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清理的串坑式硬隔离后浇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76243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21 23:05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易清理的串坑式硬隔离后浇带,包括多个相交设置的后浇带;每个后浇带的两侧相对设置有隔离封堵,以限定出后浇带的待浇筑区域;后浇带的相交处设置有集水坑,集水坑的坑底标高低于后浇带的底部标高,每个后浇带均朝其相交处的集水坑的方向进行放坡,使得每个后浇带都至少能连通至一个相应的集水坑,从而可利用水泵将后浇带内的积水及垃圾冲至集水坑内集中清理,有效降低后浇带的清理难度;另外,采用木方固定而成的硬隔离封堵后浇带两侧,能够有效防止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水泥浆流失,保证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强度及成型质量。及成型质量。及成型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清理的串坑式硬隔离后浇带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清理的串坑式硬隔离后浇带。

技术介绍

[0002]为适应环境温度变化、混凝土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等因素影响,防止建筑物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需要在梁、板(包括基础底板)、墙等结构中预留具有一定宽度且经过一定时间后再浇筑的混凝土带,即后浇带。
[0003]后浇带施工技术在建筑物防裂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其中,后浇带的清理尤为重要。由于后浇带需要待建筑主体结构沉降稳定后才能进行浇筑,留置时间较长,因此后浇带内容易积水、积垃圾。传统的后浇带结构清理十分困难,容易因垃圾清理不到位导致后浇带浇筑不密、底板渗漏等问题。
[0004]因此,实有必要开发一种易清理的串坑式硬隔离后浇带,用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易清理的串坑式硬隔离后浇带,以解决后浇带不易清理的技术问题。
[000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易清理的串坑式硬隔离后浇带,包括多个相交设置的后浇带;每个所述后浇带的两侧相对设置有隔离封堵,以限定出所述后浇带的待浇筑区域;
[0007]所述后浇带的相交处设置有集水坑,所述集水坑的坑底标高低于所述后浇带的底部标高,并且,每个所述后浇带均朝其相交处的所述集水坑的方向进行放坡;所述后浇带的底部铺设有防水垫层,所述防水垫层延伸至所述集水坑内并覆盖所述集水坑的内壁。
[0008]可选地,所述集水坑与所述后浇带的连接处设置有导流斜面。
[0009]可选地,所述集水坑的坑底标高低于所述后浇带的底部标高30cm。
[0010]可选地,所述隔离封堵采用木方固定而成的硬隔离封堵。
[0011]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2]1、将后浇带相交设置,并在后浇带的相交处设置集水坑,使得每个后浇带都至少能连通至一个相应的集水坑,从而可利用水泵将后浇带内的积水及垃圾冲至集水坑内集中清理,有效降低后浇带的清理难度。
[0013]2、采用木方固定而成的硬隔离封堵后浇带两侧,能够有效防止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水泥浆流失,保证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强度及成型质量。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
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集水坑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1的A

A向剖视图;
[0018]图中数字表示:
[0019]1、后浇带;2、隔离封堵;3、集水坑;4、导流斜面;5、防水垫层;6、钢筋;7、木方;8、钢板止水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21]请参阅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易清理的串坑式硬隔离后浇带,包括多个相交设置的后浇带1,每个后浇带1的两侧相对设置有隔离封堵2,以利用隔离封堵2限定出后浇带1的待浇筑区域。本实施例中,后浇带1的两侧采用木方固定而成的硬隔离封堵代替传统的钢丝网封堵,不但能够防止后浇带1两侧混凝土水泥浆的流失,保证后浇带1两侧的混凝土强度及成型质量,还方便后期拆模。
[0022]根据现场施工要求,后浇带1可以采用十字相交、井字相交等多种排布方式,本实施例在后浇带1的相交处添设集水坑3,使得每个后浇带1都至少能连通至一个相应的集水坑3,可利用水泵将后浇带1内的积水及垃圾冲至集水坑3内进行集中清理,有效降低后浇带1的清理难度,进而保证后浇带1浇筑密实,降低底板渗漏风险。
[0023]为了方便将后浇带1内的积水及垃圾冲至集水坑3内,集水坑3的坑底标高需要低于后浇带1的底部标高,并且,每个后浇带1最好朝其相交处的集水坑3的方向进行放坡。当然,如果后浇带1的两端均设有集水坑3,则后浇带1可以以中部为起点分别向两端的集水坑3方向放坡。作为参考,本实施例中,集水坑3的坑底标高低于后浇带1的底部标高30cm左右。集水坑3与后浇带1的连接处可以设置导流斜面4,方便积水及垃圾进入集水坑3。
[0024]另外,为防止积水渗透,还需要在后浇带1的底部铺设防水垫层5,防水垫层5需要延伸至集水坑3内并覆盖集水坑3的内壁。准确地说,后浇带1的底部以及集水坑3的内壁均需要铺设防水垫层5,并且两者的防水垫层5最好连为一体。
[0025]请参阅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施工过程可参考以下步骤:
[0026]1、清理后浇带1坑底土方,在后浇带1的相交处挖出集水坑3;
[0027]2、在后浇带1的底部以及集水坑3内浇筑防水垫层5;
[0028]3、绑扎底板底层钢筋6;
[0029]4、在后浇带1两侧用短钢筋头与底层钢筋6点焊,并采用木方7支模至钢板止水带8的安装高度;
[0030]5、安置钢板止水带8;
[0031]6、在钢板止水带8的上侧继续采用木方7支模,并用短钢筋头与顶层钢筋6点焊;
[0032]7、在后浇带1两侧浇筑混凝土并进行养护;
[0033]8、拆除后浇带1两侧的木方7,在后浇带1内浇筑混凝土。
[0034]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清理的串坑式硬隔离后浇带,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相交设置的后浇带;每个所述后浇带的两侧相对设置有隔离封堵,以限定出所述后浇带的待浇筑区域;所述后浇带的相交处设置有集水坑,所述集水坑的坑底标高低于所述后浇带的底部标高,并且,每个所述后浇带均朝其相交处的所述集水坑的方向进行放坡;所述后浇带的底部铺设有防水垫层,所述防水垫层延伸至所述集水坑内并覆盖所述集水坑的内壁。2.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千军周娜娜李玺家杨文涛詹斌清
申请(专利权)人:中建四局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