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6169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8 13:36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涉及尾气监测设备领域,包括壳体、烟气排放通道、气体流量计、温室气体检测器和控制电路板;壳体内通过隔板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烟气排放通道设置在第一腔体内,气体流量计设置在烟气排放通道内,用于检测尾气的流量数据;温室气体检测器设置在第二腔体内,温室气体检测器通过直通细管与烟气排放通道连通,用于采集尾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电路板设置在第二腔体内,控制电路板与气体流量计及温室气体检测器之间电连接,用于采集尾气的流量数据及浓度数据,进而实现对尾气中碳源(含碳温室气体)的监测,具有整体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的特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尾气监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碳排放又称温室气体排放,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移动碳排放源:主要指汽车、飞机、轮船等可以移动的碳排放源,特别是对于汽车而言,汽车尾气中主要以碳氧化物为主,与日俱增的汽车数量无疑加剧了城市碳排放的压力,给城市环境的污染治理带来难题,因此对汽车的尾气进行碳排放监测,进而对超标车辆进行对应的管理措施,位于城市碳排放管理是很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用以对车辆尾气的碳源排放进行监测,进而便于对超标车辆进行管理,以缓解城市中碳排放压力。
[0004]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应用于车辆的排气管道的尾气监测,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烟气排放通道、气体流量计、温室气体检测器和控制电路板;
[0005]所述壳体内通过隔板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0006]所述烟气排放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并且,所述烟气排放通道的进气端穿出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所述烟气排放通道的排气端穿出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侧;
[0007]所述气体流量计设置在所述烟气排放通道内;
[0008]所述温室气体检测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温室气体检测器通过直通细管与烟气排放通道连通,用于采集温室气体浓度;
[0009]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在第二腔体内,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气体流量计及温室气体检测器之间电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烟气排放通道的直径由中间向两端递减。
[0011]进一步地,所述烟气排放通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套设在所述内壳体的外部,并且,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隔热中空腔。
[0012]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管体,所述连接管体包括第一管口、第二管口和伸缩管,所述伸缩管的两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之间,所述第一管口用以连接排气管道,所述第二管口用以连接所述烟气排放通道的进气端。
[0013]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置用于穿设烟气排放通道的通孔。
[0014]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端盖,所述端盖设置在所述第一壳体的一侧,所述端盖上设置有用于装配螺杆的通孔,所述第一壳体的侧壁设置有第一装配孔,其中,所述第一装配孔的内部设置有第二装配孔,所述第二装配孔的内径小于第一装配孔的直径,并且,所述第二装配孔的孔壁设置有走线槽;
[0015]所述装配孔内由外之内依次设置有第一触头、弹性元件和第二触头,所述第一触
头的连接部和接触部形成T形结构,所述第一触头的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二装配孔内,并且所述第一触头的连接部通过第一导线穿过第二装配孔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所述弹性元件设置在所述第一触头和第二触头之间,所述第二触头连接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穿过走线槽与控制电路板电连接。
[001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触头远离第一触头的一端设置有绝缘块,绝缘块用于与螺杆接触。
[0017]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数据处理模块和验电模块,所述第一触头通过第一导线与验电模块电连接,所述第二触头通过第二导线与验电模块电连接,所述数据处理模块与气体流量计及温室气体检测器电连接。
[0018]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电路板包括无线传输模块,用于将接收到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输到监测平台。
[001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技术效果有:
[0020]壳体内通过隔板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烟气排放通道设置在第一腔体内,并且,烟气排放通道的进气端穿出第一腔体的一侧,烟气排放通道的排气端穿出第一腔体的另一侧;气体流量计设置在烟气排放通道内,用于检测尾气的流量数据;温室气体检测器设置在第二腔体内,温室气体检测器通过直通细管与烟气排放通道连通,用于采集尾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控制电路板设置在第二腔体内,控制电路板与气体流量计及温室气体检测器之间电连接,用于采集尾气的流量数据及浓度数据,进而实现对尾气中碳源(含碳温室气体)的检测,具有整体结构简单,易于装配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2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2]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0024]图标:100

壳体;110

隔板;111

第一腔体;112

第二腔体;120

第一壳体;121

第一装配孔;122

第二装配孔;123

走线槽;130

端盖;200

烟气排放通道;201

内壳体;202

外壳体;210

直通细管;300

气体流量计;400

温室气体检测器;500

控制电路板;600

连接管体;610

第一管口;620

第二管口;630

伸缩管;700

第一触头;710

连接部;720

接触部;800

弹性元件;900

第二触头;910

螺杆;920

绝缘块。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6]请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主要应用于车辆的排气管道的尾气监测,进而对监控平台提供车辆的碳排放数据,便于对车辆的尾气排放的温室气体碳源是否超标进行监控。
[0027]具体地,该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包括:壳体100、烟气排放通道200、气体流量计300、温室气体检测器400和控制电路板500;
[0028]壳体100内通过隔板110分隔为第一腔体111和第二腔体112;第一腔体111位于第二腔体112的上方;第一腔体111的两侧壁分别设置用于穿设烟气排放通道200的通孔;
[0029]烟气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应用于车辆的排气管道的尾气监测,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烟气排放通道、气体流量计、温室气体检测器和控制电路板;所述壳体内通过隔板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烟气排放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内,并且,所述烟气排放通道的进气端穿出所述第一腔体的一侧,所述烟气排放通道的排气端穿出所述第一腔体的另一侧;所述气体流量计设置在所述烟气排放通道内;所述温室气体检测器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内,所述温室气体检测器通过直通细管与烟气排放通道连通,用于采集温室气体浓度;所述控制电路板设置在第二腔体内,所述控制电路板与气体流量计及温室气体检测器之间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排放通道的直径由中间向两端递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排放通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外壳体套设在所述内壳体的外部,并且,所述外壳体和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隔热中空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连接管体,所述连接管体包括第一管口、第二管口和伸缩管,所述伸缩管的两端连接在所述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之间,所述第一管口用以连接排气管道,所述第二管口用以连接所述烟气排放通道的进气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尾气碳源移动监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两侧分别设置用于穿设烟气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中阳陈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旺链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