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掉电延迟电路,包括电阻、电容、三极管、输入端V_IN和输出端V_OUT,输入端V_IN与输出端V_OUT连接,输入端V_IN还与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间串联电阻R3,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与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NPN三极管Q1的基极与输入端V_IN连接,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NPN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间串联电容C1,电容C1的两端并联电阻R10,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与输出端V_OUT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掉电延迟电路,可延迟负载掉电时间,方便负载有时间做掉电预案,从而以利于后序方案的处理,减轻因突然掉电而产生的影响。生的影响。生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掉电延迟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供电
,尤其涉及一种掉电延迟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物联网设备在工业控制和监控领域发展非常迅速,应用场景十分广泛。设备使用时,一旦出现外部电源掉电的情况,则将会立刻失去对该设备的通信和控制,而我们却无法得知设备断开连接的原因,产生的后果轻则导致数据上报失败,重则导致安全事故;特别是设备于偏远地区突然停止工作后,既无法赶赴了解原因,产生的问题也无法得到及时解决与处理,严重影响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掉电延迟电路。
[0004]实现本技术目的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掉电延迟电路,包括电阻、电容、三极管、输入端V_IN和输出端V_OUT,输入端V_IN与输出端V_OUT连接,输入端V_IN还与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间串联电阻R3,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与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NPN三极管Q1的基极与输入端V_IN连接,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NPN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串联电阻R1,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间串联电容C1,电容C1的两端并联电阻R10,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与输出端V_OUT连接。
[0005]进一步地,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间串联有电容C1的线路上还串联有电容C2和电阻C3,电容C2的两端并联有电阻R20,电阻C3的两端并联有电阻R30,电阻R10、电阻R20和电阻R30串联于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间。<br/>[0006]进一步地,输入端V_IN与输出端V_OUT连接的线路上串联有二极管D2,二极管D2的正极与输入端V_IN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输出端V_OUT连接。
[0007]进一步地,输入端V_IN与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间串联有电阻R3的线路上串联二极管D1,二极管D1的正极与输入端V_IN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阻R3和NPN三极管Q1的基极连接。
[0008]进一步地,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输出端V_OUT连接的线路上串联二极管D3,二极管D3的正极与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容C1和电阻R10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输出端V_OUT和输入端V_IN连接。
[0009]本技术掉电延迟电路,通过电容C1以及由NPN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电阻R3和电阻R1构成的限流保护电路的设置,使正常供电时,电容C1可得到充电,且电容C1充电过程中,NPN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电阻R3和电阻R1构成的限流保护电路可进行限流充电,保障电路具有符合要求范围内的较大充电效率的同时,在电容C1充满电后,NPN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电阻R3和电阻R1构成的限流保护电路根据充电过程中的电位变化,还可自动实现断开,保障电容C1的充电安全;进而以便可得到稳定、安全、高效的充放电电路,输入端V_IN掉电后,储有电能的电容C1可为负载继续供电,延迟负载掉电时间,方便负载有时间做
掉电预案,如维持负载短时间供电,以便负载可云上报断电情况,从而以利于后序方案的处理,减轻因突然掉电而产生的影响。
[0010]本技术掉电延迟电路,提供了一种稳定、安全、高效的充放电电路,电路中主要采用电容C1进行充放电,电容相比电池,不仅更耐温,且容量还不易因多次充电而衰减,其更换频率低,使用寿命更长,维护也更方便。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本技术掉电延迟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掉电延迟电路的较佳实施方式作详细的说明:
[0013]如图1示,一种掉电延迟电路,包括电阻、电容、三极管、二极管、输入端V_IN和输出端V_OUT,输入端V_IN与二极管D2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与输出端V_OUT连接,输入端V_IN还与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1的负极与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间串联电阻R3,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与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NPN三极管Q1的基极与二极管D1的负极连接,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NPN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间串联电阻R1,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串联于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间,电容C1的两端并联电阻R10,电容C2的两端并联电阻R20,电容C3的两端并联电阻R30,电阻R10、电阻R20和电阻R30串联于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间,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与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与输出端V_OUT连接。
[0014]本技术掉电延迟电路,使用时,输入端V_IN连接电源端,输出端V_OUT连接负载端;输入端V_IN提供电信号,经过二极管D2后,直接由输出端V_OUT输出,为负载供电。供电初期,NPN三极管Q1的基极电压被输入端V_IN电压拉高,NPN三极管Q1导通;NPN三极管Q1导通后,因与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连接,NPN三极管Q2的基极电压被拉高,NPN三极管Q2导通,输入端V_IN的电信号经电阻R3的限流后,流过电阻R10、电阻R20和电阻R30,电阻R10、电阻R20和电阻R30各自两端得到电压,为各自并联的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充电,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充电的过程中,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又会影响电阻R10、电阻R20和电阻R30各自两端的电压,将电阻R10、电阻R20和电阻R30两端的电压拉低,NPN三极管Q2始终正向偏置而导通。
[0015]本技术掉电延迟电路,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充满电后,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不再影响电阻R10、电阻R20和电阻R30各自两端的电压,电阻R10、电阻R20、和电阻R30两端的电压恢复正常,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发射极的压差减小,无法实现正向偏置,NPN三极管Q2截止、断开;NPN三极管Q1的基极与发射极的压差减小,无法实现正向偏置,NPN三极管Q1也截止、断开。输入端V_IN的电信号不再流向电阻R10、电阻R20和电阻R30,也不再为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充电。
[0016]本技术掉电延迟电路,输入端V_IN掉电后,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放电,由输出端V_OUT输出,为负载供电,使负载不会立刻掉电,而会继续工作一段时间。
[0017]本技术掉电延迟电路,NPN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电阻R3和电阻R1构成限流保护电路,为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的充电进行限流,避免的电容C3被烧坏的同时,还在
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充满电后,即刻断开,保护电容C1、电容C2和电容C3不会因持续充电而爆炸。
[0018]本技术掉电延迟电路,NPN三极管Q1、NPN三极管Q2、电阻R3和电阻R1构成的限流保护电路中,具体地,NPN三极管Q1和NPN三极管Q2起放大电流的作用;电阻R3则起限流的作用;电阻R3结合N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掉电延迟电路,包括电阻、电容、三极管、输入端V_IN和输出端V_OUT,其特征在于:输入端V_IN与输出端V_OUT连接,输入端V_IN还与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间串联电阻R3,NPN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与NPN三极管Q1的集电极连接,NPN三极管Q1的基极与输入端V_IN连接,NPN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NPN三极管Q2的基极连接,NPN三极管Q2的基极与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串联电阻R1,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间串联电容C1,电容C1的两端并联电阻R10,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还与输出端V_OUT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掉电延迟电路,其特征在于:NPN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与地间串联有电容C1的线路上还串联有电容C2和电阻C3,电容C2的两端并联有电阻R20,电阻C3的两端并联有电阻R30,电阻R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晟宇,翁金芳,陈文印,王洪,吴科甲,林启招,陈剑艺,王海梁,张佳豪,周志豪,杨双榕,温尉翔,黄文栋,程文鋆,冯浩翔,李平千,林陈隆,
申请(专利权)人:陈文印,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