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5555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8 1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沉淀池,包括池体、进水渠、出水渠、污泥回流渠、剩余污泥渠和吸刮泥机,进水渠设置在池体的第一侧壁的顶端;出水渠设置在池体的第一侧壁的顶端,出水渠与进水渠并排设置;污泥回流渠设置在池体的第二侧壁的顶端;剩余污泥渠设置在池体的第二侧壁的顶端,剩余污泥渠与污泥回流渠并排设置;吸刮泥机设置在池体内,吸刮泥机设置有第一吸泥装置和第二吸泥装置,第一吸泥装置用于将池体内的好氧颗粒污泥送入污泥回流渠,第二吸泥装置用于将池体内的剩余污泥送入剩余污泥渠。达到合理控制回流污泥、分离筛选好氧颗粒污泥、为好氧颗粒污泥工艺启动及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目的。动及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目的。动及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沉淀池


[000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沉淀池。

技术介绍

[0002]好氧颗粒污泥是好氧状态下由于微生物自凝聚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相对普通活性污泥密度较大、体积较大、传质条件较好的颗粒状结构微生物聚合体,也是一种具有三维结构的特殊生物膜。
[0003]由于污泥沉降性能的不同,沉降性能好的污泥沉降速度快,易于沉降于边进边出沉淀池进水的一侧,而沉降性能较差、质量较轻的污泥沉降速度慢,更多的沉降于边进边出沉淀池远离进水的一侧。因此,对于运行中的边进边出沉淀池,进水一侧池底的污泥沉降较多、厚度较厚,而远离进水侧的另一侧的污泥沉降较少、厚度较薄,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厚度由厚变薄。
[0004]在实际净水工艺中,需要定期将沉淀池底部的污泥分别回流至生化池内和排放出去,以保持沉淀池底部污泥的新鲜度,但以往的边进边出沉淀池及其排泥设备排泥均为混合污泥,即将易形成好氧颗粒污泥或沉降性能好的污泥与普通污泥混合到一起回流或排放,未进行筛选,导致出现颗粒污泥不易成形、启动周期长、运行期间好氧颗粒污泥易解体的不良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改善上述缺陷,将沉降性能不同的污泥分离,沉降性能好的污泥作为回流污泥回流至反应区,而沉降性能较差的污泥将作为剩余污泥排放,沉降性能一般的污泥依情况分流,达到合理控制回流污泥、分离并筛选好氧颗粒污泥、为好氧颗粒污泥工艺的启动及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目的,本技术提供沉淀池及其运作方法。
[0006]沉淀池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7]本技术提供一种沉淀池,包括:
[0008]池体;
[0009]进水渠,设置在所述池体的第一侧壁的顶端;
[0010]出水渠,设置在所述池体的第一侧壁的顶端,且所述出水渠与所述进水渠并排设置;
[0011]污泥回流渠,设置在所述池体的第二侧壁的顶端;
[0012]剩余污泥渠,设置在所述池体的第二侧壁的顶端,且所述剩余污泥渠与所述污泥回流渠并排设置;
[0013]吸刮泥机,设置在所述池体内,所述吸刮泥机包括第一吸泥装置和第二吸泥装置,所述第一吸泥装置用于将所述池体内的好氧颗粒污泥送入所述污泥回流渠,所述第二吸泥装置用于将所述池体内的剩余污泥送入所述剩余污泥渠。
[0014]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池体抹坡,所述池体
抹坡包括:
[0015]第一抹坡,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
[0016]第二抹坡,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
[0017]其中,所述第一抹坡的坡面朝向所述第一侧壁倾斜,所述第二抹坡的坡面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倾斜。
[0018]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的刮泥箱,所述刮泥箱包括:
[0019]箱体;
[0020]第一通槽,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池体的沉淀腔连通,所述第一通槽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且所述第一吸泥装置与所述第一通槽连通;
[0021]第二通槽,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池体的沉淀腔连通,所述第二通槽靠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且所述第二吸泥装置与所述第二通槽连通。
[0022]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分区板,所述分区板与所述箱体连接。
[0023]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分区板,相邻两个所述分区板之间设置有中间通槽,所述中间通槽与所述沉淀腔连通;
[0024]且,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吸泥装置,所述第三吸泥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中间通槽连通,所述第三吸泥装置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污泥回流渠和/或所述剩余污泥渠连通。
[0025]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
[0026]第一排泥支管,所述第一排泥支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吸泥装置和所述第三吸泥装置的第二端连通;
[0027]第二排泥支管,所述第二排泥支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吸泥装置和所述第三吸泥装置的第二端连通;
[0028]第一流向切换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排泥支管的通断;
[0029]第二流向切换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第二排泥支管的通断。
[0030]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淀池,
[0031]所述第一吸泥装置包括第一污泥管,所述第一污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通槽连通,所述第一污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污泥回流渠连通;
[0032]和/或,
[0033]所述第二吸泥装置包括第二污泥管,所述第二污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通槽连通,所述第二污泥管的第二端与所述剩余污泥渠连通;
[0034]和/或,
[0035]所述第三吸泥装置包括第三污泥管,所述第三污泥管的第一端与所述中间通槽连通,所述第三污泥管的第二端分别与第一排泥支管和所述第二排泥支管连通。
[0036]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
[0037]移动平台,移动设置在所述池体上方;
[0038]第一固定臂,用于固定所述第一污泥管,所述第一固定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箱体连
接,所述第一固定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移动平台连接;
[0039]第二固定臂,用于固定所述第二污泥管,所述第二固定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第二固定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移动平台连接;
[0040]第三固定臂,用于固定所述第三污泥管,所述第三固定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第三固定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移动平台连接。
[0041]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用于提拉所述分区板的提拉机构,所述提拉机构包括:
[0042]连接杆,与所述分区板连接;
[0043]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连接杆上下移动。
[0044]根据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沉淀池,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行走装置,所述行走装置驱动所述移动平台沿所述池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0045]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46]通过吸刮泥机的第一吸泥装置可以将位于池体底部的较厚的污泥送入到污泥回流渠,通过吸刮泥机的第二吸泥装置可以将位于池体底部的较薄的污泥送入到剩余污泥渠,这样,能够将沉降性能不同的污泥分离,沉降性能好的污泥作为回流污泥回流至反应区,而沉降性能较差的污泥将作为剩余污泥排放,达到合理控制回流污泥、分离并筛选好氧颗粒污泥、为好氧颗粒污泥工艺的启动及稳定运行提供保障的目的。
[0047]通过控制第一流向切换装置和第二流向切换装置的通断,能够形成不同输送污泥的通路,以更加精细地控制进入污泥回流渠或者剩余污泥渠的污泥量,达到更加精细地调控吸取污泥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4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沉淀池的立体图之一;
[0049]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沉淀池的剖视图之一;
[0050]图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池体;进水渠,设置在所述池体的第一侧壁的顶端;出水渠,设置在所述池体的第一侧壁的顶端,且所述出水渠与所述进水渠并排设置;污泥回流渠,设置在所述池体的第二侧壁的顶端;剩余污泥渠,设置在所述池体的第二侧壁的顶端,且所述剩余污泥渠与所述污泥回流渠并排设置;吸刮泥机,设置在所述池体内,所述吸刮泥机包括第一吸泥装置和第二吸泥装置,所述第一吸泥装置用于将所述池体内的好氧颗粒污泥送入所述污泥回流渠,所述第二吸泥装置用于将所述池体内的剩余污泥送入所述剩余污泥渠。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底部设置有池体抹坡,所述池体抹坡包括:第一抹坡,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第二抹坡,与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其中,所述第一抹坡的坡面朝向所述第一侧壁倾斜,所述第二抹坡的坡面朝向所述第二侧壁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池体底部的刮泥箱,所述刮泥箱包括:箱体;第一通槽,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池体的沉淀腔连通,所述第一通槽靠近所述第一侧壁设置,且所述第一吸泥装置与所述第一通槽连通;第二通槽,设置在所述箱体上,所述第二通槽与所述池体的沉淀腔连通,所述第二通槽靠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且所述第二吸泥装置与所述第二通槽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分区板,所述分区板与所述箱体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通槽和所述第二通槽之间设置有至少两个所述分区板,相邻两个所述分区板之间设置有中间通槽,所述中间通槽与所述沉淀腔连通;且,所述吸刮泥机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吸泥装置,所述第三吸泥装置的第一端与所述中间通槽连通,所述第三吸泥装置的第二端用于与所述污泥回流渠和/或所述剩余污泥渠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嫱陈凯华李双李仕伟崔炎炎张彪刘爽顾成任天奇彭程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博汇特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