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路面连续刻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4653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8 13: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道路施工设备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路面连续刻槽装置,包括:带有通道的机体,驱动轮组,带有可升降的刻槽刀组的刻槽装置,带有第一升降架、第二升降架、纵向驱动轮组和转向轮组的纵向移动装置,除尘装置以及照明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常规的横向移动,而且通过纵向移动装置的设置能够实现将机体抬升并实现纵向自动换行,不仅提升了换行效率而且相比人工换行而言具有更高的位置精度和安全性,通过刻槽装置能够在机体中移动和垂直升降能够准确地补偿机体宽度方向的刻槽形成以及能够准确地控制刻槽深度,槽形的一致性好。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路面连续刻槽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道路施工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路面连续刻槽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小型混凝土刻槽机(开槽机),是一种主要用于沥青刻槽、水泥路面路面修补、排放水管、煤气管、电线管和光缆管开槽的小型道路施工设备。其通常由带有轮体结构的移动装置和带有锯片结构的切割装置构成。现有的小型混凝土刻槽机通常为推拉式结构,即需要通过人工在刻槽机的前进方向的推动刻槽机,使其进行作业,但是在进行完一路的刻槽后,需要人工转弯掉头,重新对正,再进行另一路的刻槽,该操作过程动作过多,不仅效率低,而且再次人工找正时对正误差较大,影响刻槽质量,人工转弯掉头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0003]文件号为“CN202120408603.0”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多刀片路面专用刻槽机,包括扶手、扶手调节旋钮、水箱、行走机构、发动机底座、冷却系统、刻槽机底座、路面刻槽终端、路面刻槽终端外罩、发动机护栏、皮带传动系统外罩、发动机、高度调节机构和高度调节手轮。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碳纤维发热电缆自融雪路面施工过程中传统刻槽机在一个行程内只能刻一道槽,效率低下且无法保障碳纤维发热电缆布设间距以及刻槽深度等问题。但是对比文件中的刻槽机虽然相比单槽式刻槽机而言工作效率有所提升,但是其移动完单程后,不能进行自动纵向换行,仍需要人工将设备转弯,进行纵向换行,依然会存在刻纹不顺直美观、刻纹慢、效率不够高,无法实现自动纵向移动换行等问题。
[0004]以上
技术介绍
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
技术介绍
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路面连续刻槽装置,从而克服现有的小型刻槽机在使用时无法实现自动换行,人工掉头换行时效率低、刻槽质量无法保证以及具有安全性隐患等缺陷。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路面连续刻槽装置,包括机体,所述机体的两侧设有驱动轮组,所述机体的底部设有刻槽装置,所述机体内设有通道,所述通道的方向与所述驱动轮组的转动轴线垂直,所述刻槽装置设于所述通道内,所述机体上设有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一驱动部通过第一传动部与刻槽装置连接并能够驱动其沿所述通道移动;所述刻槽装置包括第二驱动部和刻槽刀组,所述第二驱动部通过第二传动部与所述刻槽刀组连接并能够驱动其从所述机体的底部伸出;还包括纵向移动装置,其包括第一升降架、第二升降架和第三驱动部,所述第一升降架和所述第二升降架分别设于所述机体的两侧并通过第三传动部与所述第三驱动部连接,所述第三驱动部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升降架和所述第二升降架同时向所述机体的底部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升降架的底部对称设置有若干个纵向
驱动轮组,所述纵向驱动轮组通过第四传动部与第四驱动部连接并能够由其驱动转动,所述纵向驱动轮组的转动轴线与所述驱动轮组的转动轴线相垂直,所述第二升降架的底部设有可摆动的转向轮组;所述驱动轮组通过第五传动部与第五驱动部连接并由其驱动转动。
[0007]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升降架上还设有转向杆,所述转向杆的一端通过连杆组件与所述转向轮组连接,当摆动所述转向杆的另一端时,能够使所述转向轮组摆动。
[0008]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连杆组件包括:固定杆,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升降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杆的中部铰接;活动杆,其一端与所述转向轮组的侧部铰接,其铰轴与所述固定杆的一端的铰轴垂直,所述活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杆的一端球面铰接。
[0009]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在所述转向杆所在的一侧设有操作区,所述操作区内设有控制盒,所述控制盒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部、所述第二驱动部、所述第三驱动部、所述第四驱动部和所述第五驱动部电性连接。
[0010]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操作区的两侧设有两个以上的除尘装置,所述除尘装置包括风扇组件和转动座,所述转动座的底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设于所述机体的顶部,所述风扇组件的内部设有扇叶,所述风扇组件的侧部与所述转动座的顶部转动连接,且其转动轴线与所述转动座的底部的转动轴线垂直,所述风扇组件与所述控制盒电性连接。
[0011]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操作区的两侧分别设有照明装置,所述照明装置包括灯头和灯座,所述灯座与所述机体固定连接,所述灯头通过可弯折的波纹管与所述灯座连接,所述灯头与所述控制盒电性连接。
[0012]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通道的侧壁分别设有上导轨和下导轨,所述刻槽装置以可滑动的方式设于所述上导轨和所述下导轨之间。
[0013]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刻槽装置还包括刻槽刀架,所述刻槽刀架包括第一架体和第二架体,所述第一架体通过第一滚轮与所述下导轨抵接,所述第二架体通过第二滚轮与所述上导轨抵接,所述第一架体与所述第二架体之间通过调节螺栓连接,当转动所述调节螺栓时能够使所述第一架体和所述第二架体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刻槽刀组通过所述第二传动部与所述第一架体连接并能够向所述第一架体的下方移动,所述刻槽刀组包括刀座,所述刀座上设有若干片并排设置的刻槽刀片和刀片电机,所述刀片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刻槽刀片连接以驱动其转动,所述刻槽刀座上设有喷水管,所述喷水管上设有若干个朝向所述刻槽刀片的喷头。
[0014]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传动部包括:第一减速器,所述第一减速器的输出端同时固定套设有两个轴线重合的第一线轮和第二线轮,所述第一驱动部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减速器的输入端连接;第一滑轮组,其固定在所述机体的一端,所述第一滑轮组设有可转动的第一滑轮;第二滑轮组,其设于所述通道内并靠近所述机体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滑轮组设有可转动的第二滑轮;第一绳索,其一端与所述第一线轮的侧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绳索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一滑轮的外侧与所述第二架体固定连接;第二绳索,其一端与所述第二线轮的侧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绳索的另一端绕过所述第二滑轮的外侧与所述第二架体固定连接;
[0015]所述第二传动部包括:第三线轮,其设于所述第二驱动部的输出端;第三滑轮组,
其固定设置在所述刻槽刀座上并设有若干个可转动的第三滑轮;第三绳索,其一端与所述第三线轮的侧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绳索的另一端从所述第三滑轮的下方穿过与所述第一架体固定连接。
[0016]优选的,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三传动部包括:第三减速箱,其固定设置在所述机体上,所述第三减速箱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三驱动部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三减速箱的输出端共有两个并分别套设有一个第一链轮;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所述第一传动轴和所述第二传动轴分别以可转动的方式设于所述机体的两侧,且二者的轴线相互平行;所述第一传动轴上设有第二链轮,所述第二传动轴上设有第三链轮,所述第二链轮和所述第三链轮分别通过第一链条与一个所述第一链轮连接;第四链条组件,其包括两个第四链轮,其中一个所述第四链轮固定套设在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路面连续刻槽装置,包括机体(1),所述机体(1)的两侧设有驱动轮组(2),所述机体(1)的底部设有刻槽装置(3),其特征在于:所述机体(1)内设有通道(11),所述通道(11)的方向与所述驱动轮组(2)的转动轴线垂直,所述刻槽装置(3)设于所述通道(11)内,所述机体(1)上设有第一驱动部(12),所述第一驱动部(12)通过第一传动部(4)与刻槽装置(3)连接并能够驱动其沿所述通道(11)移动;所述刻槽装置(3)包括第二驱动部(31)和刻槽刀组(32),所述第二驱动部(31)通过第二传动部(33)与所述刻槽刀组(32)连接并能够驱动其从所述机体(1)的底部伸出;还包括纵向移动装置(5),其包括第一升降架(51)、第二升降架(52)和第三驱动部(53),所述第一升降架(51)和所述第二升降架(52)分别设于所述机体(1)的两侧并通过第三传动部(54)与所述第三驱动部(53)连接,所述第三驱动部(53)能够驱动所述第一升降架(51)和所述第二升降架(52)同时向所述机体(1)的底部方向移动,所述第一升降架(51)的底部对称设置有若干个纵向驱动轮组(55),所述纵向驱动轮组(55)通过第四传动部(56)与第四驱动部(57)连接并能够由其驱动转动,所述纵向驱动轮组(55)的转动轴线与所述驱动轮组(2)的转动轴线相垂直,所述第二升降架(52)的底部设有可摆动的转向轮组(58);所述驱动轮组(2)通过第五传动部(21)与第五驱动部(22)连接并由其驱动转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连续刻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升降架(52)上还设有转向杆(59),所述转向杆(59)的一端通过连杆组件(6)与所述转向轮组(58)连接,当摆动所述转向杆(59)的另一端时,能够使所述转向轮组(58)摆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路面连续刻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组件(6)包括:固定杆(61),其一端与所述第二升降架(52)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61)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杆(59)的中部铰接;活动杆(62),其一端与所述转向轮组(58)的侧部铰接,其铰轴与所述固定杆(61)的一端的铰轴垂直,所述活动杆(62)的另一端与所述转向杆(59)的一端球面铰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路面连续刻槽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转向杆(59)所在的一侧设有操作区(7),所述操作区(7)内设有控制盒(71),所述控制盒(71)分别与所述第一驱动部(12)、所述第二驱动部(31)、所述第三驱动部(53)、所述第四驱动部(57)和所述第五驱动部(22)电性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路面连续刻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区(7)的两侧设有两个以上的除尘装置(8),所述除尘装置(8)包括风扇组件(81)和转动座(82),所述转动座(82)的底部以可转动的方式设于所述机体(1)的顶部,所述风扇组件(81)的内部设有扇叶(83),所述风扇组件(81)的侧部与所述转动座(82)的顶部转动连接,且其转动轴线与所述转动座(82)的底部的转动轴线垂直,所述风扇组件(81)与所述控制盒(71)电性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路面连续刻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区(7)的两侧分别设有照明装置(9),所述照明装置(9)包括灯头(91)和灯座(92),所述灯座(92)与所述机体(1)固定连接,所述灯头(91)通过可弯折的波纹管(93)与所述灯座(92)连接,所述灯头(91)与所述控制盒(71)电性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路面连续刻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11)的侧壁分别设有上导轨(111)和下导轨(112),所述刻槽装置(3)以可滑动的方式设于所述上导轨(111)和所述下导轨(11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路面连续刻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刻槽装置(3)还包括刻槽刀架(34),所述刻槽刀架(34)包括第一架体(341)和第二架体(342),所述第一架体(341)通过第一滚轮(343)与所述下导轨(112)抵接,所述第二架体(342)通过第二滚轮(344)与所述上导轨(111)抵接,所述第一架体(341)与所述第二架体(342)之间通过调节螺栓(345)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武林徐海彬谢茗庄李威黄明锦周治霖肖富华吴旭李伟张敬民丁扩尤章嬴王帅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交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