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终端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5210 阅读:14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无线电终端设备,具有一个包含接收机部分的外壳,其中在接收机部分附近,所述外壳是由非导电材料形成的,并且在不同于接收机部分附近的剩余部分,该外壳具有一个电导体。(*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无线电终端设备,特别是改善了天线特性的无线电终端设备。
技术介绍
近年来,诸如便携式电话等无线电终端设备具有高性能的通信特性,而且其尺寸很小并且很薄。在使用该设备时,用户将头部靠近无线电终端设备。人的头部对无线电波会有影响。因此,当用户使用无线电终端设备时,用户的头部会对无线电终端设备的通信特性产生影响。既小且薄的无线电终端设备受到人的头部的极大影响。因此,必须进行无线电终端设备的设计,特别是天线的设计,以便于减少人的头部所产生的影响。日本技术出版物3,035,683公开了一种蜂窝电话,该电话具有一个导电表面,在其外壳的内表面上,到处都覆盖着一种导电材料。通过屏蔽整个外壳,这种蜂窝电话可以保护其发送和接收特性不受外部电学上的影响。然而,由于这种蜂窝电话的天线被布置在外壳外部,因此它很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第一具体实例的无线电终端设备具有一个外壳,该外壳具有一个接收机部分,在接收机部分附近,这个外壳是由非导电材料形成的,该外壳在除了接收机部分之外的剩余部分中具有一个电导体。本专利技术第二具体实例的无线电终端设备具有一个外壳,该外壳具有一个接收机部分,并且这个外壳具有一个包含接收机部分的第一外壳,以及一个通过可动部分而被连接到第一外壳的第二外壳,第一外壳的接收机部分附近是由一种非导电材料形成的,除了接收机部分附近之外的外壳部分具有一个电导体。并且,在另一个具体实例的无线电终端设备中,其整个外壳都是由非导体材料形成的,并且可以在除了接收机部分附近之外的外壳部分的内表面上具有一个电导体。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目标、特征和优点将通过以下结合附图所做的详细描述而变得清楚,其中图1是显示本专利技术无线电终端设备的第一具体实例的透视图;图2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线电终端设备外壳后部的具体实例的透视图;图3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线电终端设备外壳前部的具体实例的透视图;图4是显示用户使用该无线电终端设备的一个实例的附图;图5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线电终端设备的外壳前部的另一个具体实例的透视图;图6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线电终端设备的第二具体实例的透视图;以及图7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线电终端设备的外壳前部的一个具体实例的透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线电终端设备的第一具体实例的透视图。图1所示的无线电终端设备,其外壳包括一个容器。在图1中,无线电终端设备的外壳包括一个外壳前部1,其上装有一个设备电路板(未示出),以及一个外壳后部2,在其上部装入了一个鞭状天线3。外壳前部1是无线电终端设备的用户面对所述终端设备的部分。外壳前部1具有一个接收机部分4,一个发射机部分6,一个按键部分7以及一个显示部分5,例如LCD或等离子体显示器等等,这些装置都位于外壳前部1的外表面上。图2显示了外壳后部2的内部以及鞭状天线3的一个实例。外壳后部2是由树脂等非导电材料形成的。在这个实例中,外壳后部2并不包含电导体。在外壳后部2上附有鞭状天线。鞭状天线3被布置在外壳后部2上,从而更为远离在通话中对被发送和接收的无线电波产生影响的人体。图3显示了外壳前部1的内部的一个实例。外壳前部1由非导电材料形成,在外壳前部1的内表面上,除了接收机部分4的附近之外,其他部分都具有导电薄膜20。在这个实例中,在外壳前部1的内表面上,有一个不同于接收机部分4的附近的区域,其中包括布置有显示部分5、按键部分7、和发射机部分6的区域,并且还包括外壳前部1的侧面区域。在接收机部分4的附近设置了一个天线馈电点(未示出)。设置在外壳前部1的内表面上的导电薄膜20并不直接与鞭状天线3相连。当高频电流经过鞭状天线3时,由于这个高频电流,在导电薄膜20上将会流过一个镜像电流。在外壳前部1的纵向,该导电薄膜20的长度是L。该长度(L)是根据无线电终端设备的发送和接收特性而被适当决定的。由于导电薄膜20并未被设置在接收机部分4的附近,因此不会有镜像电流流到接收机部分4的附近。因此,如图4所示,即使用户为了通话而将头部靠近接收机部分4的附近或是将其一只耳朵压在接收机部分4的附近,其头部也不会对导电薄膜20中的镜像电流产生影响。因此,无线电终端设备的天线特性不会被恶化。图5是显示外壳前部1的另一个具体实例的透视图。外壳前部8将一种非导电材料使用在接收机部分4的附近,并在接收机部分4的附近之外的剩余部分使用了一种导电材料21,例如金属等等。在这种情况下,既不需要镀有金属的薄膜也不需要导电涂层。外壳前部1显示出等同于图3中的外壳前部8的作用。图6是显示本专利技术的无线电终端设备的第二具体实例的透视图。该无线电终端设备包括一个第一外壳10,它具有一个接收机部分4,以及一个第二外壳13,该外壳经由铰链的一个可动部分9等而与第一个外壳10相连。第一外壳10包括一个外壳前部11和一个外壳后部12,第二外壳13包括一个外壳前部14和一个外壳后部15。在图6的无线电终端设备中,设备电路板(未示出)被置于第一外壳前部11和第二外壳前部14,鞭状天线3附着在第一外壳后部12上。第一外壳前部11具有一个接收机部分4和一个显示部分5。第二外壳前部14具有一个发射机部分6和一个按键部分7。该无线电终端设备在可动部分9(例如铰链)处被折叠。图7显示了第一外壳10的外壳前部11以及第二外壳13的外壳前部14的各自内部的一个实例。第一外壳前部11和第二外壳前部14相互连接,以便于通过可动部分9而被折叠。未示出的第一外壳后部12与第二外壳后部15也被相互连接,从而能以相同方式通过可动部分9而被折叠。在图7中,第一外壳前部11与第二外壳前部14是由非导电材料形成的,并且在接收机部分4的附近没有电导体。导电薄膜20被设置在第一外壳前部11内表面中不同于接收机部分4的附近的地方以及第二外壳前部14的内表面。具体来说,导电薄膜20是在一个布置了显示部分5、按键部分7以及发射机部分6的区域中被形成的。图7显示的导电薄膜20并没有直接被连接到鞭状天线3。当一个高频电流流过鞭状天线3时,由于这个高频电流,一个镜像电流将会流过导电薄膜20。设置在第一外壳前部11的导电薄膜20以及安排在第二外壳前部14的导电薄膜20被相互电连接。在图7中,设置在第一外壳前部11内表面的导电薄膜20在第一外壳前部11纵向上的长度是L。具有总长为L2的导电薄膜20可以被设置在第一外壳前部11的内表面上,以及第二外壳前部14的内表面上。根据无线电终端设备的传送和接收特性,这些长度(L1和L2)被恰当确定。在图7中,第二外壳前部14可以是一个导电外壳,例如金属等。在第二个具体实例中,由于第一外壳前部11的接收机部分4的附近是由非导体材料形成的,其上没有导电材料,并且导电薄膜20被设置在不同于第一外壳前部11的接收机部分4附近的剩余外壳部分上,由此可以得到等同于第一具体实例的效果。导电薄膜20可以通过这样方法来形成例如金属电镀、使用导电漆、金属蒸发、金属薄膜粘附等等。多个这样的方法可以被合在一起使用。同样可以接受的是在打算形成导电膜20的一个区域中,将一个金属竿或金属板嵌入非导体材料内部,而不是形成导电薄膜20。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上面所描述的具体实例。例如,尽管在图1和图6中,本专利技术显示了蜂窝电话的实例,但它并不局限于蜂窝电话,而是可以是其它无线电终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原野信也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