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8114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包括:导管座;扩散应力管,与所述导管座一端连接;导管主体,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内层管、中间层及外层管,所述导管主体设置在所述扩散应力管远离所述导管座的一端,所述扩散应力管靠近导管主体的一端采用螺旋式设计,所述扩散应力管靠近导管座的一端为管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较好的操控性和通过性,还具有很好的柔顺性与安全性,采用螺旋式设计的扩散应力管,能够有效降低导管主体近端的弯折等损伤。折等损伤。折等损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

技术介绍

[0002]伴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国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节奏的加快,心理压力的多元化,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提高,更以脑血管疾病为代表的致死率,已超过恶性肿瘤,成为危害国民健康的头号杀手。心血管疾病的年轻化和多样化,也引起人们的日益关注。
[0003]常见的血管性疾病包含缺血性狭窄和出血性动脉瘤。随着微创介入医学的推广,医疗器械技术的进步,国民意识的提高,加之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手术风险及费用低等优势,使得微创介入逐渐替代传统的外科手术而得以迅速发展。微创介入手术过程中的导管、导丝、球囊及支架类等产品,更是涵盖了术中介入或植入器械的绝大多数。借助于医学影像设备的辅助,通过动脉或静脉穿刺,建立血管通路,将器械送至目标血管位置,最终实现临床常见血管狭窄的扩张,血栓的移除以及动脉瘤封堵等疾病的治疗。
[0004]公开号为CN107376101A的专利公开描述了一种用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微导管,该导管包括管座、扩散应力管、管身和头端;扩散应力管套在管座与管身连接处的外部,并通过倒扣的方式与管座固定在一起;管身包括内衬层、加强层和外套层;加强层包括编织段、搭接段和螺旋段。其中编织段靠近管座,螺旋段靠近头端,搭接段位于编织段和螺旋段之间;螺旋段采用单根螺旋丝制成螺旋弹簧的结构。该专利描述的微导管既具有良好的推送性,又具有良好的柔顺性和通过性,同时头端具有良好的形状保持能力。但是,导管远端仅采用单螺旋结构设计,易造成导管远端在迂曲病变的头端变形,失去其保型能力。该微导管未在导管轴向方向上设置增强丝,使导管近端的操控能力及远端的抗拉力低,影响导管在临床使用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编织段和螺旋段采用“搭接”方式,会造成搭接处外径偏大,影响导管近端力的传递及其整体通过性,甚至造成搭接点内外层管的分离,影响安全性。
[0005]公开号为CN109498957A的专利公开描述了一种新型微导管,从远端至近端依次设置的头端、管身、扩散应力管以及针座,其中:所述头端内掺杂有显影性物料,所述头端和所述管身之间设有显影环;所述管身由外至内依次包括外套层、编织加强层、编织层以及内衬层;以及所述管身近端与所述针座的固定连接,所述管身近端与所述针座连接处套设有所述扩散应力管。该专利描述的新型微导管具有很强的推送性能、抗弯折性能和跟踪性能,同时导管从远端到近端逐渐变硬,这样能保证远端的柔顺性和形状保持性能。公开号为CN108904007A的专利公开描述了一种颅内支撑导管,包括构建颅内取栓通道的管体,所述管体包括内衬和外壳,管体的其中一段为加强段,在所述加强段中设有位于内衬和外壳之间的至少两层加强层,其中至少有一层为螺旋线圈结构,至少有一层为网状结构。该专利描述的颅内支撑导管,通过对加强层的改进可以获得良好的抗扭结性以及显著的推送性。
[0006]公开号CN109498957A通体采用编织结构设计,专利CN108904007A,中间层采用两
层以上结构设计。看似都解决了临床远端对抗拉性能及近端操控性能的要求,但两种结构设计的中间层,会造成导管整体外径的变大,影响通过性。远端的编织和编织加螺旋弹簧结构设计会影响其柔顺性,降低其通过病变的能力,使尖端硬度增加,提高了损伤血管内壁的风险。远端虽均以采用较低硬度的材料,但软料与导管内层管的粘接性能会因采用编织结构而降低,易造成导管远端分层,导致其安全性与有效性受到影响。
[0007]临床上使用的导管类产品虽然很多,但是大都存在一些缺陷,无法有效兼顾手术过程中对导管安全性和有效性等综合性能的要求。手术过程中,需要导管近端具有很好的操控性,实现近端力到远端力的有效传递,需要导管远端具有很好的柔顺性,使其更易通过迂曲病变,最大程度地降低头端对血管内壁的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8]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具有较好的操控性和通过性,同时还具有很好的柔顺性与安全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包括:
[0009]导管座;
[0010]扩散应力管,与所述导管座一端连接;
[0011]导管主体,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内层管、中间层及外层管,所述导管主体设置在所述扩散应力管远离所述导管座的一端,所述扩散应力管靠近导管主体的一端采用螺旋式设计,所述扩散应力管靠近导管座的一端为管体。
[0012]可选地,所述扩散应力管采用如下材料中的一种:聚氨酯、聚烯烃、聚酰胺或硅胶。
[0013]可选地,所述中间层为金属材料,所述金属材料为以下材料中的一种:不锈钢、镍钛合金、铂铱合金、钨或黄金。
[0014]可选地,所述内层管材料为高分子材料。
[0015]可选地,所述中间层为高分子材料。
[0016]可选地,所述导管主体远离所述扩散应力管的一端还设置有显影段。
[0017]可选地,所述显影段采用镂空金属环或螺旋弹簧设计。
[0018]可选地,所述显影段的显影材料包括如下材料中的一种:硫酸钡、氧化铋或钨粉。
[0019]可选地,所述外层管的表面含有亲水涂层,所述亲水涂层为聚乙烯吡络烷酮或透明质酸。
[0020]可选地,远离所述扩散应力管的一端的外层管材料邵氏硬度范围在 40A

85A;
[0021]和/或,所述导管主体外径范围在0.30

3.00mm,所述导管主体内径范围在0.20

2.30mm。
[002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具有较好的操控性和通过性,还具有很好的柔顺性与安全性。采用螺旋式设计的扩散应力管,能够有效降低导管主体近端的弯折等损伤。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是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中扩散应力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a)、图3(b)、图3(c)和图3(d)是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中中间层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4(a)和图4(b)是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中间层编织段的编织结构示意图;
[0027]图5(a)、图5(b)、图5(c)和图5(d)是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中间层近端编织段的A

A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6(a)、图6(b)、图6(c)和图6(d)是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中间层远端弹簧段的B

B横截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7(a)和图7(b)是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中间层远端镂空显影环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8是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中间层远端显影弹簧圈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9(a)和图9(b)是具有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管座;扩散应力管,与所述导管座一端连接;导管主体,包括由内到外依次设置的内层管、中间层及外层管,所述导管主体设置在所述扩散应力管远离所述导管座的一端,所述扩散应力管靠近导管主体的一端采用螺旋式设计,所述扩散应力管靠近导管座的一端为管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扩散应力管采用如下材料中的一种:聚氨酯、聚烯烃、聚酰胺或硅胶。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为金属材料,所述金属材料为以下材料中的一种:不锈钢、镍钛合金、铂铱合金、钨或黄金。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层管材料为高分子材料。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螺旋式扩散应力管的增强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层为高分子材料。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国锋谢明臣陈玮梁晨辉娄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英威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