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底座结构及取暖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7862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3: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取暖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底座结构及取暖装置。底座结构包括固定组件、转盘、多个第一底架和多个第二底架,转盘与所述固定组件可转动地连接;多个第一底架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组件上,与所述转盘配合,并沿所述转盘的周向分布;具有向外相互散开以形成散开间隔的第一散开位置,及向内相互收合的第一收合位置;多个第二底架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组件上,与所述转盘配合,并沿所述转盘的周向分布;具有向外散开至散开间隔的第二散开位置,及向内收合的第二收合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立式使用时重心平稳、不易倾倒。不易倾倒。不易倾倒。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底座结构及取暖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取暖装置
,具体涉及一种底座结构及取暖装置。

技术介绍

[0002]踢脚线电暖器是一种采用热超导体材料为基本加热单元的取暖装置,其外形为踢脚线形,这种取暖装置将踢脚线与电暖器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不占用过多的空间,还具有一定装饰效果,同时能达到取暖的目的。踢脚线电暖器利用热循环的原理,沿房间四周加热、散热,使热空气自下而上进行循环,使房间内温度均匀,房间内各位置的温差小,制热效果好,而且安装简单,故障率低,方便拆卸携带。
[0003]踢脚线电暖器具有横卧和立式两种工作状态,以满足不同使用需要。当踢脚线电暖器立式使用时,其长边竖直放置,通常踢脚线电暖器的长边尺寸较长,容易重心不稳而发生侧倾,特别是当放置踢脚线电暖器的地面不平整或具有一定斜度时,踢脚线电暖器更容易倾倒,严重的会造成电暖器损坏,发生砸伤事故,不仅耽误用户使用、增加用户的使用成本,而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踢脚线电暖器立式使用时容易倾倒损坏,增加使用成本,存在安全隐患,用户体验不佳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立式使用时重心平稳、不易倾倒,不增加用户使用成本,能保证使用安全,用户体验好的底座结构及取暖装置。
[0005]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底座结构,包括固定组件、转盘、多个第一底架和多个第二底架,转盘与所述固定组件可转动地连接;多个第一底架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组件上,与所述转盘配合,并沿所述转盘的周向分布;具有向外相互散开以形成散开间隔的第一散开位置,及向内相互收合的第一收合位置;多个第二底架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组件上,与所述转盘配合,并沿所述转盘的周向分布;具有向外散开至散开间隔的第二散开位置,及向内收合的第二收合位置。
[0006]本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处于所述第一散开位置的多个所述第一底架的外侧壁与处于所述第二散开位置的多个所述第二底架的外侧壁依次抵接形成第一环形壁;
[0007]处于所述第一收合位置的多个所述第一底架的外侧壁依次抵接形成第二环形壁。
[0008]本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所述转盘和所述第一底架中的一者上设有第一滑动柱,另一者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动柱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配合,并适于通过所述第一滑槽带动所述第一底架在所述第一散开位置和所述第一收合位置之间切换;
[0009]所述转盘和所述第二底架中的一者上设有第二滑动柱,另一者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动柱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配合,并适于通过所述第二滑槽带动所述第二底架在所述第二散开位置和所述第二收合位置之间切换。
[0010]本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所述第一滑槽包括第一驱动槽段,所述第一驱动槽
段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转盘的径向具有夹角;
[0011]所述第二滑槽包括第二驱动槽段,所述第二驱动槽段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转盘的径向具有夹角。
[0012]本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所述第一滑槽还包括第一过渡槽段,所述第一过渡槽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槽段的一端连通,并沿所述转盘的周向延伸;
[0013]所述第二滑槽还包括第二过渡槽段,所述第二过渡槽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槽段的一端连通,并沿所述转盘的周向延伸;
[0014]所述第一滑动柱与所述第一过渡槽段滑动配合时,所述第二滑动柱与所述第二驱动槽段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滑动柱与所述第一驱动槽段滑动配合时,所述第二滑动柱与所述第二过渡槽段滑动配合。
[0015]本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底架之间均活动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二底架,所述第一滑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架上,所述第二滑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架上,所述第一过渡槽段与所述第二过渡槽段靠近;
[0016]所述第二过渡槽段凸出于所述第二底架的侧部设置,所述第一过渡槽段上靠近所述第二过渡槽段的一端设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二过渡槽段的避让缺口。
[0017]本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所述转盘包括盘本体及旋钮,所述盘本体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旋钮凸出设置在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盘本体的另一侧设有所述第一滑动柱和所述第二滑动柱。
[0018]本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
[0019]第一固定盘;
[0020]第二固定盘,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盘上,所述第一底架和所述第二底架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盘与所述第二固定盘之间;所述转盘与所述第二固定盘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盘上设有第一槽孔和第二槽孔,所述第一槽孔和所述第二槽孔均为沿所述转盘的转动方向延伸的弧形长孔;所述第一滑动柱穿过所述第一槽孔与所述第一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滑动柱穿过所述第二槽孔与所述第二滑槽滑动配合。
[0021]本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所述第一槽孔和所述第二槽孔均具有多个,每个所述第一滑动柱均匹配一个所述第一槽孔,每个所述第二滑动柱均匹配一个所述第二槽孔。
[0022]本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所述第一滑动柱和所述第二滑动柱均设置在所述转盘上,所述第一滑动柱和/或所述第二滑动柱的侧壁上凸出设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第一槽孔和/或所述第二槽孔滑动卡接。
[0023]本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还包括多组第一滑动组件,每个所述第一底架均通过一组所述第一滑动组件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盘和所述第二固定盘之间;所述第一滑动组件包括:
[0024]第一滑块,连接在所述第一底架上;
[0025]第一滑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盘上,多组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所述第一滑孔呈放射状分布在所述第一固定盘上,所述第一滑块的一端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滑孔上;
[0026]第一限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盘上,多组所述第一滑动组件的所述第一限位槽呈放射状分布在所述第二固定盘上,所述第一滑块的另一端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槽内。
[0027]本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所述第一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架的内侧,所述第一滑块朝向所述第一固定盘的一端凸出设有第一滑扣,所述第一滑孔的外端设有第一装配口,所述第一滑扣通过所述第一装配口与所述第一滑孔可拆卸地连接,并与所述第一滑孔滑动配合。
[0028]本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还包括多组第二滑动组件,每个所述第二底架均通过一组所述第二滑动组件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盘和所述第二固定盘之间;所述第二滑动组件包括:
[0029]第二滑块,连接在所述第二底架上;
[0030]第二滑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固定盘上,多组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所述第二滑孔呈放射状分布在所述第一固定盘上,所述第二滑块的一端滑动连接在所述第二滑孔上;
[0031]第二限位槽,设置在所述第二固定盘上,多组所述第二滑动组件的所述第二限位槽呈放射状分布在所述第二固定盘上,所述第二滑块的另一端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限位槽内。
[0032]本技术提供的底座结构,所述第二滑块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架的内侧,所述第二滑块朝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组件(1);转盘(2),与所述固定组件(1)可转动地连接;多个第一底架(3),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组件(1)上,与所述转盘(2)配合,并沿所述转盘(2)的周向分布;具有向外相互散开以形成散开间隔的第一散开位置,及向内相互收合的第一收合位置;多个第二底架(4),可活动地连接在所述固定组件(1)上,与所述转盘(2)配合,并沿所述转盘(2)的周向分布;具有向外散开至散开间隔的第二散开位置,及向内收合的第二收合位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所述第一散开位置的多个所述第一底架(3)的外侧壁与处于所述第二散开位置的多个所述第二底架(4)的外侧壁依次抵接形成第一环形壁;处于所述第一收合位置的多个所述第一底架(3)的外侧壁依次抵接形成第二环形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2)和所述第一底架(3)中的一者上设有第一滑动柱(21),另一者上设有第一滑槽(31),所述第一滑动柱(21)与所述第一滑槽(31)滑动配合,并适于通过所述第一滑槽(31)带动所述第一底架(3)在所述第一散开位置和所述第一收合位置之间切换;所述转盘(2)和所述第二底架(4)中的一者上设有第二滑动柱(22),另一者上设有第二滑槽(41),所述第二滑动柱(22)与所述第二滑槽(41)滑动配合,并适于通过所述第二滑槽(41)带动所述第二底架(4)在所述第二散开位置和所述第二收合位置之间切换。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31)包括第一驱动槽段(311),所述第一驱动槽段(31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转盘(2)的径向具有夹角;所述第二滑槽(41)包括第二驱动槽段(411),所述第二驱动槽段(411)的长度延伸方向与所述转盘(2)的径向具有夹角。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槽(31)还包括第一过渡槽段(312),所述第一过渡槽段(31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槽段(311)的一端连通,并沿所述转盘(2)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滑槽(41)还包括第二过渡槽段(412),所述第二过渡槽段(412)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驱动槽段(411)的一端连通,并沿所述转盘(2)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滑动柱(21)与所述第一过渡槽段(312)滑动配合时,所述第二滑动柱(22)与所述第二驱动槽段(411)滑动配合;所述第一滑动柱(21)与所述第一驱动槽段(311)滑动配合时,所述第二滑动柱(22)与所述第二过渡槽段(412)滑动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底架(3)之间均活动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二底架(4),所述第一滑槽(31)设置在所述第一底架(3)上,所述第二滑槽(41)设置在所述第二底架(4)上,所述第一过渡槽段(312)与所述第二过渡槽段(412)靠近;所述第二过渡槽段(412)凸出于所述第二底架(4)的侧部设置,所述第一过渡槽段(312)上靠近所述第二过渡槽段(412)的一端设有用于避让所述第二过渡槽段(412)的避让缺口(313)。
7.根据权利要求3

6中任一项所述的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2)包括盘本体(23)及旋钮(24),所述盘本体(23)的一侧设有凹槽,所述旋钮(24)凸出设置在所述凹槽的槽底;所述盘本体(23)的另一侧设有所述第一滑动柱(21)和所述第二滑动柱(22)。8.根据权利要求3

6中任一项所述的底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1)包括:第一固定盘(11);第二固定盘(12),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盘(11)上,所述第一底架(3)和所述第二底架(4)活动连接在所述第一固定盘(11)与所述第二固定盘(12)之间;所述转盘(2)与所述第二固定盘(12)可转动地连接;所述第二固定盘(12)上设有第一槽孔(121)和第二槽孔(122),所述第一槽孔(121)和所述第二槽孔(122)均为沿所述转盘(2)的转动方向延伸的弧形长孔;所述第一滑动柱(21)穿过所述第一槽孔(121)与所述第一滑槽(31)滑动配合,所述第二滑动柱(22)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文杰廖泓斌李勇黄坤鸿邹凯亮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