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震隔音的复合板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60798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8: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震隔音的复合板,其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层坚固层、抗震层、隔音层和下层坚固层;所述抗震层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层改性石墨板、中层PETG板和下层改性石墨板;所述隔音层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层改性碳纳米管板、中层聚酰亚胺树脂板和下层改性碳纳米管板。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复合板具备非常优秀的抗震隔音性能。震隔音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震隔音的复合板及其制备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材料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抗震隔音的复合板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用镁质水泥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复合板很多,主要用氧化镁、石膏粉、硅酸粉等原料制成,其缺陷是表面针孔多、抗震性能差。
[0003]CN108166673A公开了一种建筑用复合板,包括上层防护板、抗震框架、支撑架和下层坚固层,上层防护板下侧焊接抗震框架,抗震框架外侧设有支撑架,支撑架下侧焊接有下层坚固层;上层防护板由表层钢板、高密度纤维板和结构岩棉芯层,表层钢板位于上层防护板上下两层且中间镶嵌有高密度纤维板,高密度纤维板下侧镶嵌有结构岩棉芯层,通过设置上层防护板的表层钢板可以提高复合板的强度,并通过高密度纤维板和结构岩棉芯层可以提高复合板的韧性,防止压力过大而导致复合板断裂。然而,该复合板由于采用了达5cm厚的钢板和达5cm厚的高密度纤维板,使得该复合板厚度很大,明显超过10cm,给运输和应用带了巨大的经济成本,且该复合板隔音效果差。
[0004]综上所述,经过申请人的海量检索,本领域至少存在抗震复合板厚度大、隔音差的问题,因此,需要开发或者改进一种抗震隔音的复合板。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为了解决抗震复合板厚度大、隔音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抗震隔音的复合板,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抗震隔音的复合板,其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层坚固层、抗震层、隔音层和下层坚固层;
[0007]所述抗震层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层改性石墨板、中层PETG板和下层改性石墨板;
[0008]所述隔音层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层改性碳纳米管板、中层聚酰亚胺树脂板和下层改性碳纳米管板。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上层改性石墨板的厚度为3.5~5.8mm。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中层PETG板的厚度为1.3~1.8cm。
[0011]进一步地,所述下层改性石墨板的厚度为3.8~6.2mm。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上层改性碳纳米管板的厚度为2.9~4.8mm。
[0013]进一步地,所述中层聚酰亚胺树脂板的厚度为1.3~1.7cm。
[0014]进一步地,所述下层改性碳纳米管板的厚度为3.2~5.5mm。
[0015]进一步地,所述上层改性石墨板包括石墨、硅灰石、石墨烯、羧甲基淀粉钠和聚乙烯醇。
[0016]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硅灰石、石墨烯、羧甲基淀粉钠和聚乙烯醇的质量比为1.9~2.3:4.2~4.8:0.3~0.6:1.8~2.2:0.8~1.1。
[0017]进一步地,所述下层改性石墨板包括石墨、玻璃纤维、石墨烯、碳酸钙和环氧树脂。
[0018]进一步地,所述石墨、玻璃纤维、石墨烯、碳酸钙和环氧树脂的质量比为1.8~2.2:2.7~3.5:0.7~0.9:0.9~1.5:2.8~3.2。
[0019]进一步地,所述上层改性碳纳米管板包括碳纳米管、空心玻璃微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聚氨酯。
[0020]进一步地,所述碳纳米管、空心玻璃微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聚氨酯的质量比为1.6~2.2:2.7~3.3:0.7~1.3:3.6~4.8。
[0021]进一步地,所述下层改性碳纳米管板包括碳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硅藻土和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
[0022]进一步地,所述碳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硅藻土和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的质量比为2.8~3.5:1.6~2.3:3.6~4.3:0.8~1.2。
[0023]进一步地,所述上层坚固层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层钢板和高密度纤维板。
[0024]进一步地,所述上层钢板的厚度为2.2~2.5cm。
[0025]进一步地,所述高密度纤维板的厚度为1.0~1.3cm。
[0026]进一步地,所述下层坚固层包括下层金属面板。
[0027]进一步地,所述下层金属面板的厚度为2.3~2.7mm。
[0028]本技术方案还提供了一种复合板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0029]按质量比2.8~3.5:1.6~2.3:3.6~4.3:0.8~1.2的比例将碳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硅藻土和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混合均匀,得到下层改性碳纳米管板混合物;
[0030]按质量比1.6~2.2:2.7~3.3:0.7~1.3:3.6~4.8的比例将碳纳米管、空心玻璃微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聚氨酯混合均匀,得到上层改性碳纳米管板混合物;
[0031]按质量比1.8~2.2:2.7~3.5:0.7~0.9:0.9~1.5:2.8~3.2的比例将石墨、玻璃纤维、石墨烯、碳酸钙和环氧树脂混合均匀,得到下层改性石墨板混合物;
[0032]按质量比1.9~2.3:4.2~4.8:0.3~0.6:1.8~2.2:0.8~1.1的比例将石墨、硅灰石、石墨烯、羧甲基淀粉钠和聚乙烯醇混合均匀,得到上层改性石墨板混合物;
[0033]将下层金属面板铺设在最底层,从下到上依次铺设有下层改性碳纳米管板混合物、中层聚酰亚胺树脂板、上层改性碳纳米管板混合物、下层改性石墨板混合物、中层PETG板、上层改性石墨板混合物和高密度纤维板,每铺设一层混合物或者板均单独加压,然后在高密度纤维板上面镶嵌上层钢板,得到所述复合板;
[0034]所述下层改性石墨板混合物加热后进行铺设;
[0035]所述上层改性碳纳米管板混合物加热后进行铺设。
[0036]进一步地,所述下层改性石墨板混合物加热的温度为70~85℃。
[0037]进一步地,所述上层改性碳纳米管板混合物加热的温度为80~90℃。
[0038]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复合板具备非常优秀的抗震隔音性能。具体地,本专利技术的复合板创造性地采用了改性石墨板、下层改性石墨板、上层改性碳纳米管板和下层改性碳纳米管板,极大地改善了复合板的抗震隔音性能。更具体地,按照一定比例,将碳纳米管、空心玻璃微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聚氨酯混合得到的上层改性碳纳米管板能够有效改善复合板的隔音性能。按照一定比例,将碳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硅藻土和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混合得到的下层改性碳纳米管板能够进一步有效改善复合板的隔音性能。按照一定比
例,将石墨、硅灰石、石墨烯、羧甲基淀粉钠和聚乙烯醇混合得到的上层改性石墨板能够有效改善复合板的抗震性能。按照一定比例,将石墨、玻璃纤维、石墨烯、碳酸钙和环氧树脂混合得到的下层改性石墨板能够进一步有效改善复合板的抗震性能。
具体实施方式
[0039]为了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其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
[0040]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专利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专利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震隔音的复合板,其特征在于,其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层坚固层、抗震层、隔音层和下层坚固层;所述抗震层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层改性石墨板、中层PETG板和下层改性石墨板;所述隔音层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层改性碳纳米管板、中层聚酰亚胺树脂板和下层改性碳纳米管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改性石墨板包括石墨、硅灰石、石墨烯、羧甲基淀粉钠和聚乙烯醇。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改性石墨板包括石墨、玻璃纤维、石墨烯、碳酸钙和环氧树脂。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改性碳纳米管板包括碳纳米管、空心玻璃微珠、烷基酚聚氧乙烯醚和聚氨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改性碳纳米管板包括碳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硅藻土和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坚固层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上层钢板和高密度纤维板。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坚固层包括下层金属面板。8.一种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复合板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下步骤:按质量比2.8~3.5:1.6~2.3:3.6~4.3:0.8~1.2的比例将碳纳米管、聚二甲基硅氧烷、硅藻土和聚酰胺多胺环氧氯丙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祖学博许就贤窦庆彬冉义奇张永利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东方广厦模块化建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