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车辆前纵梁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前纵梁总成以及车辆。该前纵梁总成包括前轮罩、前纵梁上板以及具有前纵梁前段与前纵梁后段的前纵梁,所述前纵梁一体成型,所述前纵梁上板沿车辆高度方向连接在所述前纵梁的上方并与所述前纵梁之间围成空腔,所述前轮罩与所述前纵梁上板相接。该前纵梁总成将前纵梁前段和前纵梁后段设计为一体式结构,消除接头弱区,减少了现有技术中加强板的数量,提高了集成度。成度。成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纵梁总成以及车辆
[0001]本技术属于车辆前纵梁
,特别是涉及一种前纵梁总成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国家双碳政策的实施,乘用车降碳势在必行。目前,降碳主要工作落在原材料碳排放因子的降低上,随着降碳政策进一步的推进,技术降碳将会是实现乘用车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白车身作为乘用车原材料阶段碳排放较高的系统之一,必须细化到从单件、小组件等各个细节研究降碳措施。
[0003]在常规车型开发设计中,为满足碰撞性能及相应的安装功能,如图1及图2所示,前纵梁总成由前纵梁外板1a、前纵梁外板加强板、前纵梁内板2a、前纵梁内板加强板、前纵梁后段3a、前轮罩4a、前轮罩前板5a及一些标准件等焊接而成,其中,前纵梁外板1a与前纵梁内板2a抱合焊接形成前纵梁前段,将前纵梁前段与前纵梁后段3a通过焊接形成整个前纵梁。该结构零件数量多,焊点数量多,在单件之间焊接接头处易产生性能弱区,尤其是鹅颈处由多零件搭接,直接影响碰撞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前纵梁总成性能弱区较多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前纵梁总成以及车辆。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前纵梁总成,包括前轮罩、前纵梁上板以及具有前纵梁前段与前纵梁后段的前纵梁,所述前纵梁一体成型,所述前纵梁上板沿车辆高度方向连接在所述前纵梁的上方并与所述前纵梁之间围成空腔,所述前轮罩与所述前纵梁上板相接。
[0006]可选地,所述前纵梁后段包括平直部以及鹅颈部,所述鹅颈部连接于所述前纵梁前段与所述平直部之间;
[0007]所述平直部沿车辆长度方向位于所述前纵梁前段的后方,且所述平直部沿车辆高度方向位于所述前纵梁前段的下方。
[0008]可选地,所述前纵梁上板包括平直连接部以及弯折连接部,所述平直连接部与所述前纵梁前段相接,所述弯折连接部与所述鹅颈部相接。
[0009]可选地,所述前纵梁总成还包括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沿车辆高度方向连接在所述弯折连接部与所述鹅颈部之间,所述第一加强件将所述空腔分割为第一分腔以及第二分腔。
[0010]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板以及由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侧边沿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鹅颈部相接,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弯折连接部相接。
[0011]可选地,所述前纵梁包括内侧板、外侧板以及连接在所述内侧板的下侧边沿与所述外侧板的下侧边沿之间的底板;
[0012]所述前纵梁上板连接在所述内侧板的上侧边沿与所述外侧板的上侧边沿之间。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加强板包括加强本体、由所述加强本体的内侧边沿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二翻边以及由所述加强本体的外侧边沿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三翻边,所述加强本体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呈弧形;
[0014]所述加强本体的下侧边沿与所述底板相接,所述第二翻边与所述内侧板相接,所述第三翻边与所述外侧板相接。
[0015]可选地,所述前纵梁总成还包括第二加强件,所述第二加强件连接在所述内侧板与所述外侧板之间。
[0016]可选地,所述第二加强件包括第二加强板、由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内侧边沿弯折延伸形成的第四翻边以及由所述第二加强板的外侧边沿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五翻边,所述第二加强件沿车辆前后方向的截面呈倒“L”形;
[0017]所述第四翻边与所述内侧板相接,所述第五翻边与所述外侧板相接。
[0018]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前纵梁总成,将前纵梁前段和前纵梁后段设计为一体式结构,消除接头弱区,减少了现有技术中加强板的数量,提高了集成度。同时,由于零件数量的减少,前纵梁总成的重量及焊点个数也将减少。
[0019]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其包括上述的前纵梁总成。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现有的前纵梁总成的内侧示意图;
[0021]图2是现有的前纵梁总成的外侧示意图;
[0022]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总成的内侧示意图;
[0023]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总成的外侧示意图;
[0024]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总成的俯视示意图;
[0025]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总成的前纵梁与第二加强件的装配示意图;
[0026]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总成的前纵梁上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总成的第一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总成的第二加强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9]说明书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0030]1、前轮罩;
[0031]2、前纵梁上板;21、平直连接部;22、弯折连接部;
[0032]3、前纵梁;31、前纵梁前段;32、前纵梁后段;321、平直部;322、鹅颈部;33、内侧板;34、外侧板;
[0033]4、第一加强件;41、第一加强板;411、加强本体;412、第三翻边;42、第一翻边;
[0034]5、第二加强件;51、第二加强板;52、第五翻边。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
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36]如图3及图9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总成,包括前轮罩1、前纵梁上板2以及具有前纵梁前段31与前纵梁后段32的前纵梁3,所述前纵梁3一体成型,所述前纵梁上板2沿车辆高度方向连接在所述前纵梁3的上方并与所述前纵梁3之间围成空腔,所述前轮罩1与所述前纵梁上板2相接。
[0037]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纵梁总成,将前纵梁前段31和前纵梁后段32设计为一体式结构的前纵梁3,消除接头弱区,减少了现有技术中加强板的数量,提高了集成度。同时,由于零件数量的减少,前纵梁总成的重量及焊点个数也将减少。
[0038]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前纵梁后段32包括平直部321以及鹅颈部322,所述鹅颈部322连接于所述前纵梁前段31与所述平直部321之间。所述平直部321沿车辆长度方向位于所述前纵梁前段31的后方,且所述平直部321沿车辆高度方向位于所述前纵梁前段31的下方,以形成整个所示前纵梁3。
[003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所述前纵梁上板2包括平直连接部21以及弯折连接部22,所述平直连接部21与所述前纵梁前段31相接,所述弯折连接部22与所述鹅颈部322相接,以实现所述前纵梁上板2与所述前纵梁3之间的连接。
[004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8所示,所述前纵梁总成还包括第一加强件4,所述第一加强件4沿车辆高度方向连接在所述弯折连接部22与所述鹅颈部322之间,所述第一加强件4可将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轮罩、前纵梁上板以及具有前纵梁前段与前纵梁后段的前纵梁,所述前纵梁一体成型,所述前纵梁上板沿车辆高度方向连接在所述前纵梁的上方并与所述前纵梁之间围成空腔,所述前轮罩与所述前纵梁上板相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后段包括平直部以及鹅颈部,所述鹅颈部连接于所述前纵梁前段与所述平直部之间;所述平直部沿车辆长度方向位于所述前纵梁前段的后方,且所述平直部沿车辆高度方向位于所述前纵梁前段的下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上板包括平直连接部以及弯折连接部,所述平直连接部与所述前纵梁前段相接,所述弯折连接部与所述鹅颈部相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纵梁总成还包括第一加强件,所述第一加强件沿车辆高度方向连接在所述弯折连接部与所述鹅颈部之间,所述第一加强件将所述空腔分割为第一分腔以及第二分腔。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纵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件包括第一加强板以及由所述第一加强板的上侧边沿弯折延伸形成的第一翻边,所述第一加强板与所述鹅颈部相接,所述第一翻边与所述弯折连接部相接。6.根据权利要求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丽彬,闫亮,罗培锋,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