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式按键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4423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4 16: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弹式按键结构,属于电子产品技术领域,包括对手件、按键、弹簧和底板;所述对手件上设有第一贯穿孔;所述对手件下表面设有底板;所述底板上设有第二贯穿孔;所述按键包括按压盖和接触部;所述按压盖配合在第一贯穿孔里;所述按压盖下表面设有正对第二贯穿孔的接触部;所述弹簧设在按键和底板之间,用于使按键有远离底板的趋势;所述第一贯穿孔用于操作下压按压盖,使按键克服弹簧的弹力并带动接触部增加伸出第二贯穿孔的长度。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弹式按键结构,稳定性好,不会出现按键偏向单边,对加工精度和安装精度要求低,组装简单,维修成本低,重工性强。重工性强。重工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弹式按键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电子产品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弹式按键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电子产品主流的按键结构设计一般都采用热熔方式固定在对手件上,见附图9。这种方式要求按键弹臂的定位孔和固定柱完全对应,才能很好地将弹臂热熔在固定柱上,这就对按键弹臂的加工精度、固定柱的加工精度以及二者的装配精度有很高的要求,这会提高制造和组装成本,以及较高的不良率。热熔方式的按键结构,采用的是两个不对称的弹臂,在按键下压时,两个不对称的弹臂发生形变使按键自动复位,如果按压的部位是按键没有弹臂的两个角,则按键会出现偏向单边的问题,容易造成外观不合格和产品失效;一旦按键失效,由于采用的是一体热熔固定,无法更换按键,有不良时又不可重工,只能整个产品报废。如果按键加工精度不达标,也容易出现热熔后按键偏向一边的问题。
[0003]申请人在申请号为CN202010611964.5的一种按键结构专利中,通过弹臂改良设计并配合螺丝锁附限位,比传统弹臂式按键能更好的解决热熔偏单边等制程或外观不良问题。但该专利仍依赖于传统的弹臂式按键设计,弹臂形状的成型质量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按键的触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弹式按键结构,拟解决现有按键结构对精度要求高、不良率高,容易偏向单边以及失效后要整体报废等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弹式按键结构,包括对手件1、按键2、弹簧3和底板4;所述对手件1上设有第一贯穿孔5;所述对手件1下表面设有底板4;所述底板4上设有第二贯穿孔6;所述按键2包括按压盖7和接触部8;所述按压盖7配合在第一贯穿孔5里;所述按压盖7下表面设有正对第二贯穿孔6的接触部8;所述弹簧3设在按键2和底板4之间,用于使按键2有远离底板4的趋势;所述第一贯穿孔5用于操作下压按压盖7,使按键2克服弹簧3的弹力并带动接触部8增加伸出第二贯穿孔6的长度;所述对手件1上设有第一固定耳13;所述底板4上设有第二固定耳14;所述第一固定耳13和第二固定耳14相互固定。由上述结构可知,零件需要组装时,将按键2从第一贯穿孔5下方穿入,按压盖7配合在第一贯穿孔5里,此时按压盖7在第一贯穿孔5里可以上下活动,然后将弹簧3套在接触部8上,把底板4固定在对手件1下表面,此时弹簧3压缩在按键2和底板4之间,使按键2有远离底板4的趋势,即按键2被弹簧3顶在向上移动的最大极限位置,按键2不会再随意移动,此时按压盖7上表面伸出第一贯穿孔5或者和第一贯穿孔5上表面大致平齐。当需要按键操作时,通过第一贯穿孔5上表面可以按压按压盖7,按压盖7向下移动,使弹簧3压缩形变量增加,按键2克服弹簧3的弹力并带动接触部8向下伸出第二贯穿孔6,接触部8增加伸出第二贯穿孔6的长度。当松开按压盖7,在弹簧3作用下,按键2向上移动,并带动接触部8缩回第二贯穿孔6。接触部8伸出或缩回第二贯穿孔6,起到是否给底
板4下方的PCB板20动作信号。弹簧3底端支撑在第二贯穿孔6外围的底板4上。本技术的一种弹式按键结构,舍弃弹臂式按键设计,利用弹簧自身带有伸缩性的原理,可使按键实现直接组装,具有组装简单,重工性强等优点,有问题时可直接将不良单体更换,解决电子产品常见热熔按键带来的拆机不良,因为按键损坏可能会使整个组件报废掉的情况,即一定程度上减少产品不良率;从结构设计角度看,可改善传统热熔按键实际热熔制程中的相关热熔不良问题,包括热熔弹臂定位孔公差导致的热熔偏单边,造成按键卡死或者外观间隙不良问题;从按键功能角度上通过控制弹簧的伸缩性可以直接调节按键触感,使按键设计不再局限于需要设计考虑弹臂空间且两端弹臂长度需尽可能对称一致否则会带来触感不良的问题,给按键触感的功能实现提供新的设计方向。第一固定耳13和第二固定耳14使对手件1和底板4可拆卸连接,第一固定耳13和第二固定耳14一一对应,可以各为两个、三个、四个等,其数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0006]进一步的,所述按压盖7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个限位凸9;所述第一贯穿孔5的内侧壁上设有和限位凸9一一对应的竖向凹槽10;所述限位凸9配合在对应的竖向凹槽10内;所述竖向凹槽10顶部设有上限位部11;所述上限位部11用于限制限位凸9最大上移量。由上述结构可知,所述弹簧3压缩在按键2和底板4之间,用于使按键2有远离底板4的趋势,但按键2不能一直远离底板4,否则按压盖7就会从第一贯穿孔5往上掉出。按压盖7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个限位凸9,第一贯穿孔5的内侧壁上设有和限位凸9一一对应的竖向凹槽10,限位凸9配合在对应的竖向凹槽10内可上下移动,从而限制了按压盖7在第一贯穿孔5内上下移动的区间。当限位凸9向上移动至竖向凹槽10顶部的上限位部11时,即上限位部11阻碍了限位凸9继续向上移动,此时按压盖7无法再继续向上移动,达到了完全复位位置。
[0007]进一步的,所述按压盖7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竖向凹槽;所述第一贯穿孔5的内侧壁上设有和竖向凹槽一一对应的限位凸;所述限位凸配合在对应的竖向凹槽内;所述竖向凹槽底部设有下限位部;所述下限位部顶在限位凸上时,按压盖7达到最大上移量。由上述结构可知,所述弹簧3压缩在按键2和底板4之间,用于使按键2有远离底板4的趋势,但按键2不能一直远离底板4,否则按压盖7就会从第一贯穿孔5往上掉出。按压盖7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竖向凹槽;所述第一贯穿孔5的内侧壁上设有和竖向凹槽一一对应的限位凸;限位凸配合在对应的竖向凹槽内,按压盖7可上下移动,从而限制了按压盖7在第一贯穿孔5内上下移动的区间。下限位部顶在限位凸上时,按压盖7达到最大上移量,即限位凸阻碍了下限位部继续向上移动,此时按压盖7无法再继续向上移动,达到了完全复位位置。
[0008]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凸9数量为四个,并均匀间隔。由上述结构可知,四个限位凸9均匀设置在按压盖7的外侧壁上或第一贯穿孔5的内侧壁上,限位凸9配合在对应的竖向凹槽10,按压盖7不会旋转,按压盖7上下移动更稳定可靠。通过四个限位凸9对应四个竖向凹槽10,以防止按键装入后偏单边的问题,只需通过控制产品本身的尺寸制造公差来解决外观的配合间隙即可。
[0009]进一步的,所述限位凸9和竖向凹槽10之间的横向间隙小于按压盖7的外侧壁与第一贯穿孔5的内侧壁之间的横向间隙。由上述结构可知,将按压盖7横向拨动至极限,此时限位凸9会先接触竖向凹槽10的侧壁,而此时按压盖7的外侧壁与第一贯穿孔5的内侧壁还会存在一定间隙,这样避免按压盖7和第一贯穿孔5产生摩擦而导致按压盖7被卡住。
[0010]进一步的,所述底板4上表面设有凹槽12;所述弹簧3的底端位于凹槽12内;所述竖
向凹槽10底部延伸至对手件1的下表面;所述限位凸9沿着竖向凹槽10下移至极限时与底板4上表面相干涉。由上述结构可知,第二贯穿孔6位于凹槽12中心。限位凸9沿着竖向凹槽10竖直向下移动,直到限位凸9顶在凹槽12外侧的底板4上,限位凸9无法再向下移动,即按压盖7达到了下极限,接触部8伸出第二贯穿孔6的长度达到最长,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式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对手件(1)、按键(2)、弹簧(3)和底板(4);所述对手件(1)上设有第一贯穿孔(5);所述对手件(1)下表面设有底板(4);所述底板(4)上设有第二贯穿孔(6);所述按键(2)包括按压盖(7)和接触部(8);所述按压盖(7)配合在第一贯穿孔(5)里;所述按压盖(7)下表面设有正对第二贯穿孔(6)的接触部(8);所述弹簧(3)设在按键(2)和底板(4)之间,用于使按键(2)有远离底板(4)的趋势;所述第一贯穿孔(5)用于操作下压按压盖(7),使按键(2)克服弹簧(3)的弹力并带动接触部(8)增加伸出第二贯穿孔(6)的长度;所述对手件(1)上设有第一固定耳(13);所述底板(4)上设有第二固定耳(14);所述第一固定耳(13)和第二固定耳(14)相互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式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盖(7)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个限位凸(9);所述第一贯穿孔(5)的内侧壁上设有和限位凸(9)一一对应的竖向凹槽(10);所述限位凸(9)配合在对应的竖向凹槽(10)内;所述竖向凹槽(10)顶部设有上限位部(11);所述上限位部(11)用于限制限位凸(9)最大上移量。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弹式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按压盖(7)的外侧壁上设有若干个竖向凹槽;所述第一贯穿孔(5)的内侧壁上设有和竖向凹槽一一对应的限位凸;所述限位凸配合在对应的竖向凹槽内;所述竖向凹槽底部设有下限位部;所述下限位部顶在限位凸上时,按压盖(7)达到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谈滨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