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北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32217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6:15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包括第一电机控制总成、第二电机控制总成、第一下肢固定总成、第二下肢固定总成、第一上肢固定总成、第二上肢固定总成、CT床支撑座、CT机,可通过第一电机控制总成使得CT机沿CT床支撑座轨道内工作,通过第二电机控制总成控制第一下肢固定总成、第二下肢固定总成、第一上肢固定总成、第二上肢固定总成运作,用于四肢夹紧固定。夹紧固定。夹紧固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

技术介绍

[0002]近代先进科技正引入各大领域,而在医疗领域中CT设备较为古板,移动不便也无固定防患措施。
[0003]例如:CN207341765U,固定式CT检查装置,固定式CT检查装置,属于医疗用具
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包括CT检查装置主体,在CT检查装置主体内部设有滑动轨道,滑动轨道上设有滑动器,滑动器上设有弧形固定架,弧形固定架上设有X光发射器,CT检查装置主体前侧设有扫描位置控制板,扫描位置控制板上设有向左按钮和向右按钮,CT检查装置主体下侧设有固定台,固定台前侧设有显示屏,显示屏上设有成像管,固定台内部设有电源箱,电源箱上侧设有配电板,电源箱内部设有蓄电池,电源箱前侧设有电源线接口,电源线接口内设有电源线,电源线与电源插头连接。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在进行CT检查时,操作简便、省时省力、科学有效,极大地减轻了医务人员的工作难度。滑轨装置不稳定,无四肢固定装置,易与CT机内部发生触碰形成医疗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可通过第一电机控制总成使得CT机沿CT床支撑座轨道内工作,通过第二电机控制总成控制第一下肢固定总成、第二下肢固定总成运作,实现下肢固定功能,通过第二电机控制总成控制第一上肢固定总成、第二上肢固定总成运作,用于上肢夹紧固定。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6]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机控制总成、第二电机控制总成、第一下肢固定总成、第二下肢固定总成、第一上肢固定总成、第二上肢固定总成、CT床支撑座、CT机,第一电机控制总成、第二电机控制总成、第一下肢固定总成、第二下肢固定总成、第一上肢固定总成、第二上肢固定总成、CT机均与CT床支撑座相连接,第一下肢固定总成通过第二电机控制总成与第二下肢固定总成相连接,第一上肢固定总成通过第二电机控制总成与第二上肢固定总成相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所述第一电机控制总成包括电机A、联轴器A、异形连杆轴A、齿轮座、异形连杆轴B、齿轮A、齿轮B、连接块A、异形连杆轴C、轴固定座A、涡轮A、蜗杆轴A、轴固定座B、齿轮C、齿轮D、轴A、轴固定座C、异形连杆A、滚轮A、滚轮B、异形连杆B、轴固定座D、支撑底座A、带轴带轮A、皮带A、带轮A,电机A通过其输出轴与联轴器A固定连接,联轴器A与异形连杆轴A固定连接,异形连杆轴A与齿轮座转动连接,异形连杆轴A与异形连杆轴B转动连接,齿轮A、齿轮B均与齿轮座啮合连接,异形连杆轴B与齿轮A、齿轮B转动连接,异形连杆轴B与连接块A固定连接,异形连杆轴C与轴固定座A转动连接,连接块A与异形连杆轴C转动连接,异形连杆轴C与涡轮A转动连接,涡轮A与蜗
杆轴A啮合连接,蜗杆轴A、轴A均与轴固定座B转动连接,蜗杆轴A与齿轮C固定连接,齿轮C与齿轮D啮合连接,齿轮D与Z轴A固定连接,轴A与轴固定座C转动连接,轴A与异形连杆A固定连接,异形连杆A与滚轮A、滚轮B转动连接,滚轮A、滚轮B均与异形连杆B连接,支撑底座A与带轴带轮A固定连接,带轴带轮A通过皮带A与带轮A转动连接。
[000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所述第二电机控制总成包括电机B、联轴器B、轴B、伞齿轮A、伞齿轮B、轴C、轴固定座E、齿轮E、轴套A、异形连杆轴D、齿轮F、轴固定销、齿轮G、轴固定座F、轴套B、轴固定座G、轴D、伞齿轮C、伞齿轮D、伞齿轮E、轴固定座H、轴固定座I、涡轮B、蜗杆B、齿轮G、齿轮H、轴E、伞齿轮F、齿轮I、齿轮J、轴F、伞齿轮G,电机B其输出轴通过联轴器B与轴B固定连接,轴B与伞齿轮A固定连接,伞齿轮A与伞齿轮B啮合连接,伞齿轮B与轴C固定连接,轴C与轴固定座E、异形连杆轴D转动连接,轴C与齿轮E、轴套A固定连接,异形连杆轴D与齿轮F转动连接,齿轮F与轴固定销转动连接,齿轮E、齿轮G均与齿轮F啮合连接,齿轮G与轴C固定连接,轴固定座F、轴套B均与轴C转动连接,伞齿轮E、固定座H、涡轮B均与轴C固定连接,伞齿轮C、伞齿轮D均与伞齿轮E啮合连接,伞齿轮C、伞齿轮D均与轴D固定连接,轴固定座G与轴D转动连接,涡轮B与蜗杆B啮合连接,轴固定座I与蜗杆B转动连接,齿轮G、齿轮I均与蜗杆B固定连接,齿轮G与齿轮H啮合连接,齿轮H、伞齿轮F均与轴E固定连接,齿轮I与齿轮J啮合连接,齿轮J、伞齿轮G均与轴F固定连接。
[000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所述第一下肢固定总成包括带轴联轴器、齿轮K、齿轮L、轴G、曲柄A、连杆A、曲柄B、连杆B、异形连杆C、滑块轴A、滑块A、支撑底座B、带轴齿条A、齿轮M、轴H、轴固定座J、带轮B、皮带B、带轮C、轴I、伞齿轮H、伞齿轮I、轴J、齿轮N、连杆固定板A、带齿连杆A、轴K、连杆C、轴L、带齿连杆B、连杆D、连杆E、连杆F、连杆G、连杆H、护肢连杆A、护肢连杆B,带轴联轴器通过其输出轴与齿轮K固定连接,齿轮K与齿轮L啮合连接,带轴联轴器、轴G均与支撑底座B转动连接,曲柄A、曲柄B均与轴G固定连接,曲柄A通过连杆A与异形连杆C转动连接,曲柄B通过连杆B与异形连杆C转动连接,异形连杆C通过滑块轴A与滑块A转动连接,滑块A与支撑底座B连接,滑块A与带轴齿条A固定连接,带轴齿条A与齿轮M啮合连接,齿轮M、带轮B均与轴H固定连接,轴H与轴固定座J转动连接,带轮B通过皮带B与带轮C转动连接,带轮C、伞齿轮H均与轴I固定连接,伞齿轮H与伞齿轮I啮合连接,伞齿轮I、齿轮N均与轴J固定连接,轴K、轴L均与连杆固定板A转动连接,带齿连杆A与轴K固定连接,轴L与带齿连杆B固定连接,带齿连杆A与带齿连杆B啮合连接,护肢连杆A通过带齿连杆A、连杆C、连杆G、连杆H与连杆固定板A转动连接,护肢连杆B通过带齿连杆B、连杆D、连杆E、连杆F与连杆固定板A转动连接。
[00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所述第二下肢固定总成所含部件均与第一下肢固定总成相同,其装配方式、顺序均与第一下肢固定总成相同,其运行顺序、实现功能均与第一下肢固定总成相同。
[00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所述第一上肢固定总成包括伞齿轮J、异形连杆轴E、齿轮O、齿轮P、异形连杆轴F、连杆I、连杆J、连杆K、连杆L、连杆M、异形连杆轴G、异形连杆D、带轴齿条B、支撑底座C、轴固定座K、齿轮Q、轴M、伞齿轮J、伞齿轮K、轴N、轴套C、齿轮R、带齿连杆C、带齿连杆D、护肢连杆C、护肢连杆D、连杆N、连杆O、连杆P、连杆Q、连杆R、连杆固定板B、Z型固定块,伞齿轮J、齿轮O均与异形连杆轴E固定连接,齿轮O与齿轮P啮合连接,齿轮P与异形连杆轴F固定连接,异形连杆轴F通过连杆J与连
杆K转动连接,异形连杆轴E通过连杆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电机控制总成(1)、第二电机控制总成(2)、第一下肢固定总成(3)、第二下肢固定总成(4)、第一上肢固定总成(5)、第二上肢固定总成(6)、CT床支撑座(7)、CT机(8),第一电机控制总成(1)、第二电机控制总成(2)、第一下肢固定总成(3)、第二下肢固定总成(4)、第一上肢固定总成(5)、第二上肢固定总成(6)、CT机(8)均与CT床支撑座(7)相连接,第一下肢固定总成(3)通过第二电机控制总成(2)与第二下肢固定总成(4)相连接,第一上肢固定总成(5)通过第二电机控制总成(2)与第二上肢固定总成(6)相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控制总成(1)包括电机A(1

1)、联轴器A(1

2)、异形连杆轴A(1

3)、齿轮座(1

4)、异形连杆轴B(1

5)、齿轮A(1

6)、齿轮B(1

7)、连接块A(1

8)、异形连杆轴C(1

9)、轴固定座A(1

10)、涡轮A(1

11)、蜗杆轴A(1

12)、轴固定座B(1

13)、齿轮C(1

14)、齿轮D(1

15)、轴A(1

16)、轴固定座C(1

17)、异形连杆A(1

18)、滚轮A(1

19)、滚轮B(1

20)、异形连杆B(1

21)、轴固定座D(1

22)、支撑底座A(1

23)、带轴带轮A(1

24)、皮带A(1

25)、带轮A(1

26),电机A(1

1)通过其输出轴与联轴器A(1

2)固定连接,联轴器A(1

2)与异形连杆轴A(1

3)固定连接,异形连杆轴A(1

3)与齿轮座(1

4)转动连接,异形连杆轴A(1

3)与异形连杆轴B(1

5)转动连接,齿轮A(1

6)、齿轮B(1

7)均与齿轮座(1

4)啮合连接,异形连杆轴B(1

5)与齿轮A(1

6)、齿轮B(1

7)转动连接,异形连杆轴B(1

5)与连接块A(1

8)固定连接,异形连杆轴C(1

9)与轴固定座A(1

10)转动连接,连接块A(1

8)与异形连杆轴C(1

9)转动连接,异形连杆轴C(1

9)与涡轮A(1

11)转动连接,涡轮A(1

11)与蜗杆轴A(1

12)啮合连接,蜗杆轴A(1

12)、轴A(1

16)均与轴固定座B(1

13)转动连接,蜗杆轴A(1

12)与齿轮C(1

14)固定连接,齿轮C(1

14)与齿轮D(1

15)啮合连接,齿轮D(1

15)与Z轴A(1

16)固定连接,轴A(1

16)与轴固定座C(1

17)转动连接,轴A(1

16)与异形连杆A(1

18)固定连接,异形连杆A(1

18)与滚轮A(1

19)、滚轮B(1

20)转动连接,滚轮A(1

19)、滚轮B(1

20)均与异形连杆B(1

21)连接,支撑底座A(1

23)与带轴带轮A(1

24)固定连接,带轴带轮A(1

24)通过皮带A(1

25)与带轮A(1

26)转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机控制总成(2)包括电机B(2

1)、联轴器B(2

2)、轴B(2

3)、伞齿轮A(2

4)、伞齿轮B(2

5)、轴C(2

6)、轴固定座E(2

7)、齿轮E(2

8)、轴套A(2

9)、异形连杆轴D(2

10)、齿轮F(2

11)、轴固定销(2

12)、齿轮G(2

13)、轴固定座F(2

14)、轴套B(2

15)、轴固定座G(2

16)、轴D(2

17)、伞齿轮C(2

18)、伞齿轮D(2

19)、伞齿轮E(2

20)、轴固定座H(2

21)、轴固定座I(2

22)、涡轮B(2

23)、蜗杆B(2

24)、齿轮G(2

25)、齿轮H(2

26)、轴E(2

27)、伞齿轮F(2

28)、齿轮I(2

29)、齿轮J(2

30)、轴F(2

31)、伞齿轮G(2

32),电机B(2

1)其输出轴通过联轴器B(2

2)与轴B(2

3)固定连接,轴B(2

3)与伞齿轮A固定连接(2

4),伞齿轮A(2

4)与伞齿轮B(2

5)啮合连接,伞齿轮B(2

5)与轴C(2

6)固定连接,轴C(2

6)与轴固定座E(2

7)、异形连杆轴D(2

10)转动连接,轴C(2

6)与齿轮E(2

8)、轴套A(2

9)固定连接,异形连杆轴D(2

10)与齿轮F(2

11)转动连接,齿轮F(2

11)与轴固定销(2

12)转动连接,齿轮E(2

8)、齿轮G(2

13)均与齿轮F(2

11)啮合连接,齿轮G(2

13)与轴C(2

6)固定连接,轴固定座F(2

14)、轴套B(2

15)均与轴C(2

6)转动连接,伞齿轮E(2

20)、固定座H(2

21)、涡轮B(2

23)均与轴C(2

6)固定连接,伞齿轮C(2

18)、伞齿轮D(2

19)均与伞齿轮E(2

20)啮合连接,伞齿轮C(2

18)、伞齿
轮D(2

19)均与轴D(2

17)固定连接,轴固定座G(2

16)与轴D(2

17)转动连接,涡轮B(2

23)与蜗杆B(2

24)啮合连接,轴固定座I(2

22)与蜗杆B(2

24)转动连接,齿轮G(2

25)、齿轮I(2

29)均与蜗杆B(2

24)固定连接,齿轮G(2

25)与齿轮H(2

26)啮合连接,齿轮H(2

26)、伞齿轮F(2

28)均与轴E(2

27)固定连接,齿轮I(2

29)与齿轮J(2

30)啮合连接,齿轮J(2

30)、伞齿轮G(2

32)均与轴F(2

31)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3D成像的CT图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肢固定总成(3)包括带轴联轴器(3

1)、齿轮K(3

2)、齿轮L(3

3)、轴G(3

4)、曲柄A(3

5)、连杆A(3

6)、曲柄B(3

7)、连杆B(3

8)、异形连杆C(3

9)、滑块轴A(3

10)、滑块A(3

11)、支撑底座B(3

12)、带轴齿条A(3

13)、齿轮M(3

14)、轴H(3

15)、轴固定座J(3

16)、带轮B(3

17)、皮带B(3

18)、带轮C(3

19)、轴I(3

20)、伞齿轮H(3

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毕馨文范忠诚刘太辉马铭杰李辛尤磊
申请(专利权)人:北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