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梁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4123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预制梁模具。所述预制梁模具包括沿预制梁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立模和设于两个所述侧立模之间的端模以形成箱体,所述箱体沿所述预制梁的长度方向上连接有多组,每组所述箱体的侧立模的长度方向的端面贴合并相连,所述端模的顶部的两端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端模在所述箱体内的任一位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对应的侧立模的顶部连接,所述端模的底部通过固定组件与所述侧立模的下端嵌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端模在侧立模的任意位置的安装,且定位可靠,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高。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梁模具


[0001]本技术涉及预制梁加工
,尤其涉及一种预制梁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针对梁柱的加工均采用模具生产,该模具一般包括间隔设置的侧立模、设于两个间隔设置的侧立模底部的底模、及设于两个间隔设置的侧立模端部的端模,侧立模、底模和端模围合形成用于浇筑混凝土的箱体,以最终形成梁体。
[0003]随着装配式建筑的不断发展,预制梁数量及长度规格也越来越多。为了迎合多规格的预制梁长度尺寸,现有的预制梁模具一般为侧立模通用,即侧立模按最长梁体的尺寸设计,侧立模长度方向的侧面上设有多个固定孔,再根据实际需要加工的预制梁的长度,将端模通过螺栓与侧立模的合适位置上的某些固定孔固定。
[0004]该方式存在如下缺点:不同长度尺寸预制梁生产时,侧立模需要开设较多的用于固定端模的固定孔,而固定孔开设的位置是形成箱体的主要侧壁面,由此将影响预制梁成型外观质量,也不利于模具生产安装,且降低模具的强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梁模具,改变侧立模的结构形式及端模与侧立模的固定方式,以提高梁体成型外观质量。
[0006]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梁模具包括沿预制梁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立模和设于两个所述侧立模之间的端模以形成箱体,所述箱体沿所述预制梁的长度方向上连接有多组,每组所述箱体的侧立模的长度方向的端面贴合并相连,所述端模的顶部的两端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端模在所述箱体内的任一位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对应的侧立模的顶部连接,所述端模的底部通过固定组件与所述侧立模的下端嵌装。
[0007]上述方案中,将侧立模设计为标准节长度,实现随梁体长度尺寸变化的任意拼接;并将用于固定端模的孔设计在顶部,端模的顶部与侧立模顶部相连,端模的底部与侧立模的底部嵌装的结构形式,实现端模在侧立模的任意位置的安装,且定位可靠。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板和垂直于所述第一板一端的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端模的顶部固定,所述第二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长腰孔;所述侧立模的顶部排布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第二板位于所述侧立模的顶部,且所述第一长腰孔与对应的所述定位孔对齐。
[0009]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底座、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竖向设于所述端模的底部并与箱体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底座水平设于所述端模的底部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板连接,所述第二限位板在所述底座的两端与所述侧立模的内壁面贴合。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板上设有供钢筋穿过的U型槽。
[0011]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还包括用于将底座与底模连接的磁盒。
[0012]优选的,所述预制梁模具还包括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座板、侧板、立板和拉杆,所述座板上设有第二长腰孔,所述立板垂直设于所述座板上,所述侧板在所述座板的两端同时与座板和立板相连,所述立板上设有第三长腰孔;所述座板设于所述侧立模的顶部,且所述第二长腰孔与其中某两个定位孔对齐并通过螺栓固定,所述拉杆在箱体的宽度方向上穿过两个侧立模上的第三长腰孔并固定。
[0013]优选的,所述立板上设有供拉杆穿入的开口,所述开口与第二长腰孔相通。
[0014]优选的,箱体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立模上的立板相互远离设置。
[0015]与相关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16]一、将侧立模设计为标准节长度,实现随梁体长度尺寸变化的任意拼接;并将用于固定端模的孔设计在顶部,端模的顶部与侧立模顶部相连,端模的底部与侧立模的底部嵌装的结构形式,实现端模在侧立模的任意位置的安装,且定位可靠,操作方便,生产效率高;
[0017]二、在端模的底部设置与箱体宽度方向平行的第一限位板,一方面可作为梁体底部的挡边模具,另一方面可控制梁体内钢筋的位置,特别是底部钢筋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提高预制梁体的质量。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预制梁模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19]附图中:1、侧立模;11、定位孔;2、端模;3、第一连接件;31、第一板;32、第二板;33、第一长腰孔;4、固定组件;41、底座;42、第一限位板;43、第二限位板;44、U型槽;45、磁盒;5、第二连接件;51、座板;52、侧板;53、立板;54、拉杆;55、螺纹板;56、第二长腰孔;57、第三长腰孔;58、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0021]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预制梁模具包括侧立模1、端模2、底模(未图示)、第一连接件3、固定组件4和第二连接件5。所述预制梁模具具有相互垂直的长度方向X和宽度方向Y。
[0022]所述侧立模1沿预制梁的宽度方向X间隔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侧立模1的两端设置有所述端模2。所述侧立模1和端模2的底部设置底模,由此形成用于浇筑混凝土的箱体。
[0023]所述侧立模1根据实际需要,做出标准节长度。长度可一般为4m、3m、2m、1m等,各标准节拼装时,通过在侧立模1贴合的端面上设置的螺栓相连。所述侧立模的顶部等距设置多个定位孔11,所述定位孔11为螺纹孔,用于端模2、吊点、第二连接件5的固定。
[0024]所述第一连接件3用于将端模2与侧立模1固定。所述第一连接件3包括第一板31、第二板32和第一长腰孔33。所述第一板31和第二板32垂直相连形成T行,所述第一板31与端模2的顶部焊接固定。所述第二板32上设有两个第一长腰孔33,两个所述第一长腰孔33均沿长度方向X延伸。所述端模2在宽度方向Y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第一连接件3。
[0025]所述固定组件4设于所述端模2的底部。所述固定组件4包括底座41、第一限位板42、第二限位板43、U型槽44和磁盒45。
[0026]所述第一限位板42竖向设于所述端模2的底部并与宽度方向Y平行,所述底座41水平设于所述端模2的底部且其一端与所述第一限位板42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外侧。所述第二限位板43在所述底座41的两端与所述侧立模1的内壁面贴合。所述第一限位板42上设有供钢筋穿过的U型槽44。因共模生产的预制梁底筋布置各异,设计为U型槽的结构能够较好适应底筋位置变化。
[0027]所述端模2安装时,根据预制梁体长度,将端模2至于两个侧立模1之间并与合适位置上的定位孔11对齐。所述底座41至于底模上,第二限位板43与侧立模1的内壁面贴合,梁体内的底筋自所述U型槽44穿出。将端模2上的第二板32与侧立模1的顶部贴合,再用螺栓将对齐的第一长腰孔33与定位孔11固定。
[0028]所述磁盒45设于所述底座41上并与底模磁吸,通过磁性压铁固定。
[0029]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梁模具,包括沿预制梁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侧立模和设于两个所述侧立模之间的端模以形成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沿所述预制梁的长度方向上连接有多组,每组所述箱体的侧立模的长度方向的端面贴合并相连,所述端模的顶部的两端设有第一连接件,所述端模在所述箱体内的任意位置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与对应的侧立模的顶部连接,所述端模的底部通过固定组件与所述侧立模的下端嵌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梁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板和垂直于所述第一板一端的第二板,所述第一板与所述端模的顶部固定,所述第二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一长腰孔;所述侧立模的顶部排布设有多个定位孔,所述第二板位于所述侧立模的顶部,且所述第一长腰孔与对应的所述定位孔对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梁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底座、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竖向设于所述端模的底部并与箱体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底座水平设于所述端模的底部且其一端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涛
申请(专利权)人:远大住宅工业科技常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