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514352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2-01 15: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揭示了一种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依序通过管道连通形成工质回路的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工质泵,蒸发器设置有排油孔;蒸发器与膨胀机通过连接管道连接,连接管道内部分为相通的第一通道区与第二通道区,第一通道区相对第二通道区靠近蒸发器,第二通道区横向延伸,第二通道区的内径小于第一通道区的内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还包括排油管,排油管的一端与排油孔连通,另一端与第二通道区连通。蒸发器内部沉积的润滑油从排油管进入第二通道区内,再进入膨胀机内,从而防止膨胀机因缺油而导致磨损加剧。较小内径的第二通道区可避免因蒸发器内部与第二通道区压差不足致使的润滑油无法进入第二通道区的情形发生。润滑油无法进入第二通道区的情形发生。润滑油无法进入第二通道区的情形发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排油管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有机朗肯循环系统是利用中低温加热元件的重要技术之一,可有效用于地热能、中低温太阳能集热、工业余热、内燃机排气余热及生物质能等中低温热源的开发。有机朗肯循环系统通常包括依序通过管道连接形成回路的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工质泵,在回路内流动有工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为:蒸发器接受热源的热量,将工质加热成高温高压的蒸汽,然后进入膨胀机做功,同时降温降压。气体的工质从膨胀机排出后,进入冷凝器冷凝成液体,液体工质被工质泵升压,进入蒸发器,完成一轮循环。
[0003]膨胀机内部通常有用于润滑的润滑油。在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循环过程中,膨胀机内部的润滑油会被工质携带出膨胀机。当工质和润滑油的混合物流经蒸发器时,随着温度升高,工质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并从蒸发器的顶部流动至膨胀机,而润滑油则沉积在蒸发器内,不能跟随工质形成循环,使膨胀机在个循环中都处于缺油状态,膨胀机由于缺少润滑油产生磨损。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将蒸发器内沉积的油提供至膨胀机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
[0005]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之一,本技术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依序通过管道连通形成工质回路的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工质泵,所述蒸发器设置有用以使沉积在蒸发器内部的油排出的排油孔;
[0006]所述蒸发器与所述膨胀机通过连接管道连接,所述连接管道内部分为相通的第一通道区与第二通道区,所述第一通道区相对所述第二通道区靠近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二通道区横向延伸,所述第二通道区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通道区的内径;
[0007]所述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还包括排油管,所述排油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油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区连通。
[0008]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道内部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区与所述膨胀机之间的第三通道区,所述第三通道区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通道区的内径。
[0009]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通道区的内径与所述第一通道区的内径的比值为0.7

0.9;
[0010]所述第一通道区的内径与所述第三通道区的内径相等。
[0011]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道内部还设置有在第一通道区与第二通道区之间的第一变径通道、在第二通道区与第三通道区之间的第二变径通
道,所述第一变径通道、第二变径通道横向延伸,所述第一变径通道的内径沿靠近所述第二通道区的方向递减,所述第二变径通道的内径沿靠近所述第二通道区的方向递减。
[0012]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变径通道、第二变径通道内壁与连接管道的中心轴线的角度为30
°‑
60
°

[0013]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道依序连接的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和第三管道,所述第一通道区设置在所述第一管道内,所述第一变径通道、第二通道区、第二变径通道设置在所述第二管道内,所述第三通道区设置在所述第三管道内。
[0014]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管道、第三管道分别伸入所述第二管道的第一端、第二端,所述第二管道内部设置有抵持所述第一管道端部的第一抵持部和抵持所述第三管道端部的第二抵持部。
[0015]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道为一体式。
[0016]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道的外周设置有用以与所述排油管的端部配合的配合槽,所述连接管道上还设置有连通所述配合槽与所述第二通道区的回油孔。
[0017]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蒸发器包括:
[0018]外罩,所述排油孔设置在所述外罩的底部,所述外罩侧壁的下部设置有第一进口,所述外罩的顶部设置有第一出口,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第一出口均与所述外罩内部相通;
[0019]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在所述外罩内,所述外罩上设置有分别与所述换热管的两端相通的第二进口、第二出口;或,所述换热管的两端从内向外穿过所述外罩,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构成第二进口、第二出口。
[0020]作为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油孔设置在所述外罩的最低区域,所述第一进口与所述排油孔的高度差为:40

60mm。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蒸发器内部沉积的润滑油从排油管进入第二通道区内,再进入膨胀机内,从而防止膨胀机因缺油而导致磨损加剧。当连接管道内的工质流动时,由于第二通道区的内径小于第一通道区的内径,第二通道区的工质流速大于第一通道区的工质流速,因此第二通道区内的压力降低,蒸发器内部与第二通道区的压差增加,上述压差驱使蒸发器内的润滑油从排油管进入第二通道区,因此较小内径的第二通道区可避免因蒸发器内部与第二通道区压差不足致使的润滑油无法进入第二通道区的情形发生。
附图说明
[0022]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一体式连接管道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是本技术另一实施方式的分体式连接管道的分解后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蒸发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方式的蒸发器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27]其中,10、蒸发器;11、外罩;111、第一进口;112、第一出口;113、排油孔;12、换热管;121、第二进口;122、第二出口;20、膨胀机;30、冷凝器;40、工质泵;50、连接管道;51、第一通道区;52、第二通道区;53、第三通道区;54、第一变径通道;55、第二变径通道;56、第一
管道;57、第二管道;571、第一抵持部;572、第二抵持部;573、配合槽;574、回油孔;58、第三管道;60、排油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以下将结合附图所示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这些实施方式并不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做出的结构、方法、或功能上的变换均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0029]在本技术的各个图示中,为了便于图示,结构或部分的某些尺寸会相对于其它结构或部分扩大,因此,仅用于图示本技术的主题的基本结构。
[0030]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依序通过管道连通形成工质回路的蒸发器10、膨胀机20、冷凝器30、工质泵40。有机朗肯循环系统的具体工作过程为:蒸发器10接受热源的热量,将工质加热成高温高压的蒸汽,然后进入膨胀机20做功,同时降温降压。从膨胀机20排出的中温低压气态工质进入冷凝器30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包括依序通过管道连通形成工质回路的蒸发器、膨胀机、冷凝器、工质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设置有用以使沉积在蒸发器内部的油排出的排油孔;所述蒸发器与所述膨胀机通过连接管道连接,所述连接管道内部分为相通的第一通道区与第二通道区,所述第一通道区相对所述第二通道区靠近所述蒸发器,所述第二通道区横向延伸,所述第二通道区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通道区的内径;所述有机朗肯循环系统还包括排油管,所述排油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油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区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内部还设置有位于所述第二通道区与所述膨胀机之间的第三通道区,所述第三通道区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通道区的内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区的内径与所述第一通道区的内径的比值为0.7

0.9;所述第一通道区的内径与所述第三通道区的内径相等。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道内部还设置有在第一通道区与第二通道区之间的第一变径通道、在第二通道区与第三通道区之间的第二变径通道,所述第一变径通道、第二变径通道横向延伸,所述第一变径通道的内径沿靠近所述第二通道区的方向递减,所述第二变径通道的内径沿靠近所述第二通道区的方向递减。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径通道、第二变径通道内壁与连接管道的中心轴线的角度为30
°‑
60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雪波蓝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