,大幅增强了储热模块的传热性能。
[0024](3)本专利技术冷却装置的风冷换热器,利用歧管通道和百叶窗翅片及分流器组合而成的风测流道,可减小流动阻力损失,合理组织气流与传热部件充分接触,有效地强化了风侧的传热特性,较传统风冷具有高传热系数结构紧凑的特点。
[0025](4)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易于安装,便于清洗和维护。
[0026]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
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储热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图中2中储热模块隐藏导热壳体后的俯视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储热模块所参照的蝶脉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风冷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风冷换热器中一个单元及与之相邻的直管微通道层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歧管通道层与位于及顶部和顶部的百叶窗翅片板的安装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0034]图中:1、冷却工质出口;2、储热模块;3、储液罐;4、风冷换热器;5、冷却风机;6、排液阀;7、工质泵;8、冷却工质入口;9、控制器;10、第二温度传感器;11、第一温度传感器;12、感应加热设备;21、导热壳体;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储热模块(2)、风冷换热器(4)、与风冷换热器(4)配套的冷却风机(5)、工质泵(7)、控制器(9)和温度传感器,感应加热设备(12)的冷却工质出口(1)、所述储热模块(2)、所述风冷换热器(4)、所述工质泵(7)、感应加热设备(12)的冷却工质入口(8)依次连接形成工质回路,所述储热模块(2)中设有相变储能材料,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感应加热设备(12)中各功率元件的实时表面温度T1、以及风冷换热器(4)出口的实时工质温度T2,所述控制器(9)与所述冷却风机(5)、所述工质泵(7)及所述温度传感器相连,并根据T1调节工质泵(7)的转速以控制工质回路的工质流量、根据T2调节冷却风机(5)的转速,实现冷却装置的换热量与感应加热设备(12)热负荷的动态匹配;所述储热模块(2)的结构包括导热壳体(21),其内设有仿生微流道、仿生导热肋片(23)和相变储能材料(24);所述仿生微流道由上下平行布置的两层具有相同结构的流道构成,每层流道包括至少一组并联设置的流道单元,所述流道单元由一级流道(22)及与之垂直相连的二级流道(25)构成,工质从储热模块(2)的入口端(201)进入被均匀分配至上下两层流道,分别先后流经所述一级流道(22)及所述二级流道(25),最后汇合于所述一级流道,从储热模块(2)的出口端流出;所述仿生导热肋片(23)具有六面柱网格结构,均匀分布于相邻的流道单元之间以及每个流道单元的一级流道(22)与二级流道(25)之间,与各级流道外壁紧密连接;所述相变储能材料(24)填充于所述导热壳体(21)、所述仿生微流道及所述仿生导热肋片(23)构成的密闭空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设备的冷却装置,其特征在于,二级流道(25)沿与之相连的一级流道(22)的长度方向均匀间隔分别有多根,且以一级流道(22)为中心左右对称设置,一级流道(22)和二级流道(25)的水力直径满足d2=d1·2‑
k/2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史和平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沃森精密制造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