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混凝土桩柱与基坑支护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7040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预制混凝土桩柱与基坑支护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连接结构,该结构包括预制混凝土管桩、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和第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所述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通过混凝土桩帽环绕设置在预制混凝土管桩的顶部四周;所述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间隔设在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下方,其通过第一钢筋混凝土环梁环绕设置在预制混凝土管桩的四周;所述第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间隔设在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下方,其通过第二钢筋混凝土环梁环绕设置在预制混凝土管桩的四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预制混凝土管桩直接用作上部内支撑立柱,从而实现替代传统施工中的钻孔灌注桩+钢立柱的竖向支撑体系。立柱的竖向支撑体系。立柱的竖向支撑体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混凝土桩柱与基坑支护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预制混凝土桩柱与基坑支护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连接结构,属于结构工程及岩土工程


技术介绍

[0002]在常规的基坑支护工程中竖向构件包括立柱和立柱桩两部分。其中立柱常采用角钢格构柱、H型钢、钢管或者钢管混凝土柱;立柱桩采用钻孔灌注桩。根据工程需要.对立柱和立柱桩进行组合设计。对于大面积深基坑工程,竖向支撑系统采用上述组合型式,具有如下缺点:
[0003](1)环境污染大:由于立柱桩采用钻孔灌注桩形式,在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废弃的泥浆,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0004](2)施工进度慢:相较于预制混凝土管桩而言,钻孔灌注桩的成桩速度远低于预制桩,且随着的桩径、桩长增加,功效差距越专利技术显。
[0005](3)质量控制难:钻孔灌注桩成孔孔径、垂直度、沉渣厚度、混凝土浇筑及以钢筋笼及钢立柱现场加工安装等质量关键点多,控制难度大。
[0006](4)施工工艺缺陷:灌注桩混凝土浇筑时侵入钢立柱内部多余混凝土需要人工凿除,费时费工,且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结构内部缺陷及渗漏。
[0007](5)施工工艺复杂:前期桩基施工中包含钻孔、清孔、钢筋笼及钢立柱吊装、水下混凝土浇筑,后期土方开挖及结构制作阶段包含桩头浮渣凿除、钢筋调直锚固等多道工序,进而导致现场施工组织管理程序变得较为繁琐。
[0008](6)施工费用高:钻孔灌注桩以及钢立柱施工成本远高于预制桩,同时,为保证上部钢立柱能插入灌注桩中,灌注桩直径较大,甚至远大于桩基设计承载力需要的桩径,进一步增加了费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9]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混凝土桩柱与基坑支护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连接结构,替代传统施工中的钻孔灌注桩+钢立柱的竖向支撑体系,克服了环境污染大,场地条件多、施工进度慢、质量控制难、施工工艺缺陷、施工费用高等一系列问题。
[0010]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预制混凝土桩柱与基坑支护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连接结构,该结构包括预制混凝土管桩、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和第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所述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通过混凝土桩帽环绕设置在预制混凝土管桩的顶部四周,所述混凝土桩帽的下端设有管桩内混凝土柱、内部设有与管桩端板相焊接的桩帽锚筋,所述混凝土桩帽、管桩内混凝土柱和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为一体浇筑结构;所述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间隔设在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下方,其通过第一钢筋混凝土环梁环绕设置在预制混凝土管桩的四周,所述第一钢筋混凝
土环梁与混凝土桩帽之间连接有竖向吊筋,并且第一钢筋混凝土环梁与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为一体浇筑结构;所述第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间隔设在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下方,其通过第二钢筋混凝土环梁环绕设置在预制混凝土管桩的四周,第二钢筋混凝土环梁与第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为一体浇筑结构。
[0011]进一步的,所述混凝土桩帽呈方形,在混凝土桩帽内设有立方钢筋笼,所述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内设有内支撑钢筋,该内支撑钢筋在混凝土桩帽中贯通布置并与立方钢筋笼绑扎在一起。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环梁内设有环梁环筋、环梁箍筋和环梁腰筋,所述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设有内支撑钢筋,该内支撑钢筋前端伸入第一钢筋混凝土环梁内。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环梁内设有环梁环筋、环梁箍筋和环梁腰筋,所述第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设有内支撑钢筋,该内支撑钢筋前端伸入第二钢筋混凝土环梁内。
[0014]进一步的,所述环梁环筋和环梁腰筋的端部分别采用正反丝连接套筒相连接。
[00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钢筋混凝土环梁靠近预制混凝土管桩的内侧壁上设有钢套箍,所述钢套箍套接在预制混凝土管桩四周,其外侧壁与第二钢筋混凝土环梁浇筑在一起,内侧壁与预制混凝土管桩外壁之间通过结构胶灌注密实。
[0016]进一步的,所述钢套箍为两个半圆形钢套在接缝处焊接而成。
[0017]进一步的,所述钢套箍的四周焊接有抗剪栓钉和抗剪环筋。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解决了内支撑在管桩立柱节点位置的抗弯、抗剪及水平传力问题,将预制混凝土管桩直接用作上部内支撑立柱,从而实现替代传统施工中的钻孔灌注桩+钢立柱的竖向支撑体系,该结构可以大大降低工程成本、提高施工速度、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各类资源消耗。
[0019]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立剖面图。
[0021]图2中(a)、(b)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位置的平剖面大样图。
[0022]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位置的平剖面大样图。
[0023]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道及以下各层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位置的平剖面大样图。
[0024]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钢筋抗剪环细部大样做法。
[0025]图中标记:1

预制混凝土管桩,2

方形混凝土桩帽,3

三向立方钢筋笼,4

管桩端板, 5

桩帽锚筋,6

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7

内支撑钢筋,8

管桩内混凝土柱,9

竖向吊筋, 10

第一钢筋混凝土环梁,11

环梁环筋,12

正反丝连接套筒,13

环梁箍筋,14

环梁腰筋, 15

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16

第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17

钢套箍,18

结构胶,19
‑ꢀ
抗剪栓钉,20

抗剪环筋,21

第二钢筋混凝土环梁。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
[0027]请参阅图1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预制混凝土桩柱与基坑支护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连接结构,该结构包括预制混凝土管桩1、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6、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15和第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16,所述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15通过方形混凝土桩帽2环绕设置在预制混凝土管桩1的顶部四周,所述混凝土桩帽2 的下端设有管桩内混凝土柱8、内部设有与管桩端板4相焊接的桩帽锚筋5,所述方形混凝土桩帽2、管桩内混凝土柱8和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6为一体浇筑结构;所述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15间隔设在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6的下方,其通过第一钢筋混凝土环梁10环绕设置在预制混凝土管桩1的四周,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环梁10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混凝土桩柱与基坑支护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预制混凝土管桩、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和第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所述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通过混凝土桩帽环绕设置在预制混凝土管桩的顶部四周,所述混凝土桩帽的下端设有管桩内混凝土柱、内部设有与管桩端板相焊接的桩帽锚筋,所述混凝土桩帽、管桩内混凝土柱和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为一体浇筑结构;所述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间隔设在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下方,其通过第一钢筋混凝土环梁环绕设置在预制混凝土管桩的四周,所述第一钢筋混凝土环梁与混凝土桩帽之间连接有竖向吊筋,并且第一钢筋混凝土环梁与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为一体浇筑结构;所述第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间隔设在第二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下方,其通过第二钢筋混凝土环梁环绕设置在预制混凝土管桩的四周,第二钢筋混凝土环梁与第三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为一体浇筑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桩柱与基坑支护钢筋混凝土内支撑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桩帽呈方形,在混凝土桩帽内设有立方钢筋笼,所述第一道钢筋混凝土内支撑内设有内支撑钢筋,该内支撑钢筋在混凝土桩帽中贯通布置并与立方钢筋笼绑扎在一起。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预制混凝土桩柱与基坑支护钢筋混凝土内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国鼎黎德琳陈晓凤邵程朱胜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金宸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