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人工引雷系统及其引雷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565999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7: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人工引雷系统及其引雷方法,涉及人工引雷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引雷装置和地面指令发射单元,引雷装置安装在无人机上;引雷装置包括控制模块和缓冲模块;控制模块包括控制电路板和降落伞弹射装置,降落伞弹射装置与控制电路板之间电性连接;缓冲模块包括缓冲盒、引雷金属棒和细金属导线,缓冲盒安装在控制模块底部;细金属导线一端连接在缓冲盒内部,细金属导线另一端连接在引雷金属棒上,且细金属导线缠绕在引雷金属棒周侧面上。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引雷装置安装到无人机上,并通过地面指令发射单元向引雷装置发送控制指令,解决了传统的“火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人工引雷系统及其引雷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人工引雷
,特别是涉及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人工引雷系统及其引雷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人工引雷是指在雷暴云生成并且发展的过程之中,在适宜的条件之下,人为地将闪电触发的技术。人工引雷技术可以将原本发生时间、发生位置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的自然闪电人为地引发并且引导至特定区域,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闪电的“可控性”,方便对闪电进行后续的观测,其不仅可以为雷电科学研究提供宝贵的观测数据,而且能够模拟在自然闪电发生的时候各种器件以及防雷设备的工作情况,对雷电科学以及防雷技术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意义。
[0003]传统的人工引雷技术一般指的是“火箭

导线”技术,在雷暴发生的时候朝云体发射一支引雷火箭,引雷火箭后面拖带一段一端接地的细金属导线。金属导线一般预先缠绕在地面的线轴之上,火箭安装在方向朝向天空的金属导轨之上。当雷暴接近观测场地的时候,实验人员在预制金属板房构成的观测室内通过天气雷达图、快慢电场仪等的实时观测数据,结合自身经验判断火箭发射时机。火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人工引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引雷装置,所述引雷装置安装在无人机上,通过所述无人机将所述引雷装置带到雷暴云云体附近;以及地面指令发射单元,所述地面指令发射单元用于向所述引雷装置发送操作指令;所述引雷装置包括控制模块和缓冲模块;其中,所述控制模块包括:控制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板用于接收来自所述地面指令发射单元的操作指令;以及降落伞弹射装置,所述降落伞弹射装置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电性连接,通过所述控制电路板控制所述降落伞弹射装置进行展开;所述缓冲模块包括:缓冲盒,所述缓冲盒安装在所述控制模块底部;以及引雷金属棒,所述引雷金属棒安装在所述缓冲盒内部,且所述引雷金属棒处于竖立状态;以及细金属导线,所述细金属导线一端连接在所述缓冲盒内部,所述细金属导线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引雷金属棒上,且所述细金属导线缠绕在所述引雷金属棒周侧面上,所述细金属导线直径一般为0.2mm,长度一般为200

500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人工引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控制防护盒,所述控制防护盒底部设置有螺纹连接口,所述缓冲盒顶部设置有与所述螺纹连接口螺纹配合的螺纹连接柱;以及北斗导航定位芯片,所述北斗导航定位芯片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电性连接,其用于所述引雷装置掉落地面时的搜寻定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人工引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供电电池,所述供电电池、北斗导航定位芯片和控制电路板均设置在所述控制防护盒内部,所述降落伞弹射装置折叠设置在所述控制防护盒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人工引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模块还包括:电控钳,所述电控钳安装在所述缓冲盒内部,所述引雷金属棒通过所述电控钳进行夹持固定;所述电控钳与所述控制电路板之间电性连接;以及放线通孔,所述放线通孔设置在所述缓冲盒底部,且所述引雷金属棒正对所述放线通孔。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人工引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电电池用于对所述控制电路板、北斗导航定位芯片、降落伞弹射装置以及电控钳进行供电。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人工引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防护盒设置成圆柱体型结构,所述缓冲盒设置成流线型结构,且所述控制防护盒与所述缓冲盒连接处外径相同。7.一种基于无人机平台的人工引雷系统的引雷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鑫陆高鹏李晓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