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曾宪孔专利>正文

胸腹部体表组织内镜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6120 阅读:3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胸腹部体表组织内镜窥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目前整形外科面临的是由皮肤与粘膜封闭的体表组织,没有现成可用的自然腔隙。工作腔已经成为制约整形外科应用内镜技术的瓶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能建立工作腔的器械。该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带控制手柄2的两片组织牵开板1由轴3铰接,轴3上套有弹簧4,弹簧4两端分别与两片控制手柄2接触;定位齿条6一端与控制手柄2的一片铰接,其另一端穿过控制手柄2另一片;穿过定位齿条6的一片控制手柄2上设置有卡簧5。它的优点是:由该器械形成的工作腔隐蔽、手术切口较小;微创、即时止血、出血较少;手术操作空间较宽大,医师操作难度小。(*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更具体的讲是胸腹部体表组织内镜窥器
技术介绍
目前内窥镜技术为临床各学科开展最活跃的应用技术。应用最好的有腹腔镜、宫腔镜、关节镜、颅底和鼻内窥镜等。相比之下,整形外科在内窥镜技术的应用上与上述各科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腹腔镜是利用腹腔形成气腹,颅底和鼻内窥镜是利用由骨和软骨作支架的鼻腔。整形外科面临的是由皮肤与粘膜封闭的体表组织,没有现成可用的自然腔隙,手术多在盲视、半盲视下进行。很显然,工作腔已经成为制约整形外科应用内镜技术的瓶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能建立工作腔的器械。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胸腹部体表组织内镜窥器。它的技术方案为带控制手柄2的两片组织牵开板1由轴3铰接,轴3上套有弹簧4,弹簧4两端分别与两片控制手柄2接触;定位齿条6一端与控制手柄2的一片铰接,其另一端穿过控制手柄2另一片;穿过定位齿条6的一片控制手柄2上设置有卡簧5。该技术的优点是结构设计合理实用,由该器械形成的工作腔隐蔽、手术切口较小;配合理想的光源;清晰、放大的图像;手术全程直视手术野;微创、即时止血、出血较少;手术操作空间较宽大,医师操作难度小。隆乳该工作腔支撑器可利用腋窝等隐蔽部位切口,打隧道至术腔设计分离区域,可在直视下分离假体腔隙、止血。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腋臭不需切除皮肤,小切口、直视下分离,刮除毛囊、皮下组织、止血。术后反应轻,瘢痕小。切割、吸除脂肪在腹部中线、腹外侧壁作小横切口,打隧道,置入工作腔支撑器,直视下用专用器械吸除脂肪。有计划的去除脂肪,局部厚薄一致,出血渗出少,术后反应轻、恢复快。附图说明图1主视图,图2后视图。附图中1、组织牵开板,2、控制手柄,3、轴,4、弹簧,5、卡簧,6、定位齿条。具体实施方式带控制手柄2的两片组织牵开板1由轴3铰接,轴3上套有弹簧4,弹簧4两端分别与两片控制手柄2接触;定位齿条6一端与控制手柄2的一片铰接,其另一端穿过控制手柄2另一片;穿过定位齿条6的一片控制手柄2上设置有卡簧5。切开体表,在组织下打隧道,置入闭合状态的双侧组织牵开板1,捏闭控制手柄2,双侧组织牵开板1撑开组织形成手术工作腔,导入内窥镜进行操作。手术完毕,下压定位齿条6,双侧组织牵开板1并拢,从组织内取出。权利要求1.胸腹部体表组织内镜窥器。其特征是带控制手柄(2)的两片组织牵开板(1)由轴(3)铰接,轴(3)上套有弹簧(4),弹簧(4)两端分别与两片控制手柄(2)接触;定位齿条(6)一端与控制手柄(2)的一片铰接,其另一端穿过控制手柄(2)另一片;穿过定位齿条(6)的一片控制手柄(2)上设置有卡簧(5)。专利摘要胸腹部体表组织内镜窥器,属于医疗器械
目前整形外科面临的是由皮肤与粘膜封闭的体表组织,没有现成可用的自然腔隙。工作腔已经成为制约整形外科应用内镜技术的瓶颈,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能建立工作腔的器械。该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带控制手柄2的两片组织牵开板1由轴3铰接,轴3上套有弹簧4,弹簧4两端分别与两片控制手柄2接触;定位齿条6一端与控制手柄2的一片铰接,其另一端穿过控制手柄2另一片;穿过定位齿条6的一片控制手柄2上设置有卡簧5。它的优点是由该器械形成的工作腔隐蔽、手术切口较小;微创、即时止血、出血较少;手术操作空间较宽大,医师操作难度小。文档编号A61B17/02GK2774401SQ200520081558公开日2006年4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5日专利技术者曾宪孔, 施俊生, 邢毅, 王钰童 申请人:曾宪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胸腹部体表组织内镜窥器。其特征是:带控制手柄(2)的两片组织牵开板(1)由轴(3)铰接,轴(3)上套有弹簧(4),弹簧(4)两端分别与两片控制手柄(2)接触;定位齿条(6)一端与控制手柄(2)的一片铰接,其另一端穿过控制手柄(2)另一片;穿过定位齿条(6)的一片控制手柄(2)上设置有卡簧(5)。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宪孔施俊生邢毅王钰童
申请(专利权)人:曾宪孔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