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去除水华控藻的立体式生态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63445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15 00:4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水华清理设备,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去除水华控藻的立体式生态装置。包括可浮于水面的浮床,浮床上的种植篮内种植有挺水植物,挺水植物的根部经种植篮与浮床的底部连通,浮床边缘通过固定索与湖底固定,相邻的固定索之间连接有利于微生物附着及生长的生物挂膜;浮床底部连接有用于蚌养殖的挂网,位于挂网下方且由生物膜填料围绕的空间内和周边设置有沉水植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难以解决深水湖泊富营养修复的问题。具有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调控深水湖泊藻密度、削减水体营养盐并去除水体有机碎屑等优点。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去除水华控藻的立体式生态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水华清理设备,特别是指一种用于去除水华控藻的立体式生态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华(Algal Blooms)指淡水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的一种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又叫蓝细菌,包括微囊藻、鱼腥藻、颤藻、念珠藻、蓝球藻、发菜等)、绿藻、硅藻等大量繁殖后使水体呈现蓝色或绿色的一种现象。也有部分的水华现象是由浮游动物——腰鞭毛虫引起的。“水华”现象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记载。海水中若出现类似现象(一般呈红色)则称为赤潮。水华的防控措施主要有打捞、絮凝除藻和生物控藻等。
[0003]水深4米以上且水流缓慢的藻型湖泊因透明度较低且缺乏光照,湖底大型水生维管束植物难以生长。在一定温度、流速、营养盐限制被打破,缺少水生植物化感抑制作用的情形下,可能造成藻密度升高,甚至发生水华。根据行业技术规范要求,在藻密度大于1.0
×
107个/L时,水面有藻类聚集成丝带状、条带状、斑片状等,为轻度水华;在藻密度大于5.0
×
107个/L时,水面有藻类聚集,成片漂浮,此时蓝藻门微囊藻属为优势种,为中度水华特征;在藻密度大于5.0
×
108个/L时,为重度水华。即使藻密度未达到水华标准,藻类大量繁殖,也会造成水体考核指标COD不达标。
[0004]申请人检索的专利文献中关于复合控藻水体净化修复及生物改底装置的报道,如CN215855361U,上述专利文献报道的技术方案主要适用浅水草型湖泊,关于深水湖泊富营养修复的专利文献较少。从治理手段上看还有采用鱼作为技术解决措施的,如CN107258651A,但由于大型复杂湖泊鱼类生产力核算的准确性较低,同时增殖放流的鱼类,由于病亡、水体不适应、被捕食等原因,死亡率不可控,造成可操作性较低,具体应用于工程时效果并不理想。后期鱼类捕捞收也存在一定困难。
[0005]申请人在国内专利数据库中未发现与本技术相近似的文献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去除水华控藻的立体式生态装置,有效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调控深水湖泊藻密度,削减水体营养盐并去除水体有机碎屑。
[0007]本技术的整体技术构思是:
[0008]用于去除水华控藻的立体式生态装置,包括可浮于水面的浮床,浮床上的种植篮内种植有挺水植物,挺水植物的根部经种植篮与浮床的底部连通,浮床边缘通过固定索与湖底固定,相邻的固定索之间连接有利于微生物附着及生长的生物挂膜;浮床底部连接有用于蚌养殖的挂网,位于挂网下方且由生物挂膜围绕的空间内和周边设置有沉水植物。
[0009]本技术的具体技术构思包括:
[0010]沉水植物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布置,为便于沉水植物的稳定设置,优选的技术实现
手段是,所述的沉水植物设置于内装填料的栽培篮中,栽培篮与设置于湖底的第二配重物连接。
[0011]更为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栽培篮通过连接绳与第二配重物12 连接。
[0012]为保护填料不因栽培篮的晃动而从中洒落,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的栽培篮上表面设置有尼龙网。
[0013]为增加对于水华形成的抑制效果,优选的技术实现方式是,所述的挂网底部连接有用于抑制水华形成的生物挂膜,生物挂膜下端连接有第一配重物。
[0014]为便于零部件的安装及维护,优选的技术实现手段是,所述相邻的固定索之间设有便于人员通过的空隙。
[0015]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
[0016]水体表面设置生态浮床,种植挺水植物,如水葫芦、芦苇、香蒲、水葱、美人蕉、千屈菜等,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可吸收水体中大量营养盐。
[0017]浮床下部设有用于蚌类养殖的挂网,蚌类选择三角帆蚌、圆顶珠蚌和背角无齿蚌等当地土著种。蚌为滤食性动物,通过滤食口过滤水中有机碎屑和藻类等微小物质,降低水体考核指标COD的浓度。同时,蚌生长过程中吸收磷酸盐与钙结合生成Ca

P,为蚌壳重要的组成成分,降低水中磷的浓度,强化水体磷限制,从而降低水中藻密度。
[0018]浮床和挂网下方悬挂大量生物挂膜,使微生物附着在载体表面上并形成生物膜,生物膜是一种稳定多样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当水流经载体表面时,水中的氮磷、有机物及溶解氧向生物膜内部扩散,膜内微生物在有氧存在的情况下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代谢和机体合成代谢,使水中的有机物得以降解,同时载体上脱氮除磷细菌大量繁殖,进一步增强水体的净化效率。
[0019]由于部分湖泊水位较深、底质光强较弱等原因,湖泊盆底不能生长大型水生植物。在适当水深的位置悬浮种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的生长发育吸收大量的营养盐,降低水中污染物。沉水植物宜选用篦齿眼子菜、穗花狐尾藻、金鱼藻等顶篷沉水植物。在湖底安置第二配重物,连接栽培篮等固定设施,沉水植物根系固定在栽培篮中。
[0020]沉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上方为挂网中蚌和生物挂膜上附着的微生物提供氧气。种植的沉水植物为蚌提供氧气,使其能够正常生长发育。
[0021]申请人需要说明的是: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底部”、“边缘”、“上表面”、“下方”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简化描述本技术,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区别,而不应理解为暗示重要性。
[0023]本技术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0024]1、水体表面设置生态浮床,种植挺水植物,植物生长过程中根系可吸收水体中大量营养盐。
[0025]2、浮床下部设有用于蚌类养殖的挂网,因蚌为滤食性动物,通过滤食口过滤水中有机碎屑和藻类等微小物质,降低水体考核指标COD的浓度。同时,蚌生长过程中吸收磷酸盐与钙结合生成Ca

P,为蚌壳重要的组成成分,降低水中磷的浓度,强化水体磷限制,从而
降低水中藻密度。
[0026]3、浮床和挂网下方悬挂生物挂膜,使微生物附着在载体表面上并形成生物膜,当水流经载体表面时,膜内微生物在有氧存在的情况下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代谢和机体合成代谢,使水中的有机物得以降解,同时载体上脱氮除磷细菌大量繁殖,进一步增强水体的净化效率。
[0027]4、在适当水深的位置悬浮种植沉水植物,沉水植物的生长发育吸收大量的营养盐,降低水中污染物。
[0028]5、沉水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为上方为挂网中蚌和生物挂膜上附着的微生物提供氧气。种植的沉水植物为蚌提供氧气,使其能够正常生长发育。
附图说明
[0029]本技术的附图有:
[0030]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2是本技术中的沉水植物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32]图3是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去除水华控藻的立体式生态装置,包括可浮于水面的浮床(2),浮床(2)上的种植篮内种植有挺水植物(1),挺水植物(1)的根部经种植篮与浮床(2)的底部连通,浮床(2)边缘通过固定索(5)与湖底固定,相邻的固定索(5)之间连接有利于微生物附着及生长的生物挂膜(4);其特征在于浮床(2)底部连接有用于蚌养殖的挂网(3),位于挂网(3)下方且由生物挂膜(4)围绕的空间内和周边设置有沉水植物(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去除水华控藻的立体式生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水植物(7)设置于内装填料(9)的栽培篮(8)中,栽培篮(8)与设置于湖底的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媛赵建国岳龙飞刘晶姜甜甜董丽王艳霞侯翔龙张艳杰张焱王云霞史密伟张荣芝
申请(专利权)人: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