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连接车载以太网和传统以太网的转换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84509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连接车载以太网和传统以太网的转换电路,包括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用于连接待测试设备的车载以太网连接器和用于连接PC端的外接连接器,所述车载以太网连接器和所述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电连接,所述外接连接器和所述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和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让开发者可以很方便地将调试电脑连接到带有车载以太网接口的被测试和被调试设备,可加速开发者的车载以太网相关设备的软硬件开发和验证,从而缩短软硬件开发时间,提升开发效率,节省开发成本。节省开发成本。节省开发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连接车载以太网和传统以太网的转换电路


[0001]本技术涉及车载以太网测试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连接车载以太网和传统以太网的转换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车载ECU数量、传感器数量的增多和数据量的增加,对车载网络带宽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原有主流的车载网络如CAN、LIN、FlexRay、MOST等已无法满足ADAS、影音娱乐、自动驾驶、车联网等大数据量高速传输的需求,车载以太网在车辆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0003]整车厂和设备供应商在开发和调试车载以太网相关设备及系统时,需要将PC连入车载以太网络,而车载以太网的接口时单对双绞线而不是传统以太网的8线RJ45接口,这样就缺少了一种传统以太网到车载以太网的转换装置,给开发调试带来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连接车载以太网和传统以太网的转换电路,该转换电路能够提高车载以太网开发和调试的便捷性。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用于连接车载以太网和传统以太网的转换电路,包括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用于连接待测试设备的车载以太网连接器和用于连接PC端的外接连接器,所述车载以太网连接器和所述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电连接,所述外接连接器和所述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电连接,所述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和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电连接。
[0007]进一步的,所述外接连接器为RJ45连接器。
[000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包括第一RGMII接口和第一SGMII接口,所述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包括第二RGMII接口和第二SGMII接口,所述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和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之间的数据交互通过所述第一RGMII接口和第二RGMII接口电连接实现或者通过所述第一SGMII接口和第二SGMII接口电连接实现。
[0009]进一步的,所述转换电路还包括网络变压器,所述网络变压器一端和所述外接连接器电连接、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第二MDI接口电连接。
[0010]进一步的,所述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一起振电路,所述第一起振电路和所述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第一晶振接口电连接。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起振电路包括外接晶体XTAL1、电容C1和电容C2,所述电容C1一端和所述第一晶振接口电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2一端和所述第一晶振接口电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外接晶体XTAL1一端连接在所述电容C1和第一晶振接口之间、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电容C2和第一晶振接口之间。
[0012]进一步的,所述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二起振电路,所述第二起振电路和所述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第二晶振接口电连接。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起振电路包括外接晶体XTAL2、电容C3和电容C4,所述电容C3一端和所述第二晶振接口电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电容C4一端和所述第二晶振接口电连接、另一端接地;所述外接晶体XTAL2一端连接在所述电容C3和第二晶振接口之间、另一端连接在所述电容C4和第二晶振接口之间。
[0014]进一步的,所述转换电路还包括信号保护电路,所述信号保护电路包括静电保护器、共模电感和隔直电路,所述静电保护器和所述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第一MDI接口电连接,所述隔直电路和所述车载以太网连接器电连接,所述共模电感一端和所述静电保护器电连接、另一端和所述隔直电路电连接。
[0015]进一步的,信号保护电路还包括共模端接电路,所述共模端接电路并联在所述隔直电路和车载以太网连接器之间。
[0016]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7]1、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第二MDI接口与外接连接器相连,对外可通过网线连接到PC端;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第一MDI接口与车载以太网连接器相连,对外可通过车载以太网的单对双绞线连接到被测试设备;提供了一个便利的调试工具,开发者可以很方便地将调试电脑连接到带有车载以太网接口的被测试和被调试设备,可加速开发者的车载以太网相关设备的软硬件开发和验证,从而缩短软硬件开发时间,提升开发效率,节省开发成本。
[0018]2、信号保护电路包括静电保护器、共模电感、隔直电路和共模端接电路,静电保护器和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的第一MDI接口电连接,隔直电路和车载以太网连接器电连接,共模电感一端和静电保护器电连接、另一端和隔直电路电连接。共模端接电路并联在隔直电路和车载以太网连接器之间。其中,静电保护器用于静电防护,共模电感用于抑制共模干扰,隔直电路用于阻隔直流,共模端接电路用于减少电路中的共模噪声。信号保护电路提高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转换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0020]1、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10、第一RGMII接口;11、第一SGMII接口;12、第一晶振接口;13、第一MDI接口;2、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20、第二RGMII接口;21、第二SGMII接口;22、第二晶振接口;23、第二MDI接口;3、车载以太网连接器;4、外接连接器;5、信号保护电路;50、静电保护器;51、共模电感;52、隔直电路;53、共模端接电路;6、网络变压器;7、第一起振电路;8、第二起振电路;9、微控制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以下结合较佳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技术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非限制性的详细说明。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
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2]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一种用于连接车载以太网和传统以太网的转换电路,包括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1、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2、和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1电连接的车载以太网连接器3、和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2电连接的外接连接器4,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1和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2电连接,车载以太网连接器3用于连接待测试设备,外接连接器4用于连接PC端,其中,外接连接器4为RJ45连接器。PC端的电脑数据和待测试设备的数据通过以太网物理层芯片1和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2实现互通。该转换电路提高车载以太网开发和调试的便捷性。本专利技术采用1000BASE

T1技术,第一以太网物理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连接车载以太网和传统以太网的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1)、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2)、用于连接待测试设备的车载以太网连接器(3)和用于连接PC端的外接连接器(4),所述车载以太网连接器(3)和所述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1)电连接,所述外接连接器(4)和所述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2)电连接,所述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1)和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2)电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接连接器(4)为RJ45连接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1)包括第一RGMII接口(10)和第一SGMII接口(11),所述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2)包括第二RGMII接口(20)和第二SGMII接口(21),所述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1)和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2)之间的数据交互通过所述第一RGMII接口(10)和第二RGMII接口(20)电连接实现或者通过所述第一SGMII接口(11)和第二SGMII接口(21)电连接实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电路还包括网络变压器(6),所述网络变压器(6)一端和所述外接连接器(4)电连接、另一端和所述第二以太网物理层芯片(2)的第二MDI接口(23)电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换电路还包括第一起振电路(7),所述第一起振电路(7)和所述第一以太网物理层芯片(1)的第一晶振接口(12)电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起振电路(7)包括外接晶体XTAL...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裘伟斌
申请(专利权)人:裕太微上海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