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消能井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55929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8 1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消能井,包括井室,所述井室上设有进水管、出水管,所述井室沿进水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平坡段、上坡段、下坡段、第二平坡段,所述上坡段与下坡段相连处、下坡段与第二平坡段相连处均为弯道结构;所述上坡段、下坡段内均设有斜坡结构,所述上坡段内的斜坡结构沿水流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大,所述下坡段内的斜坡结构沿水流方向的厚度逐渐减小,所述上坡段的斜坡结构与下坡段内的斜坡结构组成上表面平滑的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井室由三格水平腔室构成回形水流线路,利用第一平坡段、上坡段、下坡段、第二平坡段形成高低起伏的流线形态。回形消能井通过延长井室内的水流线路,及在线路上高低起伏的坡度,达到消减排水管出口动能的效果。口动能的效果。口动能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消能井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消能井,属于给排水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0002]高层建筑屋面排水、压力排水,因其出水口流速大,当其直接排入室外检查井时,会对检查井壁造成冲刷,严重时可能会使接入井出现冒水甚至井盖被冲开,对人员构成安全危险。消能井是减少排水管出水口动能的构筑物,在工程实践中常被应用。
[0003]目前工程实践中多采用跌水方式进行消能,其消能机理主要是水流从竖井跌入消能井中上、下翻滚,相互冲撞消能,这种消能井比较深,且进水口和出水口高差较大,当进水口和出水口高差不大时,消能效果不明显。在工程实践中,往往受市政排水接驳条件限制无法保证跌水消能井的进出管的高差,使消能效果得不到保障,为确保排水出口消能效果,有必要研制一种新的消能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消能井,以降低对竖向深度的要求。
[000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消能井,包括井室,所述井室上设有进水管、出水管,所述井室沿进水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平坡段、上坡段、下坡段、第二平坡段,所述上坡段与下坡段相连处、下坡段与第二平坡段相连处均为弯道结构;所述上坡段、下坡段内均设有斜坡结构,所述上坡段内的斜坡结构沿水流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大,所述下坡段内的斜坡结构沿水流方向的厚度逐渐减小,所述上坡段的斜坡结构与下坡段内的斜坡结构组成上表面平滑的结构。
[0006]进一步地,所述上坡段与下坡段之间相对角度为90

180度,所述下坡段与第二平坡段之间相对角度为90

180度
[0007]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平坡段、上坡段、下坡段、第二平坡段组成S型结构,所述上坡段与下坡段之间相对角度为180度,所述下坡段与第二平坡段之间相对角度为180度,所述第一平坡段在靠近进水管处设有与第二平坡段直连的小孔排水口。
[0008]更进一步地,所述上坡段的斜坡结构在上坡段远离下坡段的一侧厚度逐渐增大,所述下坡段的斜坡结构在下坡段远离上坡段的一侧厚度逐渐减小。
[0009]进一步地,所述出水管设有若干个,各个所述出水管中至少一个出水管的出水方向与第二平坡段内水流方向相垂直,至少一个出水管的出水方向与第二平坡段内水流方向相同。
[0010]更进一步地,所述井室在出水管处还设有通气管。
[0011]进一步地,所述井室在第二平坡段靠近出水管处还设有检修人孔,所述检修人孔处设有可拆卸的人孔盖板。
[0012]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井室由三格水平腔室构成回形水流线路,利用第一平坡段、上坡段、下坡段、第二平坡段形成高低起伏的流线形态。回形消能井主要通过延长
井室内的水流线路,及在线路上设置高低起伏的坡度,达到消减排水管出口动能的效果。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俯视方向透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水平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A

A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B

B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C

C方向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8]1、井室;11、上坡段;12、下坡段;13、第二平坡段;14、斜坡结构;141、起坡线;142、坡道最高标高线;143、坡道终点线;15、第一平坡段;2、进水管;3、出水管;4、小孔排水口;5、检修人孔;6、踏板;7、通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0]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21]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消能井,如图1

5所示,包括井室1,所述井室1上设有进水管2、出水管3,所述井室1沿进水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平坡段15、上坡段11、下坡段12、第二平坡段13,所述上坡段11与下坡段12相连处、下坡段12与第二平坡段13相连处均为弯道结构;所述上坡段11、下坡段12内均设有斜坡结构14,所述上坡段11内的斜坡结构14沿水流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大,所述下坡段12内的斜坡结构14沿水流方向的厚度逐渐减小,所述上坡段11的斜坡结构14与下坡段12内的斜坡结构14组成上表面平滑的结构。
[0022]其中,井室1具体为混凝土结构。雨水由进水管2流入第一平坡段15,冲上斜坡结构14的上坡段,并沿弧形流道拐弯进入下坡段12,到达最高点。到达最高点后,水流沿斜坡结构14的下坡段,沿弧形流道拐弯进入第二平坡段13,再沿一段直道流动,水流稳定后,到达排水管排出。
[0023]本技术实施例回形消能井,通过内部设置高低起伏及弯折的回形线路,使进水管2、出水管3无需有高差,可采用浅埋方式实现消能的目的,相比传统的竖井结构,可降低对竖向深度的要求。
[0024]可选的,如图1

5所示,所述上坡段11与下坡段12之间相对角度为90

180度,所述下坡段12与第二平坡段13之间相对角度为90

180度。
[0025]特别的,如图1

5所示,所述上坡段11、下坡段12、第二平坡段13组成S型结构,所述上坡段11与下坡段12之间相对角度为180度,所述下坡段12与第二平坡段13之间相对角度为180度,所述第一平坡段15在靠近进水管2处设有与第二平坡段13直连的小孔排水口4。
[0026]其中,上坡段11、下坡段12、第二平坡段13之间采用混凝土隔板分割成三个井室1
结构。水流进入回形消能井第一平坡段15,冲上上坡段,并沿流道180
°
拐弯进入下坡段12,到达最高点后,水流沿下坡段回落至第二平坡段13,再沿一段直道流动,水流速稳定后,到达排水管排出。
[0027]小孔排水口4位于第一平坡段15处,通过设置小孔排水口4,经进水管2进入消能井的水流,当流速大时,冲上坡道,经第一平坡段15、上坡段11、下坡段12、第二平坡段13的三格井室1结构全过程流程后排出;当排水量较小流速较慢时,可经小孔排水口4流走,不再经过坡道段,避免水量少时,水由于无法冲上上坡段11的坡道,导致水的淤积。
[0028]本技术实施例通过设置小孔排水口4,可排除坡底处的积水及小流量排水,当排水出口流量、流速较小时,出水动能较小无法通过高低起伏的回形线路,水流可由回形挡墙侧壁的排水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消能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消能井包括井室,所述井室上设有进水管、出水管,所述井室沿进水方向,依次设有第一平坡段、上坡段、下坡段、第二平坡段,所述上坡段与下坡段相连处、下坡段与第二平坡段相连处均为弯道结构;所述上坡段、下坡段内均设有斜坡结构,所述上坡段内的斜坡结构沿水流方向的厚度逐渐增大,所述下坡段内的斜坡结构沿水流方向的厚度逐渐减小,所述上坡段的斜坡结构与下坡段内的斜坡结构组成上表面平滑的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消能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坡段与下坡段之间相对角度为90

180度,所述下坡段与第二平坡段之间相对角度为90

180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消能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平坡段、上坡段、下坡段、第二平坡段组成S型结构,所述上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敏姿刘福光梁景晖赖振贵陈文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