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8730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5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其包括支撑结构、控制结构与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支撑结构的内部,升降装置与支撑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控制结构设置在支撑结构外部,控制结构通过导线与升降装置相连接。相连接。相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


[0001]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具体涉及为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

技术介绍

[0002]新生儿皮肤角质层薄,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薄弱,免疫力低下,若护理不当,未及时擦拭汗液或尿便,在娇嫩的皮肤上长时间留存刺激,尤其是褶皱处如肛周、阴囊、颈下、腋窝等部位,容易导致皮肤屏障受损,表现为局部皮肤红肿、皮疹,甚至破溃渗液,继而引发感染,导致脓肿、肛瘘等,增加护理难度。应对此类患儿,应充分暴露患处,局部涂抹药物后,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干燥。尿布疹患儿宜采取俯卧位,适当抬高头及胸腹部,处于头高脚低位,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
[0003]但新生儿活泼好动,难以人为的控制其体位姿势,为护理增加难度。本暖箱可完美解决此类问题,底座可依据新生儿胖瘦个性化调节头胸腹及肩颈的高度,保持其处于最舒适的体位,充分暴露肛门、颈部及腋窝等容易淹渍的部位,更有利于恢复。
[0004]对于无此类需求的健康新生儿,本暖箱也可依据患儿体型调节身体各部位高度,使其更安全、舒适的采取俯卧位、侧卧位等各种体位。
[0005]目前所使用的新生儿暖箱没有应对上述疾病的辅助治疗功能,只能是医护人员人工逐一进行辅助治疗,耗时耗力,而且当病患过多时会难以及时照顾每一位患者,进而引发患儿承受不必要的痛苦,延长住院时间,不利于疾病今早康复,引发家长不必要的焦虑等负面情绪。
[0006]本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

技术实现思路

[0007]为了克服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
[0008]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其包括支撑结构、控制结构与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支撑结构的内部,升降装置与支撑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控制结构设置在支撑结构外部,控制结构通过导线与升降装置相连接。
[0009]进一步,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底部支撑架、顶部支撑架、升降导向架、升降固定架与移动结构;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升降导向架的内部,升降装置与升降导向架滑动连接;所述升降固定架与升降装置固定连接。
[0010]优选的,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治疗装置;所述治疗装置包括吸气泵、加热结构、导气结构、过滤结构与吹气结构;所述吸气泵与加热结构均设置在顶部支撑架的内部,吸气泵、加热结构均与顶部支撑架可拆卸连接;所述导气结构与顶部支撑架插接。
[0011]进一步,所述导气结构包括万向软接杆;所述导气结构的一端与过滤结构相连接,另一端与加热结构相连接;所述过滤结构远离导气结构的一端与吹气结构相连接;所述加
热结构远离导气结构的一端与吸气泵相连接。
[0012]优选的,所述治疗装置还包括红外灯;所述红外灯设置在吹气结构的外侧,红外灯与吹气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红外灯通过导线与控制结构相连接,控制结构控制红外灯的开启与关闭。
[0013]进一步,所述顶部支撑架设置在底部支撑架的顶部;所述升降导向架设置在顶部支撑架的内部;所述升降固定架设置在顶部支撑架的内部,升降固定架位于升降导向架的底部,升降固定架与升降导向架固定连接;所述移动结构设置在底部支撑架的底部,移动结构与底部支撑架可拆卸连接。
[0014]进一步,所述升降固定架上至少设置两个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与升降固定架一体连接;所述定位结构与升降装置固定连接。
[0015]进一步,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增压回路与升降单元;设置两个以上的所述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与升降固定架可拆卸连接;所述增压回路包括储存舱、增压舱、增压电机、分流舱、安全阀、泄压管与集流舱;所述升降单元的一端与分流舱相连接,另一端与集流舱相连接。
[0016]进一步,所述增压电机与增压舱相连接;所述增压舱的一端与储存舱通过导管相连接,另一端与分流舱通过导管相连接;所述分流舱与安全阀相连接;所述安全阀的一端与分流舱相连接,另一端通过泄压管与储存舱相连接;所述储存舱与集流舱相连接;所述增压回路内部充满油状液体。
[0017]进一步,所述升降单元包括上升通路、下降通路、升降柱与导向舱;所述上升通路的一端与分流舱相连接,另一端与导向舱的底部相连接。下降通路的一端与导向舱的底部相连接,另一端与集流舱相连接。
[0018]进一步,所述上升通路包括导入管、导入阀与增压管;所述增压管的一端与分流舱相连接,另一端与导入阀相连接;所述导入阀的一端与增压管相连接,另一端通过导入管与导向舱相连接;所述导向舱与升降柱滑动连接;所述导入阀与控制结构通过导线连接。
[0019]进一步,所述下降通路包括导出管、导出阀与回流管;所述导出管的一端与导向舱相连接,另一端通过导出阀与回流管相连接;所述回流管的一端与导出阀相连接,另一端与集流舱相连接;所述导出阀与与控制结构通过导线连接。
[0020]进一步,在所述升降柱的内部设置顶杆,顶杆的顶部与升降柱相连接;所述顶杆设置在导向舱内部,顶杆与导向舱滑动连接;所述升降柱设置在导向舱外部,升降柱与导向舱滑动连接。
[0021]进一步,在所述导向舱的底部设置第一连接端与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以及第二连接端均与导向舱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与导入管插接;第二连接端与导出管插接。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1)对于肛周皮肤腌红患儿需俯卧位暴露肛门者,可依据患儿自身身长,选择胸部及腹部处数个升降单元升起至适当高度,抬高患儿胸部及腹部成弧形,使患儿俯卧位更舒适,同时充分暴露肛门皮肤,医护人员在肛周局部涂抹药物后,使用可移动管状风干机,对准肛周皮肤,选择合适患儿的风力挡位,进行风干处理;2)对于颈部皮肤腌红患儿,可选择颈肩部数个升降单元升起至适当高度,使颈部皮肤充分暴露,局部涂抹药物后风干机风干;3)对于腋下皮肤腌红患儿,可依据患儿胖瘦,自动调节床两侧的数个升降单元升起至适当高度,使腋下皮肤充分暴露,局部涂抹药物后风干机风干:4)可调节
整体倾斜角度,使得患儿可保持舒适的30
°
卧位,防止呛吐奶后反流引发误吸。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断面剖视图;
[0024]图2为本技术的支撑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技术的支撑结构剖视图;
[0026]图4为本技术的升降装置原理示意图;
[0027]图5为本技术的增压回路示意图;
[0028]图6为本技术的升降单元示意图;
[0029]图7为本技术的升降单元局部剖视图;
[0030]图8为本技术的治疗装置示意图;
[0031]图9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侧视图;
[0032]图10为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断面剖视图;
[0033]图中,1、支撑结构;11、底部支撑架;12、顶部支撑架;14、升降导向架;15、升降固定架;16、移动结构;2、控制结构;3、升降装置;31、增压回路;311、储存舱;312、增压舱;313、增压电机;314、分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其包括支撑结构、控制结构与升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支撑结构的内部,升降装置与支撑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控制结构设置在支撑结构外部,控制结构通过导线与升降装置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底部支撑架、顶部支撑架、升降导向架、升降固定架与移动结构;所述升降装置设置在升降导向架的内部,升降装置与升降导向架滑动连接;所述升降固定架与升降装置固定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还包括治疗装置;所述治疗装置包括吸气泵、加热结构、导气结构、过滤结构与吹气结构;所述吸气泵与加热结构均设置在顶部支撑架的内部,吸气泵、加热结构均与顶部支撑架可拆卸连接;所述导气结构与顶部支撑架插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气结构包括万向软接杆;所述导气结构的一端与过滤结构相连接,另一端与加热结构相连接;所述过滤结构远离导气结构的一端与吹气结构相连接;所述加热结构远离导气结构的一端与吸气泵相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治疗装置还包括红外灯;所述红外灯设置在吹气结构的外侧,红外灯与吹气结构可拆卸连接;所述红外灯通过导线与控制结构相连接,控制结构控制红外灯的开启与关闭。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顶部支撑架设置在底部支撑架的顶部;所述升降导向架设置在顶部支撑架的内部;所述升降固定架设置在顶部支撑架的内部,升降固定架位于升降导向架的底部,升降固定架与升降导向架固定连接;所述移动结构设置在底部支撑架的底部,移动结构与底部支撑架可拆卸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固定架上至少设置两个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与升降固定架一体连接;所述定位结构与升降装置固定连接。8.根据权利要求1

7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升降式新生儿多功能治疗床,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增压回路与升降单元;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唐哲丁瑛雪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