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常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除藻综合利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6923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除藻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除藻综合利用装置,包括:发酵箱,用于供收集的藻类提供发酵的空间,发酵箱内安装有第二反应组件;储存筒,用于供待反应的藻类放置,储存筒的输出端端口处安装有控制组件,储存筒内安装第一反应组件,筛网传送带,用于将藻类输送至储存筒内;第三反应组件,用于使得藻类絮凝并吸附转运在筛网传输带上;浮力组件,用于提供浮力使除藻综合利用装置悬浮在水面,通过电絮凝收集并通过高密度电流对藻细胞进行破壁,使胞内物质析出,经过析出后的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产生甲烷和氢气,利用电刺激的微生物可以快速产生甲烷和氢气,降低了存储时间。间。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除藻综合利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除藻设备
,尤其是涉及一种除藻综合利用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华频繁爆发,对湖泊水域饮用水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对藻的处理是目前水环境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现有处理方法包括物理法(打捞、过滤等)、化学法(添加除藻剂、沉淀剂等)和生物法(养鱼等),具有能耗高、二次污染严重和效率低等弊端。
[0003]藻其实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但是目前在利用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难分离,藻细胞尺寸微小同时胞外较高负电势使其具有较强静电斥力,导致藻细胞可较为稳定的悬浮于水溶液中而难以分离;其次目前微藻细胞破壁和胞内成分析困难,目前采用的热解或酶解法,高能耗和经济投入大,不经济。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藻类难分离,藻细胞尺寸微小同时胞外较高负电势使其具有较强静电斥力,导致藻细胞可较为稳定的悬浮于水溶液中而难以分离;其次目前微藻细胞破壁和胞内成分析困难,目前采用的热解或酶解法,高能耗和经济投入大,不经济的问题,提供一种除藻综合利用装置。
[0005]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除藻综合利用装置,包括:
[0006]发酵箱,用于供收集的藻类提供发酵的空间,发酵箱内安装有第二反应组件;
[0007]储存筒,用于供待反应的藻类放置,储存筒的输出端和发酵箱的输入端连通,储存筒的输出端端口处安装有控制组件,储存筒内安装第一反应组件,
[0008]筛网传送带,用于将藻类输送至储存筒内,筛网传送带的输入端位于水面下方,筛网传送带的输出端位于储存筒的输入端上方;
[0009]第三反应组件,用于使得藻类絮凝并吸附转运在筛网传输带上,第三反应组件位于筛网传送带上方;
[0010]浮力组件,用于提供浮力使除藻综合利用装置悬浮在水面,浮力组件安装在发酵箱上,通过电絮凝收集并通过高密度电流对藻细胞进行破壁,使胞内物质析出,经过析出后的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产生甲烷和氢气,利用电刺激的微生物可以快速产生甲烷和氢气,降低了存储时间。
[0011]为了解决反应组件阴阳极设置的问题,进一步包括第一反应组件、第二反应组件和第三反应组件均为电极板,第一反应组件和第二反应组件的阴阳极为不锈钢板,第三反应组件的阴阳极为铝质板。
[0012]为了解决反应组件电流密度对藻类处理的影响的问题,进一步包括第一反应组件的阴阳极之间的电流密度是30

50mA/cm2,第二反应组件的阴阳极之间的电流密度是0.1

0.8mA/cm2,第三反应组件的阴阳极之间的电流密度是1

4mA/cm2。
[0013]为了解决絮凝的藻类收集困难的问题,进一步包括第三反应组件底面安装有呈斗形的托盘,托盘底面具有狭缝,托盘上的狭缝用于将藻类导引至筛网传送带上,托盘通过支架和筛网传送带连接。
[0014]为了解决浮力组件如何布置的问题,进一步包括浮力组件为具有悬浮空腔的箱体,箱体的悬浮空腔内安装有电池。
[0015]进一步包括发酵箱底部安装有排废管,发酵箱顶部安装有排气管。
[0016]进一步包括控制组件包括排出盖、连接绳以及浮球,排出盖一端和铰接安装在储存筒的输出端端口,浮球位于储存筒内,连接绳一端和浮球固定连接,另一端和排出盖远离铰接部一端固定连接。
[0017]进一步包括筛网传送带两端分别通过支架连接发酵箱和储存筒。
[001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除藻综合利用装置,通过电絮凝收集并通过高密度电流对藻细胞进行破壁,使胞内物质析出,经过析出后的物质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发酵产生甲烷和氢气,利用电刺激的微生物可以快速产生甲烷和氢气,降低了存储时间;
[0019]可以在湖面游荡长时间对藻进行收集、浓缩和发酵,并产生可燃气体;
[0020]该过程迅速反应,加快发酵过程,从而使设备小巧,无需大体积长时间发酵;
[0021]该设备处理彻底,通过发酵后的藻无毒无害,可以直接排入水体中;
[0022]设备无需人工控制,操作简单。
附图说明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4]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是本专利技术托盘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中:1、发酵箱,11、排废管,12、排气管,2、第二反应组件,3、储存筒,4、控制组件,41、排出盖,42、连接绳,43、浮球,5、第一反应组件,6、筛网传送带,7、第三反应组件,8、浮力组件,9、托盘,91、狭缝,10、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7]现在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构成。
[0028]如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一种除藻综合利用装置,包括:
[0029]发酵箱1,用于供收集的藻类提供发酵的空间,发酵箱1内安装有第二反应组件2,发酵箱1底部安装有排废管11,发酵箱1顶部安装有排气管12,排废管11和排气管12上均安装有磁控阀,发酵箱1内安装在有用于检测反应程度的传感器、用于检测废液的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气体的传感器;
[0030]如图1所示,图1中曲线代表液面,储存筒3,用于供待反应的藻类放置,储存筒3的输出端和发酵箱1的输入端连通,储存筒3的输出端端口处安装有控制组件4,储存筒3内安装第一反应组件5,控制组件4包括排出盖41、连接绳42以及浮球43,排出盖41一端和铰接安装在储存筒3的输出端端口,浮球43位于储存筒3内,连接绳42一端和浮球43固定连接,另一端和排出盖41远离铰接部的一端固定连接,浮球43悬浮产生浮力驱使排出盖41转动,使得
储存筒3和发酵箱1连通;
[0031]如图1所示,筛网传送带6,用于将藻类输送至储存筒3内并进行二次反应,筛网传送带6的输入端位于水面下方,筛网传送带6的输出端位于储存筒3的输入端上方,筛网传送带6两端分别通过支架连接发酵箱1和储存筒3,筛网传送带6输送进储存筒3内的藻类呈粘稠的液体状,因此能够使得浮球43悬浮;
[0032]如图1所示,第三反应组件7,用于使得藻类絮凝并吸附转运在筛网传输带上,第三反应组件7具有三个电机板,且呈竖直排放,第三反应组件7位于筛网传送带6上方,第三反应组件7底面安装有呈斗形的托盘9,托盘9能够收集絮凝的藻类,如图2所示,托盘9底面具有狭缝91,托盘9上的狭缝91用于将藻类导引至筛网传送带6上,托盘9通过支架和筛网传送带6连接,狭缝91宽2

4cm,狭缝91正对并靠近筛网传送带6,从狭缝91滑落的物体正好掉落在筛网传送带6上;
[0033]如图1所示,浮力组件8,用于提供浮力使除藻综合利用装置悬浮在水面,悬浮时储存筒3的端口高于水面,浮力组件8安装在发酵箱1上,浮力组件8为具有悬浮空腔的箱体,箱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除藻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是,包括:发酵箱(1),用于供收集的藻类提供发酵的空间,所述发酵箱(1)内安装有第二反应组件(2);储存筒(3),用于供待反应的藻类放置,所述储存筒(3)的输出端和发酵箱(1)的输入端连通,所述储存筒(3)的输出端端口处安装有控制组件(4),所述储存筒(3)内安装第一反应组件(5),筛网传送带(6),用于将藻类输送至储存筒(3)内,所述筛网传送带(6)的输入端位于水面下方,所述筛网传送带(6)的输出端位于储存筒(3)的输入端上方;第三反应组件(7),用于使得藻类絮凝并吸附转运在筛网传输带上,所述第三反应组件(7)位于筛网传送带(6)上方;浮力组件(8),用于提供浮力使除藻综合利用装置悬浮在水面,所述浮力组件(8)安装在发酵箱(1)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除藻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组件(5)、第二反应组件(2)和第三反应组件(7)均为电极板,第一反应组件(5)和第二反应组件(2)的阴阳极为不锈钢板,第三反应组件(7)的阴阳极为铝质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除藻综合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应组件(5)的阴阳极之间的电流密度是30

50mA/cm2,第二反应组件(2)的阴阳极之间的电流密度是0.1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若雪马建锋朱方彭明国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