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地下水污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渗透反应墙,包括墙体,墙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墙,墙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墙,墙体的顶端可拆卸安装有限位盖板;墙体的内部安装有若干组限位机构,两组相对应的限位机构之间设置有渗透反应机构,渗透反应机构的底端抵接墙体的底端,渗透反应机构的左右两端均安装有第一连接座,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均滑动连接有限位机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的底端均抵接墙体底端,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顶端抵接限位盖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安装拆卸方便快捷,无需整体拆除,针对性较强,降低施工成本和任务难度,避免资源浪费。避免资源浪费。避免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渗透反应墙
[0001]本技术涉及地下水污染治理
,具体为一种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渗透反应墙。
技术介绍
[0002]在目前的对地下污染水源治理方法中,通过在地下设置渗透反应墙是最为常见的手段,渗透反应墙,是指一种填充介质的被动式原位地下水处理技术。渗透反应墙设置在受污染的地下水流动路径的横截面上,通过墙体内填充的反应材料与地下水的接触,降解和滞留水中的污染组分,达到修复污染地下水的目的。隔水漏斗导水门式渗透反应墙的反应材料包括零价铁、有机废弃物、黏土矿物、磷酸盐等。
[0003]现有的用于地下水污染治理的隔水漏斗导水门式渗透反应墙通常为整体不可拆卸的墙体,安装过后想要进行维护或者检测,必须整体拆卸,但是渗透反应墙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并不是所有区域都积累大量地下水中的有害污染物,整体拆卸墙体大大增加了施工成本和任务难度,费时费力,造成可渗透反应墙的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目的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渗透反应墙。
[0005]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渗透反应墙,包括墙体,墙体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墙,墙体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墙,进水墙与出水墙上均开设有若干组过水孔,墙体的顶端可拆卸安装有限位盖板;
[0006]墙体的内部安装有若干组限位机构,两组相对应的限位机构之间设置有渗透反应机构,渗透反应机构的底端抵接墙体的底端,渗透反应机构的顶端安装有拉环,拉环顶端抵接限位盖板,渗透反应机构的左右两端均安装有第一连接座,第一连接座远离渗透反应机构的一端安装有第二连接座,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均滑动连接有限位机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的底端均抵接墙体底端,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顶端抵接限位盖板。
[0007]优选的,限位盖板与墙体顶端连接处螺纹连接有螺栓;限位盖板与第一连接座顶端连接处螺纹连接有螺栓。
[0008]优选的,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滑座和螺杆,限位滑座连接墙体的内壁,限位滑座的内部开设有T型槽和安装槽,T型槽和安装槽相连通,螺杆螺纹套接进水墙或出水墙并且延伸至安装槽中,螺杆位于安装槽内部的一端转动连接有密封板。
[0009]优选的,限位机构还包括导向杆,导向杆的一端连接密封板,导向杆的另一端延伸至限位滑座和进水墙或出水墙的外部并且与限位块相连接,导向杆滑动连接限位滑座和进水墙或出水墙。
[0010]优选的,第一连接座和第二连接座滑动连接T型槽;密封板的侧壁滑动连接安装槽,并且密封板远离螺杆的一端面抵接连接第一连接座。
[0011]优选的,渗透反应机构设置有若干组,渗透反应机构包括过滤网和反应材料层,反应材料层设置在过滤网的中部,反应材料层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活性炭层,两组活性炭层远离反应材料层的一侧设置有鹅卵石层。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墙体便于地下污水的进入和排出;通过渗透反应机构便于对地下污水充分反应过滤;通过限位机构便于将渗透反应机构快速与限位机构连接或者拆卸,工作人员可以检测出水墙处排出的不同区域净化水是否合格,可以将限位盖板取下,将相对应区域的渗透反应机构滑动取出进行更换或者维护,安装拆卸方便快捷,无需整体拆除,针对性较强,降低施工成本和任务难度,避免资源浪费。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整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的结构墙体与渗透反应机构连接方式俯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渗透反应机构与限位滑座连接方式俯视图;
[0016]图4为本技术的渗透反应机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7]附图标记:1、墙体;101、进水墙;102、出水墙;103、过水孔;104、限位盖板;2、螺栓;3、限位滑座;301、T型槽;302、安装槽;303、螺杆;304、密封板;305、导向杆;4、渗透反应机构;401、过滤网;402、反应材料层;403、活性炭层;404、鹅卵石层;5、第一连接座;501、第二连接座。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一
[0019]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渗透反应墙,包括墙体1,墙体1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墙101,墙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墙102,进水墙101与出水墙102上均开设有若干组过水孔103,过水孔103便于地下污水由进水墙101进入到墙体1内部,再由出水墙102排出,墙体1的顶端可拆卸安装有限位盖板104;
[0020]进一步的,限位盖板104与墙体1顶端连接处螺纹连接有螺栓2;
[0021]如图2至图4所示,墙体1的内部安装有若干组限位机构,两组相对应的限位机构之间设置有渗透反应机构4,渗透反应机构4的底端抵接墙体1的底端,渗透反应机构4的顶端安装有拉环,拉环顶端抵接限位盖板104,渗透反应机构4的左右两端均安装有第一连接座5,第一连接座5远离渗透反应机构4的一端安装有第二连接座501,第一连接座5和第二连接座501均滑动连接有限位机构,第一连接座5和第二连接座501的底端均抵接墙体1底端,第一连接座5和第二连接座501顶端抵接限位盖板104;
[0022]进一步的,限位盖板104与第一连接座5顶端连接处螺纹连接有螺栓2;
[0023]进一步的,渗透反应机构4设置有若干组,渗透反应机构4包括过滤网401和反应材料层402,反应材料层402设置在过滤网401的中部,反应材料层402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活性炭层403,两组活性炭层403远离反应材料层402的一侧设置有鹅卵石层404;反应材料层402内部可设有零价铁、有机废弃物、黏土矿物、磷酸盐,过滤网401可以阻挡较大颗粒的杂质,同时将各个净化层进行限位,提升稳定性;反应材料层402便于对地下污水进行渗透反
应;活性炭层403利用其自身良好的物理吸附、化学吸附性能对地下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吸附处理,进一步净化水质;鹅卵石层404能够阻挡地污水中的较大颗粒杂质的流动。
[0024]本实施例中,地下污水由进水墙101上过水孔103进入,经过渗透反应机构4的渗透反应之后,净化水由出水墙102通上过水孔103排出,工作人员定期取样出水墙102处排出的水检测是否合格,当水样不合格时,取出螺栓2,将限位盖板104与墙体1分离,找到对应不合格的区域的所属渗透反应机构4,转动相对应螺杆303使得密封板304沿着安装槽302滑动逐渐远离第一连接座5,持有渗透反应机构4顶端的拉环将第一连接座5和第二连接座501沿着T型槽301滑动拉出,即可对渗透反应机构4进行维护或者更换,最后将限位盖板104通过螺栓2与墙体1顶端以及第一连接座5顶端连接即可投入使用。
[0025]实施例二
[0026]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渗透反应墙,相较于实施例一,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滑座3、螺杆303和导向杆305,限位滑座3连接墙体1的内壁,限位滑座3的内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渗透反应墙,包括墙体(1),其特征在于,墙体(1)的一端设置有进水墙(101),墙体(1)的另一端设置有出水墙(102),进水墙(101)与出水墙(102)上均开设有若干组过水孔(103),墙体(1)的顶端可拆卸安装有限位盖板(104);墙体(1)的内部安装有若干组限位机构,两组相对应的限位机构之间设置有渗透反应机构(4),渗透反应机构(4)的底端抵接墙体(1)的底端,渗透反应机构(4)的顶端安装有拉环,拉环顶端抵接限位盖板(104),渗透反应机构(4)的左右两端均安装有第一连接座(5),第一连接座(5)远离渗透反应机构(4)的一端安装有第二连接座(501),第一连接座(5)和第二连接座(501)均滑动连接有限位机构,第一连接座(5)和第二连接座(501)的底端均抵接墙体(1)底端,第一连接座(5)和第二连接座(501)顶端抵接限位盖板(1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渗透反应墙,其特征在于,限位盖板(104)与墙体(1)顶端连接处螺纹连接有螺栓(2);限位盖板(104)与第一连接座(5)顶端连接处螺纹连接有螺栓(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地下水污染治理用渗透反应墙,其特征在于,限位机构包括限位滑座(3)和螺杆(303),限位滑座(3)连接墙体(1)的内壁,限位滑座(3)的内部开设有T型槽(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德强,
申请(专利权)人:谢德强,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