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网装置及组网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88003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网方法,首先,在公网环境良好的A点与公网环境差的B点分别设置第一组网装置和第二组网装置;当第一组网装置和第二组网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5km时,可在两者之间增设组网装置作为第一组网装置和第二组网装置之间信号传输的桥梁,相邻的组网装置之间的距离小于两者之间的最大信号传输距离;然后,利用多维度聚合签名技术对相邻的两个组网装置之间进行通信握手和设备交叉认证,设备交叉认证之后即可实现两个组网装置之间的通信长连接。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不仅可以实现组网装置之间的数据传输,而且在组网装置周边信号覆盖区域的智能设备也可以通过组网装置接入公网;此外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高。此外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高。此外数据传输的安全性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组网装置及组网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网络传输
,尤其涉及一种组网装置及组网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传统的电力杆塔通信有三大技术手段,第一,利用运营商提供的基础网络覆盖杆塔周边与杆塔之间的通信;第二,塔身之间利用OPGW做内网生产数据的传输;第三,利用卫星电话、窄带通信模块做基础语音通信。对于电力杆塔尤其是特/超高压传输用的杆塔,经常布点在人迹罕至的区域如高山、密林等区域,此种环境下运营商提供的网络覆盖难以保证,所以第一种技术方式在此类环境下难以实现;第二种方式由于OPGW的纤芯有限,部分纤芯传输的数据是电网的极机密的生产数据,用于摄像头、间隔棒、风力风量、基础通话等传输,需要协调的纤芯资源难度较大,涉及面太广,对于基础通话和摄像头数据等非高敏数据,走普通专网环境或公网环境是最佳路径;第三种方式只能保证小微数据传输和语音传输,且只能当作应急措施使用,在平常巡线或者作业情况下并不适用。因此,亟需开发一种组网方法,从而保障在公网信号弱的区域也可以实现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组网装置及组网方法,实现组网装置之间以及组网装置周围良好的通信环境,从而保障在公网信号弱的区域也可以实现稳定可靠的数据传输。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5]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组网装置,包括自组网模块、通讯模块、供电模块和天线模块,所述自组网模块分别与通讯模块和天线模块电连接,所述供电模块分别与自组网模块、通讯模块、和天线模块连接并为其供电。
[0006]优选地,所述自组网模块为双频Mesh自组网模块,所述通讯模块为4G双向收发模块和SIM卡,所述供电模块为5V直流供电模块,所述天线模块的天线长度为40

80cm。
[0007]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组网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8](1)在公网环境良好的A点与公网环境差的B点分别设置第一组网装置和第二组网装置;当第一组网装置和第二组网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最大通信距离时,可在两者之间增设组网装置作为第一组网装置和第二组网装置之间信号传输的桥梁,相邻的组网装置之间的距离小于两者之间的最大信号传输距离;
[0009](2)利用多维度聚合签名技术对相邻的两个组网装置之间进行通信握手和设备交叉认证,设备交叉认证之后即可实现两个组网装置之间的通信长连接。
[0010]优选地,步骤(1)中,计算相邻的组网装置之间的最大信号传输距离的方法为根据组网装置的天线模块的发射功率和增益以及弗里斯传输公式进行计算。
[0011]优选地,步骤(2)中对相邻的两个组网装置之间进行通信握手和设备交叉认证的具体过程如下:
[0012](2.1)第一自组网模块将其MEID码、SCI码、CID码和QCID码顺序排列形成向量
并转化成大整数然后随机生成数字r
i
,依据表达式对该大整数加密并发送给第二自组网模块,式中N、C
i
为常数,加密过程中共生成α个常数,分别为C1、C2…
C
α
,N等于自组网模块的生产序列号组成的数字,g为1.11到1.99之间的随机数,mod为求余函数;
[0013](2.2)第二自组网模块根据表达式σ
i
=Sig(sk
i
,C
i
)对数据进行签名,并将(σ
i
,C
i
)发送给第一自组网模块;式中Sig为签名函数,sk
i
为主题密钥标识符,C
i
为常数,σ
i
为数据的签名;
[0014](2.3)第一自组网模块在接收到数据后对数据进行聚合签名,并发送给第二自组网模块;
[0015](2.4)第二自组网模块验证签名的合法性后对数据进行解密。
[0016]优选地,步骤(2.3)中第一自组网模块对数据进行聚合签名的步骤为:
[0017](2.3.1)计算并验证哈希是否一致;式中K'
i
为常数,sk
i
为主题密钥标识符,g2为6.998至7.112之间的一个随机数,p为随机生成的质数,C
i
为常数;
[0018](2.3.2)根据表达式C=[w1]C1+[w2]C2+

+[w
α
]C
α
,计算线性加密的数据;式中,C为常数,w1、w2…
w
α
为从大整数中随机取的α个数字,C1、C2…
C
α
为步骤(2.1)加密过程中生成的α个常数;
[0019](2.3.3)为每个节点计算同态标量乘法结果C'
i
和同态加法结果C,计算同态标量乘法结果C'
i
的表达式为C'
i
=HMul(w
i
,C
i
);计算同态加法结果C的表达式为C=HAdd(C,C'
i
);式中,HMul表示约束数组乘法函数,HAdd为约束数组加法函数,w
i
为从大整数中随机取的第i个数字,C
i
为步骤(2.1)加密过程中生成的第i个常数;
[0020](2.3.4)利用私钥对多维数据进行聚合签名,计算签名结果σ的表达式为σ=SIg(sk
i
,C),式中,Sig表示签名函数,sk
i
为主题密钥标识符,C为线性加密的数据;然后将{C,σ}与发送给B,表示从大整数中随机取的α个数字的和。
[0021]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2]本专利技术的组网装置由自组网模块、通讯模块、供电模块和天线模块组成,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利用本装置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组网。
[0023]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不仅可以实现组网装置之间的数据传输,而且在组网装置周边信号覆盖区域的智能设备也可以通过组网装置接入公网;通过多维度聚合签名技术对相邻的两个组网装置之间进行通信握手和设备交叉认证,有效地保障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组网装置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为组网装置安装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7]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组网装置,包括自组网模块3、通讯模块、供电模块和天
线模块4,所述自组网模块分别与通讯模块和天线模块电连接,所述供电模块分别与自组网模块、通讯模块、和天线模块连接并为其供电。所述自组网模块3为Mesh自组网模块,Mesh自组网模块选用2.4G/5.8G双频接入模块;所述通讯模块为4G双向收发模块2和SIM卡1,SIM卡1可选用移动、联通、电信、广电四大运营商;所述供电模块为5V直流供电模块,所述天线模块的天线长度为40

80cm,增益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组网装置,包括自组网模块、通讯模块、供电模块和天线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组网模块分别与通讯模块和天线模块电连接,所述供电模块分别与自组网模块、通讯模块、和天线模块连接并为其供电。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自组网模块为双频Mesh自组网模块,所述通讯模块为4G双向收发模块和SIM卡,所述供电模块为5V直流供电模块,所述天线模块的天线长度为40

80cm。3.一种基于权利要求1或2所述组网装置的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在公网环境良好的A点与公网环境差的B点分别设置第一组网装置和第二组网装置;当第一组网装置和第二组网装置之间的距离大于组网装置的最大通信距离时,可在两者之间增设组网装置作为第一组网装置和第二组网装置之间信号传输的桥梁,相邻的组网装置之间的距离小于两者之间的最大信号传输距离;(2)利用多维度聚合签名技术对相邻的两个组网装置之间进行通信握手和设备交叉认证,设备交叉认证之后即可实现两个组网装置之间的通信长连接。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计算相邻的组网装置之间的最大信号传输距离的方法为根据组网装置的天线模块的发射功率和增益以及弗里斯传输公式进行计算。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组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对相邻的两个组网装置之间进行通信握手和设备交叉认证的具体过程如下:(2.1)第一自组网模块将其MEID码、SCI码、CID码和QCID码顺序排列形成向量并转化成大整数然后随机生成数字r
i
,依据表达式对该大整数加密并发送给第二自组网模块,式中N、C
i
为常数,加密过程中共生成α个常数,分别为C1、C2…
C
α
,N等于自组网模块的生产序列号组成的数字,g为1.11到1.99之间的随机数,mod为求余函数;(2.2)第二自组网模块根据表达式σ
i
=Sig(sk
i
,C
i
)对数据进行签名,并将(σ
i
,C
i
)发送给第一自组网模块;式中Si...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弓鹏朱正伟原玮陈太雷王力王常飞左磊武霆刘晓林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