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对准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9921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8:11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对准机构,包括固定架,固定架位于C型挂架的开口处的一侧;工作部件安装于C型挂架的下方;第一连杆的固定端和固定架在第一固定点处铰接;第一连杆的活动端和C型挂架在第一铰接点处铰接;第一调节杆的端部和固定架在第二固定点处铰接;第一调节套可伸缩套装于第一调节杆上,第一调节套和第一连杆的中部在第六铰接点处铰接;第六铰接点位于第二固定点的上方;第二连杆的固定端和固定架在第三固定点处铰接;第二连杆的活动端和C型挂架第二铰接点处铰接;第二铰接点位于第一铰接点的下部。本申请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对准机构调整角度时需要和固定架保持脱离状态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对准机构


[0001]本申请属于对准机构
,具体涉及一种对准机构。

技术介绍

[0002]机械机构中经常会用到工作部件需要沿着一条直线对准一个固定工作点,但对准角度需要调整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工作部件通常由一套对准机构夹持,对准机构安装于固定的固定架上。
[0003]当固定工作点距固定架较远时,对准机构移动的距离较大,且对准机构会占用较大的体积,因此该类对准机构往往受整机尺寸的限制,导致该类对准机构的角度调整范围较小。部分对准机构还存在不能连续调整角度的问题。还有些对准机构动作时,对准机构和固定架处于脱离状态,当对准机构调整到位后需要再次和固定架固定,因此对于较大的机械存在操作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对准机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对准机构调整角度时需要和固定架保持脱离状态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种对准机构,包括工作部件、C型挂架、固定架、第一连杆、第一调节杆、第一调节套、以及第二连杆;
[0006]所述固定架固定安装,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C型挂架的开口处的一侧;所述工作部件安装于所述C型挂架的下方;
[0007]所述第一连杆的固定端和所述固定架在第一固定点处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活动端和所述C型挂架在第一铰接点处铰接;
[0008]所述第一调节杆的端部和所述固定架在第二固定点处铰接;所述第一调节套可伸缩套装于所述第一调节杆上,所述第一调节套和所述第一连杆的中部在第六铰接点处铰接;所述第六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二固定点的上方;
[0009]所述第二连杆的固定端和所述固定架在第三固定点处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活动端和所述C型挂架第二铰接点处铰接;
[0010]所述第二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的下部。
[00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固定点位于所述第二固定点的斜下方且靠近所述C型挂架的一侧。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C型挂架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杆件、中杆件和下杆件,所述上杆件、所述中杆件和所述下杆件形成C字形结构;所述第一铰接点位于所述上杆件的端部;所述第二铰接点位于所述中杆件的上部。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第二调节杆、第二调节套、第三L型连杆、以及第四连杆;
[0014]所述第二调节杆可伸缩套装于所述第二调节套内,所述第二调节套的中部和所述
C型挂架在第三铰接点处铰接;
[0015]所述第三L型连杆为L字型结构,所述第三L型连杆的拐点和所述C型挂架在第四铰接点处铰接;所述第三L型连杆和所述第二调节套位于所述C型挂架远离所述固定架的一侧;
[0016]所述第二调节杆的端部和所述第三L型连杆的上端在第七铰接点处铰接;所述第七铰接点位于所述第三铰接点的下方;
[0017]所述第四连杆的上端和所述C型挂架在第五铰接点处铰接;所述第五铰接点位于下杆件的端部;
[0018]所述工作部件的对准端和所述第四连杆的下端在第九铰接点处铰接;
[0019]所述工作部件的调整端和所述第三L型连杆的下端在第八铰接点铰接,所述第八铰接点和固定工作点分别位于所述第九铰接点的两侧。
[0020]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铰接点位于所述上杆件和所述中杆件的连接处。
[00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L型连杆包括相连接的上斜杆件和下斜杆件,所述上斜杆件和所述下斜杆件呈设定的夹角;
[0022]所述第四铰接点位于所述上斜杆件和所述下斜杆件的连接处;所述第二调节杆的端部和所述上斜杆件的端部在所述第七铰接点处铰接;所述工作部件的调整端和所述下斜杆件的端部在第八铰接点铰接。
[00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调节杆的一端套装有所述第一调节套,所述第一调节杆的另一端铰接于支座,所述支座固定在所述固定架上;
[0024]调节内杆的一端穿过所述第一调节套后螺纹连接于所述第一调节杆的内部,所述调节内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环形凸台和定位块,所述定位块和所述调节内杆为转动连接,所述环形凸台位于所述定位块和所述第一调节套之间,所述第一调节套和所述定位块连接。
[0025]本技术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002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准机构,本技术的对准机构和工作部件在同一高度范围内,因此整个对准机构和工作部件占用空间小,且高度较低。本技术通过设置多个连杆、C型挂架、以及伸缩驱动部件组合形成连杆机构,能够实现行程放大的作用,使工作部件具有较大的上下移动范围的能力,进而实现较大的角度调节范围,并且该机构控制过程可靠性高,控制精度高,能够提高工作部件角度调节的效率。本技术避免了现有对准机构调节时,对准机构占用体积大、不能连续调整角度、以及需要脱离固定架来调整角度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对准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对准机构的连接示意图。
[00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对准机构的状态一示意图。
[003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对准机构的状态二示意图。
[0032]图5为图1中通过第二固定点和第六铰接点的剖面图。
[0033]图6为图1中通过第一固定点和第一铰接点的剖面图。
[0034]图7为图1中通过第三固定点和第二铰接点的剖面图。
[0035]图8为图1中通过第三铰接点和第七铰接点的剖面图。
[0036]图9为图1中通过第四铰接点和第八铰接点的剖面图。
[0037]图10为图1中通过第五铰接点和第九铰接点的剖面图。
[0038]附图标记:1

固定架;11

第一固定点;12

第二固定点;13

第三固定点;2

第一连杆;23

第六铰接点;3

第一调节组件;31

第一调节杆;32

第一调节套;33

支座;34

调节内杆;35

环形凸台;36

定位块;4

第二连杆;5

C型挂架;51

第一铰接点;52

第二铰接点;53

第三铰接点;54

第四铰接点;55

第五铰接点;56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对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部件(8)、C型挂架(5)、固定架(1)、第一连杆(2)、第一调节杆(31)、第一调节套(32)、以及第二连杆(4);所述固定架(1)固定安装,所述固定架(1)位于所述C型挂架(5)的开口处的一侧;所述工作部件(8)安装于所述C型挂架(5)的下方;所述第一连杆(2)的固定端和所述固定架(1)在第一固定点(11)处铰接;所述第一连杆(2)的活动端和所述C型挂架(5)在第一铰接点(51)处铰接;所述第一调节杆(31)的端部和所述固定架(1)在第二固定点(12)处铰接;所述第一调节套(32)可伸缩套装于所述第一调节杆(31)上,所述第一调节套(32)和所述第一连杆(2)的中部在第六铰接点(23)处铰接;所述第六铰接点(23)位于所述第二固定点(12)的上方;所述第二连杆(4)的固定端和所述固定架(1)在第三固定点(13)处铰接;所述第二连杆(4)的活动端和所述C型挂架(5)第二铰接点(52)处铰接;所述第二铰接点(52)位于所述第一铰接点(51)的下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固定点(13)位于所述第二固定点(12)的斜下方且靠近所述C型挂架(5)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准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C型挂架(5)包括依次连接的上杆件(56)、中杆件(57)和下杆件(58),所述上杆件(56)、所述中杆件(57)和所述下杆件(58)形成C字形结构;所述第一铰接点(51)位于所述上杆件(56)的端部;所述第二铰接点(52)位于所述中杆件(57)的上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对准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调节杆(62)、第二调节套(61)、第三L型连杆(7)、以及第四连杆(9);所述第二调节杆(62)可伸缩套装于所述第二调节套(61)内,所述第二调节套(61)的中部和所述C型挂架(5)在第三铰接点(53)处铰接;所述第三L型连杆(7)为L字型结构,所述第三L型连杆(7)的拐点和所述C型挂架(5)在第四铰接点(54)处铰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宏
申请(专利权)人: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