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复合铆钉型触头产品生产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触头产品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复合铆钉型触头产品生产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三复合电触头生产设备是采用冷镦工艺将银材和铜材结合在一起的自动冲压设备,具有生产效率高、运用范围广等特点。受结合强度要求制约,三复合电触头钉头和钉脚结合强度要求越高越好,这样才能保证在铆接的过程中,钉脚的银层不会出现脱落的情况。然而,目前的生产装置生产出来的三复合铆钉型电触头钉脚结合强度无法保证,经过本专利技术人的大量研究发现,这种问题是由于现有的生产装置,铜材与银材结合是在封闭的模腔内按照固定结合强度以及固定结合时间进行的,无法确保每次结合结束后,材料的延展都能达到要求。并且,目前三复合铆钉型电触头钉脚由于要承担变形和脚长尺寸控制的作用,无法做成有倒角的形态,影响后续铆接工序的效率和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而提供一种三复合铆钉型触头产品生产装置及方法。
[0004]本专利技术所采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复合铆钉型触头产品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动模机构(1),其上固定有成型模(2)、预镦后顶杆(3);机身(8),其上固定有用于供应第二银线(14)的第二银线模套(13)、用于供应铜线(16)的铜线模套(15)、用于供应第一银线(17)的第一银线模套(18)、剪切模套(11)、成型底模(9);所述剪切模套(11)内设有可活动的剪切针(12),所述成型底模(9)内设有可活动的底模针(10),所述底模针(10)上端部设有倒角成型槽(1001);切刀连杆(20),其上固定有顶杆模套(6),所述顶杆模套(6)内设有可活动的预镦顶杆(4)以及驱动所述预镦顶杆(4)向上复位的弹簧(5);所述动模机构(1)、切刀连杆(20)、机身(8)依次设置;所述切刀连杆(20)与所述机身(8)之间相隔一定距离且可相对所述机身(8)做左右方向的移动,使所述切刀连杆(20)具有对准第一银线模套(18)的第一位置、对准铜线模套(15)的第二位置、对准第二银线模套(13)的第三位置、对准剪切模套(11)的第四位置、对准成型底模(9)的第五位置;所述动模机构(1)可相对所述机身(8)做左右方向的移动,使所述动模机构(1)具有预镦后顶杆(3)对准剪切模套(11)的第六位置、预镦后顶杆(3)对准成型底模(9)的第七位置、成型模(2)对准成型底模(9)的第八位置;当所述动模机构(1)为第六位置且切刀连杆(20)为第四位置或所述动模机构(1)为第七位置且切刀连杆(20)为第五位置时,所述动模机构(1)向下移动可推动预镦顶杆(4)向下移动;当所述动模机构(1)为第八位置时,所述动模机构(1)向下移动可使成型底模(9)与成型模(2)之间形成终墩模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复合铆钉型触头产品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模(2)与预镦后顶杆(3)的间距和成型底模(9)与剪切模套(11)之间的间距相对应使动模机构(1)的第六位置和第八位置为同一位置,所述成型模(2)下端高度与预镦后顶杆(3)下端高度之间的间距与切刀连杆(20)所在高度位置相对应使动模机构(1)向下移动推动预镦顶杆(4)向下移动至一定位置时,所述成型底模(9)与成型模(2)之间形成终墩模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复合铆钉型触头产品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模(2)、预镦后顶杆(3)、成型底模(9)、剪切模套(11)、第二银线模套(13)、铜线模套(15)、第一银线模套(18)与材料接触的表面均采用钨钢材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复合铆钉型触头产品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银线模套(13)、铜线模套(15)、第一银线模套(18)孔径比顶杆模套(6)孔径小0.01mm~0.02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复合铆钉型触头产品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模套(6)比剪切模套(11)孔径小0.05mm~0.06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复合铆钉型触头产品生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杆模套(6)比成型底模(9)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培,邱彬彬,马四平,胡苏覃,张海兵,柏小平,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福达合金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