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池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53470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散热装置,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其包括箱本体、盖体、第一泵体和供液组件。所述第一泵体可带动所述防护液在所述箱本体内部循环流动,相当于内循环,通过所述防护液的流动可将电池组散发的热量带走,所述供液组件可经由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给所述流通通道循环输送冷却液,相对于外循环,通过所述冷却液的流动可将所述防护液的热量带走,通过上述内外双循环能够更加高效的给电池组散热,且电池组的散热更加均匀,不会出现部分电池温度过高的情况,电池组能够安全稳定的工作。工作。工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池散热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
,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池(Battery)指盛有电解质溶液和金属电极以产生电流的杯、槽或其他容器或复合容器的部分空间,能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0003]专利CN114335803A公布了一种动力电池热模组的高效降温系统及降温方法,该专利技术通过导热垫片、导热翅片、传导结构、散热管、外壳、循环水泵、冷却箱、导热柱、L形板、转动柱、散热板、短板、转动板一、转动板二、电机、传动板、通风孔一和散热风扇的配合使用,达到对动力电池热模组工作时产生热量进行快速降温的作用,使得该动力电池热模组的高效降温系统及降温方法具备可高效降温的优点,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当动力电池热模组的自身温度过高时,可快速对动力电池热模组进行降温,散热效果显著,不但提高了动力电池热模组和动力电池热模组周围环境的安全性,且有利于延长动力电池热模组的使用寿命,解决了动力电池热模组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此热量难以得到散发,不但使得动力电池热模组的寿命严重受损,且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动力电池热模组发生热失控,从而降低了动力电池热模组周围环境安全性的问题。
[0004]然而,现有的电池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较差,且电池组的散热不均匀,会出现部分电池温度过高的情况,电池组不能安全稳定的工作,为此,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电池散热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状况,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散热装置,能够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较差,且电池组的散热不均匀,会出现部分电池温度过高的情况,电池组不能安全稳定的工作的问题。
[0006]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池散热装置,包括:
[0008]箱本体,所述箱本体一侧开口且内部形成有用于存放电池组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通入有防护液,且所述电池组浸没于所述防护液。
[0009]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箱本体对应所述开口密封连接,所述盖体内部形成有流通通道,所述盖体分别开设有与所述流通通道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
[0010]第一泵体,所述第一泵体用于带动所述防护液在所述箱本体内部循环流动。
[0011]供液组件,所述供液组件用于经由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给所述流通通道循环输送冷却液。
[0012]进一步的,所述盖体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的吸液通道、排液通道和排液槽,所述第一泵体分别与所述吸液通道和排液通道相连通,所述吸液通道的吸液口浸没于所述防护液,所述排液通道的排液口与所述排液槽相连通,所述排液槽至少部分浸没于所述防护液。
[0013]进一步的,所述排液槽为竖直方向的狭长槽。
[0014]进一步的,所述吸液通道的吸液口位于所述排液槽的下方。
[0015]进一步的,所述流通通道包括进液通道和至少一个出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口相连通、另一端与每个所述出液通道均相连通,每个所述出液通道均与所述第一出液口相连通。
[0016]进一步的,当所述出液通道至少有两个时,至少两个所述出液通道相对应的一端分别相互连通。
[0017]进一步的,所述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均竖直布设。
[0018]进一步的,所述流通通道包括进液通道和至少一个出液通道,所述进液通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液口相连通、另一端与一个所述出液通道均相连通;当所述出液通道有一个时,所述出液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液口相连通;当所述出液通道至少有两个时,至少两个所述出液通道之间首尾连通,位于首位的所述出液通道与所述进液通道相连通,位于末尾的所述出液通道与所述第一出液口相连通。
[0019]进一步的,所述进液通道竖直布设,所述至少一个出液通道水平布设。
[0020]进一步的,所述进液通道中冷却液向下流动,所述出液通道中冷却液向上流动。
[0021]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22]本专利技术通过设置所述箱本体、盖体、第一泵体和供液组件等零部件,由于所述箱本体一侧开口且内部形成有用于存放电池组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通入有防护液,且所述电池组浸没于所述防护液,且所述盖体内部形成有流通通道,因此,所述第一泵体可带动所述防护液在所述箱本体内部循环流动,相当于内循环,通过所述防护液的流动可将电池组散发的热量带走,所述供液组件可经由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给所述流通通道循环输送冷却液,相对于外循环,通过所述冷却液的流动可将所述防护液的热量带走,通过上述内外双循环能够更加高效的给电池组散热,且电池组的散热更加均匀,不会出现部分电池温度过高的情况,电池组能够安全稳定的工作。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池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池散热装置部分结构一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图2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图2所示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5为图4中C

C方向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图4中D

D方向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图6中E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0]图8为图1所示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1]图9为图8中F

F方向上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为图9中H部分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33]附图标记:1、箱本体;10、容纳空间;2、盖体;20、流通通道;201、进液通道;202、出液通道;21、第一进液口;22、第一出液口;23、吸液通道;231、吸液口;24、排液通道;241、排液口;25、排液槽;3、第一泵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结合附图来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附图构成本申请一部分,并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起用于阐释本专利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35]如图1至10所示,一种电池散热装置,包括:
[0036]箱本体1,所述箱本体1一侧开口且内部形成有用于存放电池组的容纳空间10,所述容纳空间10内通入有防护液,且所述电池组浸没于所述防护液。
[0037]盖体2,所述盖体2与所述箱本体1对应所述开口密封连接,所述盖体2内部形成有流通通道20,所述盖体2分别开设有与所述流通通道20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21和第一出液口22。
[0038]第一泵体3,所述第一泵体3用于带动所述防护液在所述箱本体1内部循环流动。
[0039]供液组件,所述供液组件用于经由所述第一进液口21和第一出液口22给所述流通通道20循环输送冷却液。
[0040]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电池散热装置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所述箱本体1一侧开口且内部形成有用于存放电池组的容纳空间10,所述容纳空间10内通入有防护液,且所述电池组浸没于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箱本体,所述箱本体一侧开口且内部形成有用于存放电池组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内通入有防护液,且所述电池组浸没于所述防护液;盖体,所述盖体与所述箱本体对应所述开口密封连接,所述盖体内部形成有流通通道,所述盖体分别开设有与所述流通通道相连通的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第一泵体,所述第一泵体用于带动所述防护液在所述箱本体内部循环流动;供液组件,所述供液组件用于经由所述第一进液口和第一出液口给所述流通通道循环输送冷却液。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容纳空间相连通的吸液通道、排液通道和排液槽,所述第一泵体分别与所述吸液通道和排液通道相连通,所述吸液通道的吸液口浸没于所述防护液,所述排液通道的排液口与所述排液槽相连通,所述排液槽至少部分浸没于所述防护液。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液槽为竖直方向的狭长槽。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液通道的吸液口位于所述排液槽的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通道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阳卿裴波隋鑫胡棋威徐言哲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