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丘陵带乡村雨水利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547296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6: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山区丘陵带乡村雨水利用系统,包括由高到低依次布置的住宅、家禽家畜舍、化粪池以及连通住宅、家禽家畜舍、化粪池的滤排系统;所述滤排系统包括设于住宅与家禽家畜舍之间台地的依次连通的第一渗滤空间、第二渗滤空间、隔离空间与蓄水池,其中第一渗滤空间高于第二渗滤空间,第二渗滤空间高于或等于隔离空间,隔离空间高于蓄水池地表部分;蓄水池的出口通过洗涤管接入家禽家畜舍,家禽家畜舍汇集的污水通过汇集管与化粪池连通,化粪池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接入农田。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将人居用水宅与家禽、家畜养殖用水结合,利用收集降雨进行农舍用水的补充,解决现有乡村给、排水问题,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山区丘陵带乡村雨水利用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水资源利用领域,具体是一种山区丘陵带乡村雨水利用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我国是一个多山多丘陵的国家,乡村农舍许多都位于山区、丘陵地带,农舍建筑多为自建房,不规范操作容易出现倾覆和滑移的问题。山区、丘陵地带的农舍建筑有着较大的坡地台地,在降水期集水时间较短,雨水径流路径及历时也较短,所以降水径流会带有周边泥沙石等杂物随径流一起冲刷,强降水渗流容易诱发坡地地质灾害,威胁人员安全,影响建筑安全。
[0003]农村人们随田散居,几户人家即聚集为一个农宅组团,造成农村农户居住零散,加之生产、生活用水相比城市较为落后,造成农村环境卫生污染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0004]一是水资源浪费问题。农舍具有随田散居的习惯,几户人家即聚集为一个农宅组团,距离集中供水点较远,给水输送距离、用量以及水压都无法控制,给水管道较长,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若挤兑用水期间,不仅易造成水压不足,给乡村带来用水困难,出现停水或断水现象。而且管道后期维护保养的成本要高于城镇数倍。其给水主要用可分为生活及生产两大类,而如厕冲水、排便、家禽养殖、农田浇灌、绿化养护这类对水质要求不太高的用水,却带来了大量的建设及养护成本。
[0005]二是污水直排的环境污染。当前生活污水、厕所卫生、家禽、家畜养殖废水的处理,山区与偏远地区,乡村相比城镇,市政排污管道建设无法完备,大部分养殖废水采用直排入河的方式或者直接排入低洼地带,造成对周边水体及环境造成不可逆的直接污染,且养殖废水产生的气味污染,对人居环境照成了深远的影响。
[0006]三尿粪没有归田。有条件的地区新建了污水处理厂,虽然解决了一个小型区域的污水处理问题,但是带来的管道建设成本较高,生活产生的尿、粪等天然有机肥没有被利用肥田,造成大量农业化肥的使用,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所要解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山区丘陵带乡村雨水利用系统,在锚固乡村农舍所处台地安全的基础上,将人居用水宅与家禽、家畜养殖用水结合,对如厕冲水、排便、家禽养殖、农田浇灌、绿化养护等这类对水质要求太高的用水,利用收集降雨进行农舍用水的补充,解决现有乡村给、排水问题,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0008]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9]一种山区丘陵带乡村雨水利用系统,包括由高到低依次布置的住宅、家禽家畜舍、化粪池以及连通住宅、家禽家畜舍、化粪池的滤排系统;所述滤排系统包括设于住宅与家禽家畜舍之间台地的依次连通的第一渗滤空间、第二渗滤空间、隔离空间与蓄水池,其中第一渗滤空间高于第二渗滤空间,第二渗滤空间高于或等于隔离空间,隔离空间高于蓄水池地
表部分;蓄水池的出口通过洗涤管接入家禽家畜舍,家禽家畜舍汇集的污水通过汇集管与化粪池连通,化粪池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接入农田。
[0010]进一步的,所述住宅设有具有农舍屋面,农舍屋面外端的下部设有与滤排系统连通的雨水管。
[00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渗滤空间与所述第一渗滤空间之间采用挡墙间隔。
[0012]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渗滤空间由上至下分为第一蓄水层、砂层、反滤碎石覆盖层、第一素土夯实层,第一蓄水层用于给来不及下渗的雨水提供存储径流空间,砂层用于拦截径流携带的污染物以及通风,反滤碎石覆盖层采用大小不同的碎石或卵石,第一蓄水层上种植有植物,位于反滤碎石覆盖层底部设有收集花管,然后通过第一引流管进入第二渗滤空间。
[0013]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渗滤空间由上至下分为第二蓄水层、覆盖层、人工填料层、第二素土夯实层,覆盖层采用火山石或珍珠岩堆积而成,人工填料层采用陶质的颗粒填充,第二蓄水层种植有植物,第二渗滤空间底部设有与蓄水池连接的第二引流管。
[0014]进一步的,所述隔离空间采用种植小乔木及灌木形成。
[0015]进一步的,所述蓄水池由活动隔板分隔为两个空间,上方分别设有翻盖板。
[0016]进一步的,所述家禽家畜舍分为相互独立的为操作空间与家禽区、家畜区三个部分,家禽家畜舍的地面采用上部为格栅、下部为格栅的双层结构,格栅上设有与蓄水池连通的洗涤管,坡度地面的坡度控制在0.5~1%,最低点设置汇集口接入汇集管。
[0017]进一步的,所述洗涤管在进入家禽家畜舍之前的位置设有逆止阀。
[0018]进一步的,所述农田中设有与所述出水管连通的灌溉花管,灌溉花管上开设多个出水口,所述化粪池的出水口与所述出水管之间设有调控器。
[0019]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0]其一,保障了山区丘陵地带,位于台地上建筑基础安全,防止了降雨冲刷带来的次生灾害;
[0021]其二,减少了给、排水管道建设、养护的费用,利用降雨的收集储存与综合利用,实现了实现了人类、家禽、家畜的清洁需求,实现了水资源的节水及综合利用,减少了废水净化成本,同时利用生化反应实现了生态循环;
[0022]其三,实现了乡村生产、生产、生态一体化,保持了家禽、家畜圈养的卫生,减少了农村生产的异味,保持了乡村的干净整洁;
[0023]其四,本专利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山区丘陵地带,且无需额外动力,使用过程中全程自流,实现了能源的节约与利用;
[0024]其五,形成的渗滤空间与隔离空间,不仅净化了家禽、家畜产生的异味,还能吸收周围环境的粉尘等空气污染物,提升了人居环境质量。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技术山区丘陵带乡村雨水利用系统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技术中滤排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技术中家禽家畜舍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4是家禽家畜舍地面分层示意图;
[0029]图5是灌溉花管示意图。
[0030]图中附图标记分述如下:
[0031]1—住宅、2—家禽家畜舍、3—化粪池、4—农田、5—滤排系统;
[0032]1.1—农舍屋面、1.2—农舍室内、1.3—台地、1.4—原始地面线;
[0033]2.1—主屋面、2.2—次屋面、2.3—调节板、2.4—操作空间、2.5—家禽区、2.6—家畜区;
[0034]5.1—雨水管、5.2—第一渗滤空间、5.3—第二渗滤空间、5.4—隔离空间、5.5—蓄水池、5.6—洗涤管、5.7—逆止阀、5.8—汇集管、5.9—出水管、5.10—灌溉花管、5.11

出水口、5.12

格栅、5.13

坡度地面;
[0035]5.1.1—消能石块、5.2.1—第一蓄水层、5.2.2—砂层、5.2.3—反滤碎石覆盖层、5.2.4

第一素土夯实层、5.3.1—第二蓄水层、5.3.2—覆盖层、5.3.3—人工填料层、5.3.4

第二素土夯实层、5.5.1—检修口、5.5.2—活动隔板、5.5.3—收集花管、5.5.4—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山区丘陵带乡村雨水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由高到低依次布置的住宅、家禽家畜舍、化粪池以及连通住宅、家禽家畜舍、化粪池的滤排系统;所述滤排系统包括设于住宅与家禽家畜舍之间台地的依次连通的第一渗滤空间、第二渗滤空间、隔离空间与蓄水池,其中第一渗滤空间高于第二渗滤空间,第二渗滤空间高于或等于隔离空间,隔离空间高于蓄水池地表部分;蓄水池的出口通过洗涤管接入家禽家畜舍,家禽家畜舍汇集的污水通过汇集管与化粪池连通,化粪池的出水口通过出水管接入农田;所述第一渗滤空间由上至下分为第一蓄水层、砂层、反滤碎石覆盖层、第一素土夯实层,第一蓄水层用于给来不及下渗的雨水提供存储径流空间,砂层用于拦截径流携带的污染物以及通风,反滤碎石覆盖层采用大小不同的碎石或卵石,第一蓄水层上种植有植物,位于反滤碎石覆盖层底部设有收集花管,然后通过第一引流管进入第二渗滤空间;所述第二渗滤空间由上至下分为第二蓄水层、覆盖层、人工填料层、第二素土夯实层,覆盖层采用火山石或珍珠岩堆积而成,人工填料层采用陶质的颗粒填充,第二蓄水层种植有植物,第二渗滤空间底部设有与蓄水池连接的第二引流管;所述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瑶邹德兵闵征辉丁刚黄小艳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