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内凹踢脚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51486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45
一种发光内凹踢脚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框型结构和设置于框型结构内的灯带;所述框型结构下方设有相连接的调平板,调平板竖直设置,框型结构上方设有相连接的插接板,插接板竖直设置,调平板与插接板沿框型结构对角设置;所述调平板和插接板分别位于灯带两侧;所述框型结构上还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与插接板位于灯带同侧;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将踢脚线上半部分嵌入墙体安装,并预留好踢脚线的位置与墙体安装部分同时进行,同时在踢脚线的内侧安装有灯带,解决了现有踢脚线功能单一的问题,实现暗藏灯带的同时又能快速安装,方便维修。维修。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光内凹踢脚线


[0001]本技术涉及踢脚线
,具体涉及一种发光内凹踢脚线。

技术介绍

[0002]踢脚线是装修时用的专用词语。在居室设计中,阴角线、腰线、踢脚线起着视觉的平衡作用,利用它们的线形感觉及材质、色彩等在室内相互呼应,可以起到较好的美化装饰效果。踢脚线的另一个作用是它的保护功能。
[0003]同时踢脚线,顾名思义就是脚踢得着的墙面区域,所以较易受到冲击。做踢脚线可以更好地使墙体和地面之间结合牢固,减少墙体变形,避免外力碰撞造成破坏。另外,踢脚线也比较容易擦洗,如果拖地溅上脏水,擦洗非常方便。踢脚线除了它本身的保护墙面的功能之外,在家居美观的比重上也占有相当比例,它是地面的轮廓线,视线经常会很自然地落在上面。
[0004]中国专利号CN214658544U公开了踢脚线及踢脚线的安装结构,属于装修材料
其特征在于:包括踢脚线主体以及平压条,踢脚线主体上安装有磁吸,平压条设置在踢脚线主体的下侧,且平压条与踢脚线主体之间设置有卡接机构。
[0005]上述公开的这种踢脚线通过磁吸进行安装,在外力作用下容易造成踢脚线的变型,同时踢脚线为外凸式结构,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容易对踢脚线进行碰撞,从而影响踢脚线的安装位置。
[0006]现有踢脚线技术中踢脚线造型已经相对丰富但功能相对单一,无法起到调节氛围的效果,从而为了能够调节氛围,人们常常会在踢脚线上安装灯带,这样又导致光线太强,从而易对眼睛造成伤害,而且目前踢脚线安装繁琐,从而浪费时间,目前市面上多数的踢脚线是外凸式的踢脚线,不够美观简洁,为此,我们提供可一种带有灯带的内凹踢脚线。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带有灯带,安装稳定,结构简单的发光内凹踢脚线。
[0008]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发光内凹踢脚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框型结构和设置于框型结构内的灯带;所述框型结构下方设有相连接的调平板,调平板竖直设置,框型结构上方设有相连接的插接板,插接板竖直设置,调平板与插接板沿框型结构对角设置;所述调平板和插接板分别位于灯带两侧;所述框型结构上还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支撑板,支撑板与插接板位于灯带同侧。
[000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型结构为矩形框型,框型结构顶部与插接板之间形成第一墙板安装位。
[0010]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灯带搁置于框型结构内,灯带沿框型结构的长度方向进行铺设。
[0011]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型结构底部形成有出光口,出光口宽度
小于灯带宽度。
[0012]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插接板与调平板平行设置,支撑板与框型结构顶部平行设置,且支撑板连接于框型结构底部。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与插接板之间形成第二墙板安装位,第一墙板安装位和第二墙板安装位位于不同水平高度上。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墙板安装位位于第二墙板安装位上方。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墙板安装位和第二墙板安装位位于插接板的相对两侧。
[001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与框型结构的底部平齐。
[001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框型结构、调平板、插接板和支撑板为一体成型结构。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踢脚线上半部分嵌入墙体安装,并预留好踢脚线的位置与墙体安装部分同时进行,同时在踢脚线的内侧安装有灯带,解决了现有踢脚线功能单一的问题,实现暗藏灯带的同时又能快速安装,方便维修。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0020]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2]附图标记:原始墙1,墙面基层2,第一墙板3,第二墙板4,灯带5,框型结构6,出光口7,调平板8,插接板9,支撑板10。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24]如图1

3所示,一种发光内凹踢脚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框型结构6和设置于框型结构6内的灯带5;所述框型结构6下方设有相连接的调平板8,调平板8竖直设置,框型结构6上方设有相连接的插接板9,插接板9竖直设置,调平板8与插接板9沿框型结构6对角设置;所述调平板8和插接板9分别位于灯带5两侧;所述框型结构6上还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支撑板10,支撑板10与插接板9位于灯带5同侧。
[0025]灯带5沿框型结构6的水平方向进行插接,从而将灯带5放置于框型结构6内,并在框型结构6底部支撑作用下进行定位,灯带5与外部电源相连通,在与外部电源相连通的情况下,使得灯带5发光。
[0026]框型结构6为矩形框型,框型结构6顶部与插接板9之间形成第一墙板安装位,第一墙板安装位上用于安装第一墙板3,第一墙板3的宽度与框型结构6的顶部尺寸相一致,在框型结构6的顶部的作用下对第一墙板3进行支撑。
[0027]灯带5搁置于框型结构6内,灯带5沿框型结构6的长度方向进行铺设,使得整条框型结构6都铺设有灯带5,从而对整体的踢脚线进行发光。
[0028]框型结构6底部形成有出光口7,出光口7宽度小于灯带5宽度,灯带5产生的光能通
过出光口7向外扩散,灯带5产生的光能向下照射,从而避免灯带5与人体的直接照射,且向下照射的灯带5光打在地面上,形成光亮,起到提醒和装饰的作用。
[0029]插接板9与调平板8平行设置,支撑板10与框型结构6顶部平行设置,且支撑板10连接于框型结构6底部。
[0030]调平板8与墙面基层2表面相接触,且调平板8底部与地面相抵,而墙面基层2位于原始墙1表面,在墙面基层2作用下将原始墙1表面调平,从而便于调平板8的设置。
[0031]在第二墙板4上开设与插接板9尺寸相一致的插槽,从而实现在插接板9的作用下与第二墙板4插接,第一墙板3与第二墙板4相贴合,从而在第一墙板3与第二墙板4作用下实现对插接板9的夹持,从而实现对踢脚线的固定。
[0032]支撑板10与插接板9之间形成第二墙板安装位,第一墙板安装位和第二墙板安装位位于不同水平高度上,第二墙板安装位上用于安装第二墙板4,第一墙板安装位位于第二墙板安装位上方。第一墙板安装位和第二墙板安装位位于插接板9的相对两侧,支撑板10与框型结构6的底部平齐。
[0033]第二墙板4和第一墙板3在第一墙板安装位和第二墙板安装位的作用下位于不同水平高度,从而实现对第二墙板4和第一墙板3的应力分散,使得整体踢脚线具有更好的牢固度。
[0034]框型结构6、调平板8、插接板9和支撑板10为一体成型结构,框型结构6、调平板8、插接板9和支撑板10整体形成踢脚线。
[0035]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内凹踢脚线,其特征在于,包括框型结构(6)和设置于框型结构(6)内的灯带(5);所述框型结构(6)下方设有相连接的调平板(8),调平板(8)竖直设置,框型结构(6)上方设有相连接的插接板(9),插接板(9)竖直设置,调平板(8)与插接板(9)沿框型结构(6)对角设置;所述调平板(8)和插接板(9)分别位于灯带(5)两侧;所述框型结构(6)上还连接有水平设置的支撑板(10),支撑板(10)与插接板(9)位于灯带(5)同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内凹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型结构(6)为矩形框型,框型结构(6)顶部与插接板(9)之间形成第一墙板安装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发光内凹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带(5)搁置于框型结构(6)内,灯带(5)沿框型结构(6)的长度方向进行铺设。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发光内凹踢脚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型结构(6)底部形成有出光口(7),出光口(7)宽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欣欣丁泽成王骝王文广钟诚韩志鹏秦茁吴巧敏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亚厦装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