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8783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7 19: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包括第一管片和的第二管片,第一管片和第二管片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垫和第二密封垫,第一管片的侧面设置有止水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第一密封垫和第二密封垫对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的两个管片之间进行密封处理,且连接柱和缓冲棉对两个管片之间的连接进行缓冲和保护,避免第一管片和第二管片之间硬接触。在第一管片和第二管片的两侧设置止水带,提高止水防水性能,且通过防滑块插入防滑槽,可以保持止水带稳定安装在两管片的外侧,不脱落。落。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盾构隧道
,具体为一种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

技术介绍

[0002]为满足长大区间通风排烟的需要,往往在长大区间会设置中间风井,而盾构通过中间风井是盾构施工过程中一个重大的风险点。工程中为减小盾构通过中间风井的风险,有时采用风井围护结构预留盾构通过条件(风井围护地连墙在盾构通过段采用玻璃纤维筋),同时在风井结构内部回填土体后盾构通过的方式。
[0003]这种方式虽可有效降低盾构通过中间风井的风险,但有时会遇到在挖除风井竖向范围内土体并拆除管片时,常常会造成地下水从管片外侧渗入风井,进而使水涌入已拼装完成的盾构隧道内,引发较大的工程风险因此,需要一种施工便捷、安全可靠的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拆除的施工方法,降低中间风井内可能出现渗漏水的情况。
[0004]专利技术专利CN201910940719.6(CN110541722A)提供了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局部拆除方法及止水结构,该结构采用了通风孔结构,通过对风井内盾构隧道上部的管片进行局部切割拆除形成通风孔,风井结构与管片之间通过水平板密闭连接,保证下部土体和地下水无法涌入水平板上部空间和隧道内部,以起到减小风井内土体开挖、管片拆除和施工后浇环梁的风险。但其结构仅适用于施工方便,不能对管片之间的连接处进行密封且缓冲连接。
[0005]现有的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两个管片之间的连接处容易出现缝隙,导致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渗水,具有安全隐患,且两个管片安装时无缓冲及保护结构,会使得两个管片之间硬接触,损伤管片的安装侧面;同时,两管片的连接处外侧无止水结构,使得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的止水性能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以解决两个管片之间的连接处容易出现缝隙,导致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渗水,具有安全隐患,且两个管片安装时无缓冲及保护结构,会使得两个管片之间硬接触,损伤管片的安装侧面的问题。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包括第一管片和的第二管片,所述第一管片和第二管片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垫和第二密封垫,所述第一管片的侧面设置有止水带。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垫与所述第二密封垫之间连接有连接柱,所述连接柱为空心圆柱结构,所述连接柱采用弹性橡胶材质,所述第一密封垫和所述第二密封垫均为采用密封橡胶材质。
[0009]优选的,所述连接柱的内部填充有活性炭颗粒,所述第一密封垫与所述第二密封垫之间填充有缓冲棉。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垫与所述第一管片的侧面胶粘连接,所述第二密封垫与所述第二管片的侧面胶粘连接。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密封垫的两端连接有第一粘接条,所述第一粘接条粘接在所述第一管片的侧面,所述第二密封垫的两端连接有第二粘接条,所述第二粘接条的粘接在所述第二管片的侧面。
[0012]优选的,所述止水带覆盖所述第一密封垫和所述第二密封垫,所述止水带的外表面固定有耐磨块。
[0013]优选的,所述止水带的内表面固定有防滑块,所述第一管片和所述第二管片的两侧均开有防滑槽,所述防滑块插入所述防滑槽。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5]1.本技术通过在第一管片和第二管片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垫和第二密封垫,且第一密封垫和第二密封垫之间设置连接柱和缓冲棉,在连接柱中间填充活性炭颗粒,如此,第一密封垫和第二密封垫对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的两个管片之间进行密封处理,防潮防水,且连接柱和缓冲棉对两个管片之间的连接进行缓冲和保护,避免第一管片和第二管片之间硬接触,可以保护第一管片和第二管片的安全完整性。
[0016]2.本技术在第一管片和第二管片的两侧设置止水带,包裹住第一管片和第二管片之间的连接缝隙,提高止水防水性能,且通过防滑块插入防滑槽,可以保持止水带稳定安装在两管片的外侧,不脱落。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图1的A处放大图。
[0019]图中:1、第一管片;2、第二管片;3、止水带;4、第一粘接条;5、第一密封垫;6、缓冲棉;7、第二粘接层;8、第二密封垫;9、耐磨块;10、防滑块;11、防滑槽;12、连接柱;13、活性炭颗粒。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实施例1
[0022]请参阅图1和图2,图示中的一种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包括第一管片1和的第二管片2,第一管片1和第二管片2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垫5和第二密封垫8,第一管片1的侧面设置有止水带3。
[0023]第一密封垫5与第二密封垫8之间连接有连接柱12,连接柱12为空心圆柱结构,连接柱12采用弹性橡胶材质,第一密封垫5和第二密封垫8均为采用密封橡胶材质;连接柱12的内部填充有活性炭颗粒13,可以干燥吸附潮湿的水汽。
[0024]第一密封垫5与第二密封垫8之间填充有缓冲棉6,增加两个相邻管片安装的缓冲;
第一密封垫5与第一管片1的侧面胶粘连接,第二密封垫8与第二管片2的侧面胶粘连接。
[0025]第一密封垫5的两端连接有第一粘接条4,第一粘接条4粘接在第一管片 1的侧面,第二密封垫8的两端连接有第二粘接条7,第二粘接条7的粘接在第二管片2的侧面。
[0026]本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使用时:在第一管片1和第二管片2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垫5和第二密封垫8,且第一密封垫5和第二密封垫 8之间设置连接柱12和缓冲棉6,在连接柱12中间填充活性炭颗粒13。
[0027]如此,第一密封垫5和第二密封垫8对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的两个管片之间进行密封处理,防潮防水,且连接柱12和缓冲棉6对两个管片之间的连接进行缓冲和保护,避免第一管片1和第二管片2之间硬接触,可以保护第一管片1和第二管片2的安全完整性。
[0028]实施例2
[0029]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方式对于实施例1进一步说明,图示中的一种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包括第一管片1和的第二管片2,第一管片1和第二管片2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垫5和第二密封垫8,第一管片1的侧面设置有止水带3。
[0030]止水带3覆盖第一密封垫5和第二密封垫8,止水带3的外表面固定有耐磨块9,增加止水带3外表面的耐磨度。
[0031]止水带3的内表面固定有防滑块10,第一管片1和第二管片2的两侧均开有防滑槽11,防滑块10插入防滑槽11,增加止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片(1)和的第二管片(2),所述第一管片(1)和第二管片(2)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垫(5)和第二密封垫(8),所述第一管片(1)的侧面设置有止水带(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垫(5)与所述第二密封垫(8)之间连接有连接柱(12),所述连接柱(12)为空心圆柱结构,所述连接柱(12)采用弹性橡胶材质,所述第一密封垫(5)和所述第二密封垫(8)均为采用密封橡胶材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柱(12)的内部填充有活性炭颗粒(13),所述第一密封垫(5)与所述第二密封垫(8)之间填充有缓冲棉(6)。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间风井内盾构隧道管片的止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垫(5)与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谭鹏飞谢纪律梁华邓杨文豪莫景秦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商邦混凝土构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