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治疗心肌梗死药物中的应用,该纳米粒由在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治疗心肌梗死药物中的应用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医药
,具体涉及一种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治疗心肌梗死药物中的应用。
技术介绍
[0002]心脏免疫调控是近年来新兴的前沿热点研究领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往往伴随着大量免疫细胞的浸润,这些免疫细胞包括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等,它们通过分泌免疫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影响着发病进程。
[0003]其中,巨噬细胞作为先天性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心脏损伤后修复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巨噬细胞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起着“双刃”作用,其自身的可塑性又为改变免疫微环境和重塑免疫进而影响疾病进程提供了可能性。
[0004]作为一类高度异质化的细胞,受不同环境条件的刺激,巨噬细胞会极化形成不同的细胞亚型,不同亚型的巨噬细胞行使不同的生理功能。以其两种经典亚型为例:巨噬细胞可极化为经典活化型(M1)及替代活化型(M2)。在Th1细胞因子IFNr或细菌脂多糖(LPS)的刺激下,巨噬细胞会表现出经典型极化(M1)。M1型巨噬细胞在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及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M1型巨噬细胞利用细胞吞噬来清除侵入机体内的微生物及机体内病变的肿瘤细胞,通过将抗原呈递给T淋巴细胞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在细胞分子水平,M1型巨噬细胞表达相应促炎症因子,如:TNFr、IL
‑
6、IL
‑
1b,并释放活性氮物质(RNS)及活性氧物质(ROS)来抵御外来病原微生物或肿瘤细胞的入侵。
[0005]与之相对应,在淋巴因子IL
‑
4、IL
‑
10和IL
‑
13的刺激下,巨噬细胞则会向替代活化型(M2)方向极化,并表现出免疫抑制的特性。与M1型巨噬细胞相比,M2型巨噬细胞的抗原呈递能力减弱,表达细胞免疫因子促进Th2型免疫应答。因此,M2型巨噬细胞在长期组织修复,血管及淋巴管新生以及清除寄生虫感染的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0006]在心梗1
‑
3d时,心梗部位的巨噬细胞以M1促炎表型为主,可以吞噬坏死的细胞碎片并分泌各类促炎型细胞因子。在心梗后3
‑
7d,巨噬细胞逐渐以M2修复表型为主,通过分泌修复型细胞因子介导心脏损伤修复。还有研究发现巨噬细胞谷氨酰胺代谢与巨噬细胞表型转换和功能密切相关,通过抑制Gls(谷氨酰胺酶),可使巨噬细胞朝向M1促炎表型极化,这与巨噬细胞体内的α
‑
酮戊二酸水平密切相关。另一项重大研究发现敲除巨噬细胞中的Glud1(谷氨酸脱氢酶1),可增强巨噬细胞中Gs(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肌肉卫星细胞吸收巨噬细胞源的谷氨酰胺,促进了卫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可修复受伤的肌肉组织。
[0007]传统药物载体在运载药物时缺乏特异性,副作用比较大,并且体内半衰期较低短,在体内易被分解代谢,疗效差。可见,开发具有巨噬细胞靶向性的药物,在心肌梗死后的治疗中具有重大前景。因此,亟需研究心脏组织稳态维持、损伤修复的病理生理机制以及心脏损伤后修复的药物。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治疗心肌梗死药物中的应用,该纳米粒能够促进心肌梗死后炎症的消退及修复心脏损伤。
[0009]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0010]一种纳米粒,由在ε
‑
聚赖氨酸的氨基上接枝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透明质酸获得。
[0011]由于心肌梗死后,梗死区域中M1型巨噬细胞特异性极化,可在其表面特异性过表达CD44受体。本专利技术的纳米粒可以靶向心肌梗死后的M1型巨噬细胞,抑制其Glud1表达,通过调控心肌梗死过程中巨噬细胞的谷氨酰胺代谢,促进心肌梗死后炎症的消退和损伤的修复。具体原理为:首先,纳米粒表面的透明质酸外壳可通过与CD44受体作用,对梗死区域的M1型巨噬细胞进行特异性靶向。接着,有效治疗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简称EGCG)可通过抑制M1型巨噬细胞Glud1的表达,调控心肌梗死过程中巨噬细胞中谷氨酰胺的代谢,接着巨噬细胞分泌各类抑炎型细胞因子和修复型细胞因子,以便消退心肌梗死后出现的炎症和修复损伤组织。综上,相比于传统的小分子给药,该纳米粒具有更好的靶向富集特性,从而提高了药物的利用率,同时减轻了由于药物非特异性分布导致的毒副作用。
[0012]而且,相比于小分子的EGCG,本专利技术所构建的纳米粒具有更长的体内循环时间,会产生更少的药物代谢及流失,因而具有更高的药物利用率。
[0013]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的纳米粒粒径约为20
‑
200nm,PDI为0.121。由于纳米粒具有大小适度且均一的粒度,使其作用于机体时代谢更稳定,吸收效率更高,富集作用更优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药物在体内半衰期低、易分解代谢的技术问题。
[0014]在上述的纳米粒中,所述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通过酚醛缩合反应接枝到ε
‑
聚赖氨酸的氨基上。
[0015]在上述的纳米粒中,所述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中5,7
‑
二羟基苯并二氢吡喃的6位或者8位与甲醛通过酚醛缩合醛基化后,该醛基再经还原胺化接枝到ε
‑
聚赖氨酸上。
[0016]在上述的纳米粒中,所述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ε
‑
聚赖氨酸上的接枝量占纳米粒总质量的至少60%。具体地,在甲醛参与下,EGCG中5,7
‑
二羟基苯并二氢吡喃的6位或者8位接枝到ε
‑
聚赖氨酸上。本专利技术引入EGCG作为有效治疗成分构建纳米粒,所构建的纳米粒中有效成分含量高达60%以上,以便通过少量给药达到治疗的目的。而且,相比于小分子的EGCG,本专利技术所构建的纳米粒具有更长的体内循环时间,会产生更少的药物代谢及流失,因而具有更高的药物利用率。
[0017]在上述的纳米粒中,所述的透明质酸通过席夫碱反应接枝到ε
‑
聚赖氨酸的氨基上。
[0018]在上述的纳米粒中,所述的透明质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0000
‑
30000;
[0019]所述的ε
‑
聚赖氨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000
‑
5000。
[0020]在上述的纳米粒中,该分子结构式如式(1)所示:
[0021][0022]另外,式(1)可以如下形式表示:
[0023][0024]其中,x、y、z为几种聚合单元的聚合度。
[0025]上述纳米粒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6](1)将高碘酸钠加入到透明质酸溶液中,在室温条件下反应,随后加入乙二醇,获得氧化透明质酸;
[0027](2)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甲醛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步骤(1)获得的氧化透明质酸,接着加入ε...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粒,其特征在于,由在ε
‑
聚赖氨酸的氨基上接枝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和透明质酸获得。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通过酚醛缩合反应接枝到ε
‑
聚赖氨酸的氨基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中5,7
‑
二羟基苯并二氢吡喃的6位或者8位与甲醛通过酚醛缩合醛基化后,该醛基再经还原胺化接枝到ε
‑
聚赖氨酸上。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在ε
‑
聚赖氨酸上的接枝量占纳米粒总质量的至少60%。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明质酸通过席夫碱反应接枝到ε
‑
聚赖氨酸的氨基上。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纳米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透明质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0000
‑
30000;所述的ε
‑
聚赖氨酸的平均分子量为100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敏,马博轩,黄成琛,傅国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